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邓公奉党中央指示,前往兰州慰问参与核工程的科学家们,在此期间,邓公遇到了老熟人王承书,她是一位极其优秀的核物理专家,是我国核工程的核心推动者,在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一面“红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承书出身士绅家庭,自小接受极为严格的教育,兼修中西学识,十八岁那年,她以极为优秀的成绩考进了北平某高等学府,主修物理学专业。四年后,她以全班第一的成绩顺利结业,获得了学士学位,但她并不满足于此,随后她又考取了该校的研究生,继续在学海遨游、深造。

抗战爆发后,北平很快沦陷,王承书一家人为了躲避战乱,随即搬离华北,转往西南定居。1941年,为了在学业上更进一步,她毅然决然选择前往美国某高校深造,向物理学顶点发起冲击。仅仅五年之后,她便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成绩名满全美,成为物理学界一颗闪耀的新星,美国政府对她很是重视,曾多次主动向她抛去橄榄枝,希望她能留在美国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承书对于祖国怀有无限的热爱和憧憬,因此果断拒绝了美国政府的拉拢,在1956年排除万难回归中国,并很快入职中科院。1958年,钱三强同志在党中央的授意下,决定建立核工程,并邀请王承书参与其中。王承书此前从未接触过核物理相关知识和概念,是个标准的“门外汉”,但王承书并未因此退缩,而是坦然接受钱三强的邀请,投身“两弹”研发事业,为国家之奋起与强盛做贡献。

1957年,王承书受国务院委派,与其他十几位科学家一起前往莫斯科核物理学院学习,仅仅半年之后她便成功掌握了所有热核知识,并很快回国参与核工程,主管铀矿的提炼与浓缩工作。自此之后,王承书便隐姓埋名,全身心的投入到核工程之中,甚至无暇顾及家庭,每逢节假日,她才会匆匆回北京一趟,和孩子见上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核工程的试验场在甘肃,此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各类物资短缺,在三年困难时期甚至连粮食都供应不上,王承书等科研工作者只能天天啃杂粮面窝头果腹,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粳米细面。可即便如此,王承书等人也没有任何怨言,大家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昂的士气,艰难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最终成功在1964年研制出了原子弹,打破了美苏等强权国家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王承书作为我国的高级科研人员,享受着极高的薪资待遇,她每个月都能拿到280多元工资,这在当年可是一笔“巨款”,足够让一家人过上优渥的生活。可王承书每个月领了工资之后,仅仅只留下80元,其余的全部上交给党组织作为党费。有人曾劝解王承书多考虑一下家人和自己,将工资全部留下来用于生活开支,可王承书却坚决表示,自己和家人不愁吃不愁穿,不需要这么钱,还是上交给国家比较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年代,我国开始重点研发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王承书闻讯后立即申请参加科研工作组,与诸多同志并肩战斗、砥砺前行,最终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了所有攻关工作,顺利研制出了理想的战略武器和运载火箭。进入80年代,王承书的身体状况愈发不佳,已经无法在承担繁重的一线科研工作,她随即退往二线,往后只做教育工作,为中国科研领域培养新人。

80年代末,王承书光荣退休,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她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晚年的她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养花种草上,与丈夫一起兢兢业业打理着院子里种的各类瓜果蔬菜,尽情体验劳作与丰收的乐趣。1994年,她突然病重,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而医生为了将她从生死线上挽救回来,穷尽了所有医疗手段,但最终还是没能妙手回春,她于当年6月中旬病逝,时年八十二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终前,王承书特地留下遗嘱,告诉家属不要给自己办葬礼,以免劳民伤财,而自己的遗体则捐献给医学研究机构,用于解剖科研或者教学工作,自己的一万多存款全部捐献给慈善机构,用于帮扶山区的贫困人口。王承书同志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新中国以及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