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体娱堂

编辑|体娱堂

一、前言

满汉全席看似只是一个宴席的形式。

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远远不止“吃一顿饭”这么简单。

“满汉全席”在清朝后期逐步兴起,并在清末光绪年间流行。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

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是中华美食成就的经典,被后世广为惊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它所具有的政治意义却鲜有人进行专门探讨。

“满汉全席”作为一种特殊的饮食文化现象。

其形成与发展其实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隐喻。

本文通过对这类宴会史料的进一步剖析。

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清代时期“满”、“汉”权力结构的此消彼长。

知晓统治阶层如何靠非暴力的饮食文化,制衡政治局面,以此巩固自己的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满汉全席”的发明

众所周知,清朝是一个由满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

一个少数民族来到中原,并成为了新的宫室之主。

不可避免地要在其建立的王朝中注入一些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

并以此为依据对其他民族进行统治。

例如:“骑射和清文清语”

因为统治者意识到,本民族特有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它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复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用民族特有习性来突出统治阶层与其他民族的区别。

在同民族中产生身份认同与追随,不同民族中凸显身份优越。

清朝统治者需要创造出这些新的特质,来支撑满洲人的集体认同感。

“满席”则在这个需求下应运而生。

成为清朝统治者创造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工具。

反映满族独特饮食习惯的一种标志。

它与汉族传统的“汉席”并驾齐驱。

出现在各类大型宴席上,并逐渐成为帝王统治阶层的一种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两类宴席的地位却是截然不同。

“满席”逐渐成为了清朝的“国宴”,其身份与地位,已经凌驾于汉席之上。

“满席—汉席”逐渐成为清朝的正式宴席,并逐渐在其他地方流行起来。

“满汉全席”初次记载在康熙二十三年的《清史稿》中。

从那以后,满汉全席宴会形式逐渐被完善。

礼节越来越繁复,菜肴也越来越精致。

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就餐礼节。

例如:以满汉宴请钦差时,入席时须依等级,佩戴朝珠,穿戴公服入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一点来看,满汉全席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已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及价值。

三、“满汉全席”的权力隐喻

在清朝,满族贵族阶层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宴会的格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朝的统治结构是在维持满人的特权、控制汉族的权力基础上形成的。

一个边远的民族入主中原,开始统治着一个庞大的汉族帝国。

面对着不同的文化风俗,庞大的人口差异。

他们唯一能够做的。

就是通过加强并保持自己的特权,来支持少数群体控制多数群体的可能性。

满汉全席的出现,就是以“饮食礼仪”维持着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社会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这种饮食文化的发明,体现着权贵主体之间的等级差别。

例如:“清朝满宴分为六等,汉宴分为五等。

所以,根据他们的饮食水平,可以推断出他们的官职和地位。”

虽然只是吃了一顿饭,但这顿饭,却让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谁处在什么样的权力位置。

每次满汉全席自举办之始。

其参与主体间、宴席的程序、菜肴的选取,都暗含着深厚的政治寓意

统治者们用这种隐喻的方法。

来表达出不同的人在宴席上的不同身份与之对应的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实际生活中,饮食仅仅是个体生理上的一种需求。

而在满汉全席这一带有政治意义的宴席表演中。

饮食就被主观地构造成了一个带有权力价值的符号,这个符号就变成了微观政治的表达。

2.作为国宴,是清朝统治者平衡阶级冲突、拉拢人心的工具

清政府一方面利用满宴为主这种方法。

加强满族文化的官僚主义和权威,以维护氏族的统治。

另一方面又采取行汉宴辅之的方法。

以笼络、控制汉族精英,使他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权力的共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强调了满族精英的绝对身份,又注意到了汉族精英们的心理状态。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道菜的构成。

其实正是满族和汉族的权贵们在清代政权体系中的位置。

满席的出现,并逐渐与汉席分开,进而成为一种官方订制的宴式。

体现了清代统治阶层的阶层结构。

作为“异己”的满族精英颠覆了汉人王朝的“正统”

在满族统治阶层中,通过非暴力的方式,以满族精英为主导,汉族精英为辅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时期的满汉全席具有三大特征

(1)参加宴席的人主要表现为满族和汉族贵族的二元特征

(2)是在祭祀程序方面,它既有汉族的传统礼制,又有满族特有的礼制。

(3)是在菜的内容方面,以满族菜为主导,以汉族菜为中庸以烘托其主次

统治者用独特的饮食艺术来表达这一政治主张,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由此可以看出,用一种饮食文化来实现对政权的渗透,是满清统治精英们的政治智慧。

3.作为官场宴席,表达了不同等级官员的政治诉求

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在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饮食从充饥、营养、口福享受等物质生理意义上脱离了出来,被引导到了政治伦理之中。

它不仅变成了贵贱、特权、尊长等一系列政治人伦关系的礼仪秩序载体。

还变成了官场政治中拉拢人心和钻营仕途的“工具”。

每次宴席的举行,都带有一定的政治表达

在宴席的人数、选择的菜肴、享受的程序中。

都有一种彰显权威、宣示身份的意味。

由此也变成了官员之间也通过宴会的巧妙设计,来隐喻自己的政治诉求。

比如一场“夸耀”阶级的宴会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去突显被宴请人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层官员以此期望获得大人的欣赏和升迁。

还有一些“拉拢”阶级的宴会方式。

不同民族或者阵营的官员,通过投其所好准备符合其民族、身份的菜肴。

以此表达渴望与之共处同一阵营的政治立场

通过这种仪式性的表演,我们观众可以从表演中:

心照不宣地领会到仪式背后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权力的转移与消失

1.政治权利由满族向汉族转移

到了清代中后期,汉族贵族的兴起,满族贵族的腐败。

使得满汉全席的等级之分越来越淡,越来越均衡

到了后来,更是随着宾客们的不同口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

从宴席上的这种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

清代中晚期社会阶层结构的逐渐变迁。

随着汉族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的财富越来越多。

他们也开始渴望着一种特殊的权利。

他们渴望着满汉全席这样的官场盛宴,来满足自己的精神和物质上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满族精英阶层的逐步腐败。

汉族精英阶层在与他们的权力斗争中逐步取得优势。

而且,这种饮食的仪式表演过程,是反映了权力精英的意志的。

所以,它的内容也会随着精英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这就是清代前期和中后期,满汉全席筵式发生变异的内部原因。

在清朝初期,满族的统治者,就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权势。

不断的推出满族的菜肴,以此来巩固满族统治者在汉族官员心目中的地位。

让汉族臣服,让他们承认满族的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清代后期,汉族的地位越来越高。

汉族的菜式已经与满族的菜式不相上下

到了这个时候,汉族的菜式占据主流就变成了这场争权夺利的结果。

2.权利象征由精英阶层向平民转移而消失

满汉全席初期宴式中非常严格的进行了身份地位限制和饮食礼节规范的要求。

但随后因为各地的达官贵人也纷纷效仿,满汉全席的享用主体发生了变化。

官僚、地主和商人成为参与宴席的主要群体。

变成了他们炫耀自己、效仿统治者的一种奢侈生活方式。

于是满汉全席在创造之初仅能被精英阶层享受的规范渐渐被削弱了。

而当出现的场合发生变化时,它的政治象征意义也就弱化,而娱乐性质发生了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纽约时报》之前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报道。

说在光绪年间,“满汉全席”在高级饭馆中很受欢迎。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国宴,已经从满洲贵族走向了以民间,并成为城中饭店所依赖的一种商业形式。

满汉全席的客人,已经不再局限于皇室血脉的达官贵人。

而是更多地出现在了官商巨贾的身上。

这种宴席,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代表着阶层,也不再代表着政治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总结

在过去的研究中,满汉全席常常被视为奢侈、腐败的代名词。

然而,在深入理解其政治内涵后,我们会看到。

满族统治者创造这种宴席,绝非心血来潮,亦非无缘无故。

而是满族统治者在无意间使其在其政治运作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这一统治的艺术,没有使用暴力。

而是通过满汉全席这一文化的符号,来瓦解汉族这一被统治者的不屈与反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文献]
[1]戴逸 :《简明清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3]庞长红、范云兴:《中国满汉全席菜谱》,华夏出版社,1988年
[4]李霞兰:《满汉全席:中华菜系中的王者至尊》,民族论坛,2003年
[5]黄修明:《饮食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