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成、陈群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部分:带岳襟湖之势

亿万年前,地壳运动,塑三湘形胜,状如马蹄,三面环山一面江,东屹罗霄山,西隆雪峰武陵山,南枕南岭,北吞长江,中部丘岗,北部平原,沃野千里。

地势起伏,育四水一湖,即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和洞庭湖,四水汇洞庭,洞庭连长江,通江达海。湘江居四水之首,湖南因之得名“湘”。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长沙地位显要,南带衡岳,北襟洞庭,扼湘江咽喉,绾四水之枢纽,为东西南北交通要冲,是“以统湘川”的理想区位。

长沙带岳襟湖之势(网络图片)

春秋战国以来,湖湘地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文化中心,湖湘首邑,偶有波动,总归长沙。

据考古发掘,距今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远古人类在长沙活动。

距今7100年前,新石器时代,在长沙南圫大塘村,原始人类烧制了纹饰精美的陶器。

距今5000年前,在长沙县广福乡梅薮村, 先民建造了半地穴式房子。

距今3000年前,宁乡市黄材镇炭河里,商代三苗方国建都于此。炭河里遗址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方鼎青铜器等稀世国宝,出土的大铜铙乐器至今能演奏清脆乐曲。长沙地界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数量之多、器形之美、花纹之精,居南方首位,叹为观止。

跟今2800年前,楚国在长沙今天的五一广场修筑邑城,以此“抚有蛮夷,奄征南海”,千年古城就此诞生。历经邑城、王城、郡城、州城、都城、省城的迭代演变,城祚千年,世所罕见。

相比长沙城市史,长沙地名史更为悠久。长沙之名始见于《逸周书·王会篇》。据这部周代史书记载,3100年前的周成王为庆祝雒邑竣工,举行盛典,大会诸侯,称“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

长沙缘何而名,众说纷纭。其中,此地湘江段有长长的沙洲,或长长的沙滩,因地形地貌特征得名之说,最为可信。后因天上有颗长沙星,长沙别称为“星沙”。

2800年的城市史,3100年的地名史,长沙可谓“历经沧桑不变位,遭尽患难仍留名”。

长沙历史演变轴示意(城市之心项目组绘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春秋邑城,楚南重镇,秦代长沙郡,西汉长沙国王城,三国古战场,到魏晋南北朝湘州治所,长沙一路走来,从蛮夷之地演变为繁华之都。及至唐代,“著处繁花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长沙已是一派繁荣,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城市,世界工厂。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唐代长沙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古代“海上陶瓷之路”重要支点城市,长沙窑(铜官窑)所产陶瓷产品行销29个国家和地区。

五代十国时,长沙作为一国之都,是马楚国国都,疆域达湘、黔、桂、粤中南四省。

宋代长沙城,妥妥的“一线”城市,繁华似京都。“晴日花争发,丰年酒易酤。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北宋诗人张祁描绘了长沙版的清明上河图。据北宋地理学名著《元丰九域志》记载,宋代有六大20万人口以上城市,即汴京(首都,开封)、京兆府(西安)、临安(杭州)、福州、泉州、潭州(即长沙),长沙位列其中。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潭州(长沙)商税为9.2万贯,仅次于杭州、开封、楚州(淮安),居全国第4位。

元明时长沙城,历经多次兵燹之祸,屡毁屡兴。

清代长沙城,全国“四大茶市”之一、“四大米市”之一、“五大陶都”之一,美名更甚。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沙开埠,开启城市近代化进程。

民国长沙城,1938年“文夕”大火前,“金、钱、绸、纸”四大行业享誉全国。

解放后,长沙开启现代化进程,发展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更是迅猛,人口规模超千万,经济规模过万亿,城区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比清代的4.5平方公里扩大了近200倍。

当今长沙,现代化大都市,长株潭都市圈核心城市,长江中游中心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跻身为全国新一线城市行列,先进制造、高新技术、文创商旅等业,享誉世界。

未来长沙,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扩容,影响更甚。向南以解放垸、湘江科学城为核心,融城株潭。向北以金霞、斑马湖为核心,辐射湘阴和汩罗,依托虞公港,培育滨湖新区,协同岳阳。东连浏阳,西接宁乡,城乡统筹,共同富裕。省域内,以长株潭都市圈为核心,沿京广、沪昆、渝长厦高铁等交通干线,辐射带动全省,环长株潭城市群,呼之欲出。

“楚天一览,天下湖湘”,一幅芙蓉国发展盛况图,徐徐展开。

第二部分:山水洲城之形

自然造化,鬼斧神工。长浏盆地,大围山东峙,沩山西耸,浏阳河、捞刀河西流,沩水河、靳江河东流,四河注湘江,湘江贯南北,冲积成多处河滩平原,地肥景美,物产丰饶。

古城长沙,处于湘江和浏阳河阶地,湘江为带,江有珠胎(橘子洲),西屏岳麓山,东倚龙伏山,山水洲城,交相辉映,自然人文,组合之美,水墨画卷,浑然天成。

“山水洲城”,山是岳麓山,水是湘江,洲是橘子洲,城是长沙古城。

岳麓山,意为南岳之足,南岳七十二峰最后一峰,又称灵麓峰。“岳麓之胜,甲于楚湘”,被誉为“碧嶂屏开,秀如琢玉”,如翡翠玉屏,雅立湘江西岸。

诗云“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登顶岳麓,俯瞰长沙,观景赏城,最佳去处。

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麓山僧人办学基础之上,创建岳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学界影响之大,比作孔子讲学之地,喻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全盛时期,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之誉。

千年学府,弦歌不断。书院之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相继崛起,于今更盛。

今日岳麓山,集风景名胜区、5A级景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五区一体,全国名山,绝无仅有,湖湘圣地,名副其实。

湘江,别称湘水、潇湘,源于永州蓝山县野狗岭,1800里水路到长沙。经衡岳,绕株潭,三道湾,出昭山,豁然平缓,漫江碧透,得舟楫之便,长沙因湘江而兴。

今日湘江,集饮用水源、滨江公园、水运航道、文化走廊、产业走廊、交通走廊、景观走廊于一江,功能等身,无愧为母亲河。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静卧江心万年之久,长达5000米,状美如长岛,有“长岛人歌动地诗”为证,是中国第一洲,世界最长内陆洲。橘子洲上拱极楼,可赏潇湘八景之“江天暮雪”。千古伟人毛泽东,作《沁园春·长沙》,橘子洲名天下知。

长沙城,楚汉名城,国家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始于“临湘故城”,历经十次城毁,不改其名,不更其址,原名原址,重建重兴,且千年中心不变,实为世界城建史奇迹。

至清代中期,长沙城“城池崇屹,甲于他郡”,蔚为壮观。

长沙历代城址叠加图(长沙市文物局)

今日长沙古城,明清时期的历史街巷、历史地名,留存至今。西文庙坪、妙高峰、潮宗街、太平街等老街老巷、历史步道,人文荟萃。历史记忆,弥足珍贵,老房子能不拆就不拆。

天心阁,城市地标,古城制高点,拾级登阁,顿生“阁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之豪迈,又有“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之柔情。

天心阁与岳麓山,东西两个制高点,中间留视廊,回眸之间,已过千年,城与山,相看两欢,“山水洲城”刻画在心。

欲保“山水洲城”城市特色,必保天心阁至岳麓山视域廊道。

欲保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必保天心阁至岳麓山视域廊道。

“山水洲城”,城市之形,长沙意象,构成长沙人的乡愁记忆和精神家园。

“山水洲城”之于长沙,犹如中央公园之于纽约,故宫之于北京,外滩之于上海,西湖之于杭州,是长沙之所以为长沙的风貌载体。

适逢盛世,长沙城区,沿湘江两岸,南北扩展。狮峰山、大王山-湘江-巴溪洲-解放垸,谷山-湘江-月亮岛-鹅羊山,两个新山水洲城特色空间,正在化茧成蝶。

大美长沙,三个山水洲城、湘江古镇群、绿心中央公园构成潇湘新五景,一幅湘江百里画廊优美画卷正在绘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心阁至岳麓山视廊(《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三部分:烟火弦歌之魂

文化,城市之魂。湖湘文化,长沙城市之魂,源远流长。

距今四五千年前,夏朝时期,三苗氏族部落,建国于长沙,史称三苗国。商周时期,长沙为“扬越之地”,又称“荆蛮之地”,文化未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扬越文化在长沙交融碰撞,外来流寓文化不断为长沙输入新鲜血液,文化渐开。

战国末期,楚国大夫屈原流放长沙,上下求索,创千古绝唱《离骚》。

西汉初年,贾谊谪居长沙,写就《吊屈原赋》、《鵩鸟赋》,留下千古名篇。

忧国忧民,为国殉难,屈贾为湖湘大地种下文化基因,精神之魂。

长沙地下埋藏着一座座楚汉文化基因宝库。

谷山脚下,汉长沙国王陵墓群考古遗址,珍藏着楚风汉韵的文化精彩。三石戍城遗址,残存千米的汉代土城墙,诉说着千年沧桑往事。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千年不腐,出土文物惊艳世界。走马楼简牍,真实再现三国生活。

及至唐代,诗圣杜甫,流落长沙,写七绝压卷之作《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至此,屈原、贾谊、杜甫,“三贤祠”堂主全部就位,长沙士人顶礼膜拜,崇德尚礼文教书香愈浓。

五代十国时期,长沙天策府设十八学士,传为文坛佳话。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宋代周敦颐,苦心求道,集儒、释、道之大成,开理学之先。

经程颢、程颐,胡安国、胡宏,张栻等理学大儒,传承发展,湖湘文化如旭日东升,终成蔚蔚大观之势。

理学大师张栻、朱熹、王阳明,先后在岳麓书院讲学,湖湘学派,独树一帜,声名远播,周边各省,四方来学,“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

朱张会讲,“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盛况空前。

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尊“程朱理学”为宗,人才辈出,培养了吴道行、王船山、欧阳厚均等大批理学大家。

近代名人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郭嵩焘、刘坤一、唐才常、谭嗣同、黄兴、蔡锷……在此就读;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这里走出,实事求是,成就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历史荣光。

长沙文脉图(陈群元绘制)

从上下求索,苦心求道,再到实事求是,蛮荒之地,终成理学高地。主张“经世致用”、“舍身卫道”的湖湘文化,在长沙发展壮大,成为中华优秀文化重要分支,对中华正统文化发展,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影响至今。

湖湘文化,薪火相传。千年学宫,道冠古今;百年长郡,庚续文脉。时务学堂,开启民智;“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周南雅礼一中,如雨后春笋。“一师是个好学校”,妙高峰下,一代伟人恰同学少年。今日长沙,名校云集。

弦歌不绝,烟火不息。“火”为长沙座右铭。

相传楚人为炎帝和火神祝融氏的后代,拜日崇火,尊凤尚赤,崇尚火文化,以凤凰为图腾,不乏凤凰涅槃精神。时至近代湖南人,铁血丹心,多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之英雄气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火成为长沙人性格基因。“怕懒得”,一句长沙话,道尽了长沙人的大无谓。

火宫殿,又名乾元宫、火神庙,是全国少有的祭祀火神的庙宇,汇聚长沙地道美食,为南来北往的食客细说长沙与火的不解之缘。橘洲焰火,璀璨全城,向世界诠释现代长沙的火文化故事。

火样长沙,火样城市,火样长沙人,火样生活。

没有刻意打造网红城市,长沙就是网红城市。没有刻意打造夜经济,长沙就是夜经济城市。

长沙因古城而红,因古城而火。烟火长沙,背后的文化逻辑,是湖湘文化的代代相传,是山水洲城的接力坚守。

山水洲城、历史风貌区、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历史地段、特色地段、历史建筑、古镇古村、考古遗址、文保单位等自然人文历史要素,是长沙城市之魂的物质载体,是湖湘文化的精神载体。历史文化遗产能保多少就保多少。

载体存,则灵魂存。载体活,则灵魂活。

城市有灵魂,人民有信仰,生活有向往,发展有动力。

在实现全面现代化征程中,文化之魂与科技之魂,两翼齐飞,长沙将承担起历史之托、时代之责。

一幅令人向往的弦歌诵读、生生不息的万家烟火图,将绵延至千秋万代。

结语

城,因势而生而立,因形而名而美,因魂而活而兴。

何以长沙?带岳襟湖之势,山水洲城之形,烟火弦歌之魂,得以长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长沙城市意象图(城市之心项目组绘制)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表。作者:解成,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陈群元,长沙市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沙社科智库专家。

*本文编辑 | 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