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1961年,地点中南海怀仁堂内,争吵声由此传出,这本来没什么稀奇的,为了国家与人民,中央领导人们拌嘴、争论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真正罕见地是争吵之人的身份,没错,他们就是缔造新中国的两位领导人周总理与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人平日里关系最为要好,这一点人尽皆知,革命几十年,他们也几乎没有过“红脸”的时候,不管遇到怎样的大事,毛与周都能冷静对待,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彼时到底发生了怎样天大的事情,一场罕见的吵架过后,此事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年苦难

公布答案,毛主席与周总理争吵的起因很简单,通过时间相信各位就能猜出个大概,是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1959-1961年,发生于我国境内的自然灾害,在人民群众遭受苦难之际,两位挚友、两位国家领导人这才罕见的红了脸,当然了,至于内情究竟如何,此事咱们还是需要从头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自打清末以来,坐拥白山黑水的东北三省便成为了泱泱华夏的粮仓之一,尤其是朝鲜战争结束后,稳定的局面、先进的工业体系,更是令东三省的粮食产量屡创新高,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样一处国之重地,在1958年前后竟爆发了一场六十年未见的特大旱灾。

天不降雨、大地干裂,进而导致粮食绝收或减产,这对于彼时农业生产依旧停留在“靠天吃饭”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过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靠着以往的库存,日子也只是艰难了一点,还远远没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但岂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旱灾不单没有停止的征兆,反倒是逐步扩大,从东北地区一直蔓延到了全国各地。

可以说,除了西藏等少数高海拔地区没有受到波及外,整个中国都遭了殃,整整三年都是如此,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六亿多炎黄子孙该如何生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说起这个相信一定会有人提出“进口”的解决方案,毕竟钱财乃身外之物,人民乃国家之本,大不了就倾家荡产从其他国家,比如说印度、越南、乌克兰、巴西等国进口粮食嘛,有钱难道还愁买不到粮食吗?

是的没错,只要有钱粮食这种生活必需品还是能买到的,出于人道主义,大部分国家就算是素来不对付的国家,也大概率不会掐住口袋一毛不拔,充其量就是加点价格,发点国难财罢了,然而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一件事,那就是彼时的新中国早就没钱了!

那么国家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呢?源头也不难解释,其一,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事实上早在天灾之前,全国人民就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其二,在旱灾之前,为了稳定周边局势,也为了反抗美帝国主义,我国对朝鲜、越南的援助数以亿计,谁也没有想到灾难会来得如此突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苏关系的恶化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两国从此前的亲如一家,瞬间转变为了剑拔弩张,在这种情况下,眼见中国爆发了“粮灾”,苏联瞬间就坐不住了,不知是担心我们还不上,还是趁此机会落井下石,苏方居然直接单方面毁约,要求我国立刻还清多年以来的全部债务。

当然,如果不还也行,只要答应之前“长波电台”和“舰队巡航”这两个要求,那钱的事情还是好商量的。

显而易见,这般出卖国家主权的行径党中央和毛主席是必然不会答应的,无奈,为了民族的尊严与国家的独立,我们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掏空国库开始了漫长的还债之路。

三者合一,纵使是强如美国也要伤筋动骨,更何况是一穷二白、刚刚建国十年左右的我国了,因此,进口粮食这条路基本上是行不通了,而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以毛主席为首的国家高层亦是集思广益,思考起了应对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应对之法简而言之只有两条路可走,无非就是开源与节流,不过很遗憾,由于国家体制和工业水平等等原因,开源这条路在短时间内怕是行不通了,无奈,我们也只能将希望全都寄托在节流上,至于具体做法也很简单。

经过中央商定,一项足以载入史册的规定应运而出,那就是“三不原则”,什么意思呢?通俗来讲就是让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不吃蛋、不吃肉、粮食不超过定量,将一日三餐限定在最低标准。

要知道,在1960年前后,新中国的党员人数约为1500万,这些人全都缩衣紧食,的确能够解决不少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显然,此举也是逼于无奈,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同时亦是共产党人以身作则的责任与义务,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也正是毛主席与周总理陷入争吵的根源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疼与争吵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伴随着自然灾害与外部势力的针对打压,刚刚诞生十年左右的新中国亦是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无奈,为了解决六亿多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中央也只得做出规定,希望全国上下的党员干部能够以身作则,将省下的粮食让给人民群众。

此举无疑是伟大的,而第一个践行该标准的人不是旁的,正是咱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的身材人尽皆知,一米八三的个头,一百七十多斤的体重,无论怎么看都称得上一句魁梧,身材魁梧吃得自然也多,按照计算,就算再怎么节俭,毛主席每个月也是需要至少三十斤粮食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就在“三不原则”出台后,相关部门当即对中央所有干部进行了综合分析,大体流程就是先由每个人上报自己每月需要的口粮多少,随即再让群众代表和专业人员进行裁定,基本上遵循的都是多退少补原则,也就是报少了补上,报多了减去。

可事实上,若想改变这些中央领导的想法,难度还是很大的,尤其是那些开国元勋们,更是各个倔强的不行,就比方说毛主席、朱老总、刘少奇、周总理几人,他们的工作量本就远超旁人,没想到报的斤数却低得“吓人”,先是毛主席和朱老总报了二十六斤,随即周总理和刘少奇更是再创新低,分别报了二十四斤和十八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这可是一天三顿、一个月的量啊!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甚至一天都吃不上一斤粮食,再加上几人的年纪都已经很大了,如此饿肚子可怎么行,可怎么继续主持大局呢?

因此,没说二话,负责核定的工作人员、人民群众当即提出了反对意见,各个哭着喊着希望众首长能够加一些定量,哪怕是加一斤也好啊!

不过结果显而易见,他们坚持又有谁能阻拦呢?这个数额也就这样定了下来,起初时情况还算可以,靠着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强大身体素质,众人都还能抗住饥饿,但时间一长,各种问题就纷纷出现了,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几人都或多或少的患上了“饿病”,尤其是毛主席,到了1961年时,更是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症状。

见此情形,身边人一开始都觉得奇怪,更有甚者还有人猜想,会不会是毛主席偷偷吃了小灶,这才导致不瘦反胖了呢?还是直到医护人员前来给伟人做定期体检之际,大家这才知道了真相,原来这哪里是胖了,分明就是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低蛋白血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闻听此讯,众人皆是十分心疼,当即就有人提议给毛主席改善改善伙食,就算不吃肉,哪怕吃几个鸡蛋也好,但令人感到动容的是,即便身体已经不堪重负,毛主席却还是断然选择了拒绝。

眼看着自己是说不动毛主席了,没办法,这才有人请来了周总理,希望总理能够说服毛主席,而接下来也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见到毛主席后,只见周总理的眼眶瞬间就红了,随即直接就用极为强硬的口气说道:

“主席,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全国人民都指望你呢!”

说罢,眼见毛主席只是笑笑不说话,周总理又赶忙向其发出了质问,问他为何拒收了宋庆龄先生送来的螃蟹,为何宁愿让螃蟹发臭,也不肯吃哪怕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着说着,周总理的情绪亦是愈发激动,而一听这话,向来以和蔼示人的毛主席这才终于红了脸,只听他强撑着身体做出了解释,又是说自己不吃螃蟹是不想开这个先例,若是自己因为担心螃蟹坏掉就勉为其难的收下,今后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效仿,又是说自己根本吃不下这些好东西,全国还有那么多正在长身体的娃娃,他怎么可能心安理得的吃肉呢?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内,两人便开始了不断的辩论,堪称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最终还是毛主席棋高一着,他巧妙的将话题从自己转移到了周总理身上,并用一句反问怼得对方哑口无言,大体意思很简单。

毛主席称他好歹每月还能领到26斤粮食,周总理却只愿意领24斤,并且就是这24斤,其中还有不少都接济给了人民群众,对方根本没有资格说让自己补充营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话一出,周总理瞬间沉默了,而这场辩论的最终结局也变成了毛主席的伙食标准没有提高,反倒是他的粮食配额从24斤涨到了26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人事迹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毛主席果断提出了党员干部缩衣紧食的“三不原则”,对此,以他、以周总理为首的一众领导干部亦是无条件支持,不仅支持,他们还宁可饿肚子也要以身作则,几年下来,大家的身体都饿垮了,而这也就是毛主席与周总理罕见红脸的原因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位领导人为了人民群众爆发激烈争吵,如此一幕着实令人动容,不过在这三年之中,类似的故事却不止这一个,还有两个例子同样让人感动,首先就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子女有很多,但李讷却是最特殊的,她的整个童年都一直在父亲的身边,同时也是最受宠爱的一个,按照常理,在困难时期,李讷必然会受到特殊照顾,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并且都没用毛主席直说,她自己就有了相当的觉悟。

在申报粮食配额之际,她主动将自己视为了共产党员,将自己的粮食压缩到了极限的二十一斤,虽说最终学校考虑到孩子们正处在发育期,将她的份额加了六斤,但李讷却还是无私地将多余的粮食分给了穷苦人家的同学。

看着面黄肌瘦的女儿,毛主席的心疼溢于言表,这一幕也被卫士李银桥尽收眼底,因此,一天傍晚趁着毛主席不注意,他便偷偷将一盒饼干送给了李讷,但岂料,李银桥前脚刚走,后脚毛主席就发现了此事,随即一把将饼干没收,并严肃批评了李银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毛主席本以为女儿会不高兴,可没想到李讷不仅没有丝毫不满,反倒是十分支持父亲的决定。

其次则是刘少奇与儿子刘源的故事,还记得刚刚提到过,刘少奇申报的粮食配额只有十八斤,在这种情况下,他肯定是吃不饱的,并且不单是他吃不饱,他的家人也是一样,尤其是刚刚上小学的刘源更是常常喊饿,出于愧疚,刘少奇同志对儿子也是十分宠爱,不过就在一天周六他却一反常态的发了火。

事情的起因是刘源学校的食堂分发白薯干,这可是校方百般争取来的,但谁知发给刘源的那几块却出现了发霉的迹象,在小孩子的眼中,这种几乎变质的食物是肯定不能吃的,于是趁着旁人不注意,他就将仅仅吃了一口的白薯干扔到了角落。

不仅如此,回家后,刘源还将此事告知了父亲,那意思再简单不过,既是抱怨又是博取同情,可没想到闻听此言,刘少奇非但没有表现出心疼,反倒是十分严肃的批评起了儿子,又是说目前全国的粮食都很紧张,有的人甚至被活活饿死,又是说应该珍惜每一口粮食,不能因为不好吃就将其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闻言,彼时的刘源虽说年纪尚小,却还是听懂了父亲的深意,于是他没说二话,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赶忙跑回了学校,将白薯干找了回来,随即洗了洗全部吃掉。

林林总总,在三年困难时期,类似这样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当然了,也正是在这些伟大领袖、干部家属、党员团员的以身作则下,危机才会悄然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