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1948年淮海战役,粟裕提议陈毅和邓公指挥作战,为何不提刘伯承?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的爆发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开始到第二年战役结束,经历了长达数月的激烈战斗,我军在战场上获得了重大胜利。

这场关键战役对国共内战走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我军的胜利为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政权敲响了丧钟,标志着国共内战的形势已经明显倒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方。

这场战役的总指挥是谁?围绕指挥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后不久,粟裕就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向中央提出了开展淮海战役的计划。

粟裕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战略家,在观察了济南战役的情况后,意识到了解放军应当改变战略重心,转移到淮海地区进行更为有效的作战。

淮海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便利,是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据点,掌握了淮海地区就相当于掌握了整个华东战略制高点。

因此,他提出了在淮海地区发起一场新的大规模战役,以夺取战略制高点,打破国民党军队的重要防线,从而改变战局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建议得到了军委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因为它符合了解放军的整体战略部署,并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军委迅速决定接受粟裕的建议,调整战略方针,准备在淮海地区展开新一轮的战役,预示着中国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10月下旬,解放军各部的准备工作都已完成,尽管国民党军队在该地区布置了坚固的防线,企图阻止我们的进攻。

然而,随着中原野战军的迅速推进,解放军已经在战略层面完成了对淮海战役的准备,决心彻底摧毁国民党军队在该地区的抵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大主力部队需要实现协同作战,如何实现统一指挥成为摆在军委面前的重要课题,前线战役指挥应该选择谁?

统一指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战争中,有效的指挥能够提高军队的整体作战效率,协调各个部队的行动,避免军令不一,错失战机,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集中兵力,形成合力,对敌人实施更有效的打击。

在实际操作中,指挥权的归属往往取决于部队的实力和指挥官的能力,实力强大、指挥能力卓越的部队往往会在战场上拥有主导地位,从而获得指挥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华东野战军在战场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其兵力数量庞大,指挥官粟裕经验丰富,指挥能力出众,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战场指挥的主导者。

他们的实力优势使得他们能够在主要的作战方向和作战点上展开主攻,决定战场的整体动向。

而且战役的发起往往决定了战场指挥权的归属,如果一场大规模战役是由某支部队首先发起的,那么整个战役的指挥权应当归属于该部队的最高指挥。

淮海战役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之一,其发起是由粟裕率先提出的,他对战场形势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

因此,淮海战役的发起权自然归属于他所领导的华东野战军。

这样的常规操作被打破了吗?中间发生了怎样的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粟裕提议陈毅和邓公统一指挥,却未提刘伯承。

1948年10月31日,粟裕和中央军委最后确认淮海战役的作战计划,通报自身所在位置,圈定战役发动时间。

当然最重要的是确定战役的指挥官,他在电报中明确提出:此役至关重要,请由陈军长和邓政委统一指挥。

为什么粟裕不自己担任淮海战役的指挥呢?转而提议陈毅和邓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海战役与辽沈战役不同,两大野战军同时投入战场,这种联合行动的模式为战役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为它增强了解放军的整体实力,提高了战场的压制力,使得敌军难以应对。

然而有利就有弊,两支部队隶属于不同序列,指挥上天然存在不足,而在战场上,各个军队之间的协同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各个部队紧密合作,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

因此,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强调了协同作战的重要性,着重加强了战术和战略上的配合,必须要在指挥层次取得一致。

另外,粟裕意识到淮海战役规模之大,个人的能力和权威有时候并不能满足复杂战场的需求,需要更高层面的统一指挥才能确保战役的顺利进行和最终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清醒地知道,淮海战役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战役,而是一场关系到整个解放战争大局的重要战役,需要更高级别的领导来统一指挥。

因此,他虽然有权发起淮海战役,却选择将指挥权交给了陈毅和邓公这两位更高级别的领导人,这种军事指挥架构不仅有利于提高指挥效率,也能够凝聚军心、统一行动,更有利于解放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粟裕的决定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内部的集体主义精神,他选择将指挥权交给更高级别的领导,是对整体战略和战术安排的理性思考,也是对解放军内部组织体系的尊重和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决策确保了解放军内部的团结和协调一致,使全体官兵能够更好地统一行动,有效地完成战斗任务。

这种低调的态度反映了粟裕对个人荣誉的淡漠,更体现了他对团队合作和整体利益的高度重视,他的行为不仅彰显了他的谦逊和自我克制,也表达了他对组织和领导层的尊重和信任。

这也是他对党的忠诚和组织纪律的体现,他愿意将个人的功劳和荣誉置于整体利益之下,展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表现出了粟裕对整体战局和战役胜利的高度责任感和战略眼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展现出来的是共产党人的坦荡胸怀和高尚品质,粟裕始终将大局置于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胸怀和品质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信念。

粟裕的举动赢得了部队和同僚的尊重与信赖,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卓越领导能力,不仅能够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更能够确保战斗力量的集中统一,为最终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这种团结一心、服从组织指挥的精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内部团结合作的典范,也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

可是当时担任中原野战军司令的刘伯承为何没有被粟裕提及呢?其中有怎样的内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1948年淮海战役时,粟裕提议陈邓统一指挥作战,为何没提刘伯承?

在淮海战役开始阶段,刘伯承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深谋远虑地采取了拖延敌军行动的战术封锁策略,在豫西山区牵制黄维兵团。

这次牵制行动是否与粟裕提议指挥有关?他为淮海战役做了哪些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淮海战役的筹备阶段,粟裕开始考虑如何实现统一指挥以增强作战效率。然而,刘伯承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并没有承担指挥工作,他并未被列入统一指挥的候选名单中。

相反,粟裕等人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协调解放军各个部队之间的合作,以及如何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配合,最大程度地削弱敌人的战斗力量。

在制定统一指挥方案时,粟裕等人主要考虑的是指挥官之间的协作配合以及各部队之间的战术配合,以确保解放军在战场上的优势地位。

尽管刘伯承作为一名高级将领在解放战争中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由于他在淮海战役前期并未参与直接的指挥工作,因此并未被提出参与统一指挥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1948年11月,解放战争打到了最激烈的时候,国共双方的兵力布置都已明晰,刘伯承洞察到黄维兵团在战场上的关键位置和行动意图,提前做出了行动。

他通过与其他将领紧密协调和沟通,制定了精密的战略计划利用有限的兵力和资源,巧妙地采取拖延战术,牵制豫西地区的黄维兵团,为其他指挥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刘伯承的战术封锁策略,使得敌军无法顺利展开战线,打乱了他们的部署和计划,为我军在战场上取得了战略优势。

他的军事谋略和策略性思维,体现了一名杰出军事指挥官的智慧和勇气,在没有直接指挥淮海战役的情况下,通过间接方式对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多年的老将,刘伯承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战略眼光,为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行动提供了明智的指导。

他能够准确地把握战局的发展趋势,善于利用地形和敌情,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战计划,为取得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国民党部队的布局和战术,刘伯承也有着深入的了解,他对敌情的分析准确无误,能够迅速洞察敌方的动向和意图,为解放军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而且从战役计划的角度来说,刘伯承的任务是在侧面切断国民党支援部队的补给线,从而削弱敌人的后勤支持,确保解放军在主战场上的顺利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以机动灵活的战术,迅速占领有利地形,阻断了国民党军队的补给线,使其难以进行有效的支援。

刘伯承深谙战场地形,善于利用地势优势,采取巧妙的包围和牵制战术,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量。

因此粟裕的提议并非将刘伯承排除在外,而是根据解放军当前的实际需要和战场情况,提出了最合适的统一指挥方案。

这一决策体现了对整体战局和指挥协调的深刻理解,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作战效率和战场胜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在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战术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军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歼灭了大量敌军,扩大了解放区的势力范围,为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