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萨拉赫丁大学中文系老师 胡志伟

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兰雅镇,有一位出生在普通人家的小镇女孩,她的名字叫白琳。10岁时因偶然机会接触到中国文化,白琳对万里之遥的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憧憬,也对学习汉语萌发了浓厚的兴趣,一颗梦想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拉克女孩白琳

通过电影、网络自学汉语,白琳开始掌握了一些基础的问候语,比如“你好”“谢谢”“再见”等。虽然她只会几句简单的表达,但只要一遇到中国人,她都会兴奋地跑上前去,用汉语跟他们打招呼,也因此结识了一些中国朋友。她一直坚持不懈,掌握的汉语词汇也渐渐多了起来,中国朋友们都夸她的汉语发音准确,这也更加坚定了她学好汉语的信心和决心。

语言学习从来不是容易的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对白琳来说,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汉语的独特声调、复杂书写、难懂语法,成为她学习中一道又一道“拦路虎”,但她始终坚持初心,从未产生放弃的念头。这份坚守与执着也得到了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2019年,白琳听说库尔德地区萨拉赫丁大学开设中文系的消息后,感到格外兴奋。虽然她的年龄小,还不符合报考要求,但她依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中国驻埃尔比勒总领馆发了邮件,表达她学习汉语的强烈愿望。总领馆被她锲而不舍的自学精神深深感动,积极联系中方公派教师为她提供免费的线上授课。从此,她的汉语学习之旅步入正轨,从最基础的拼音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词汇,练习发音和书写。

每个清晨,白琳都会早早起床,在自家小院里大声朗读课文;每个夜晚,她都会埋头苦练,在灯下认真复习当天所学内容。为了多给她练习口语的机会,中方老师介绍她认识了一些中国友人。她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与中国朋友积极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的情感。在互动中,白琳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的发展故事,她对汉语学习的热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愈发强烈,潜移默化中,她的汉语水平飞速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文老师指导白琳学习汉语。

在掌握一定汉语技巧后,白琳开始尝试用汉语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从她的表达中能看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她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向更多当地人介绍中国和伊拉克的故事。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增进双方青年人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2023年6月,白琳受邀参加了“汉语桥”伊拉克赛区比赛。面对年长她许多的选手,她表现沉稳,靠着扎实的基本功脱颖而出,获得全场第四名的好成绩。10月,白琳应邀参加了中国总领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与萨大中文系的哥哥姐姐们一同表演了汉语诗朗诵,获得了广泛好评。

凭借优异的语言能力和临场表现,白琳被总领馆推荐参加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文化小大使”评选活动。在激烈竞争中,白琳不负众望取得佳绩,荣膺“文化小大使”称号,并获得2024年夏天赴北京参加颁奖典礼的宝贵机会。然而,昂贵的机票对一个普通伊拉克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白琳看出了父母亲的窘迫,去中国领奖的想法不禁动摇了。在得知这个情况后,总领馆伸出援手,决定出资赞助机票,解决了她和监护人赴华的后顾之忧。听到这个好消息后,白琳激动万分,表示将继续用功学好汉语,争取考入萨拉赫丁大学中文系,未来帮助更多伊拉克人学习汉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琳刻苦学习汉语。

白琳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梦想、坚持与热爱的故事。她像一颗坚韧的种子,扎根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偏远地区,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从不抱怨、绝不退缩、永不言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成为伊拉克众多学习汉语的青年人的典型代表。与汉语的偶然结缘,使她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活出属于她的精彩人生。

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白琳正用自己的行动和付出,通过自身的努力,演绎着新时代的丝路精神。她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伊拉克青年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共同绘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