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民国十二年(1923年)二月十五,奉天省,东边道,长白县。

冰雪消融,木场子掐套了,又到了木把下山季节。山下集镇热闹非凡,各家买卖铺户都在争抢着招呼木把们——别看木把穿着打扮土里土气,但褡裢里却都装着白花花的银元。

在冰雪大山里辛苦了半年,此时面对花花世界,木把们都有些把持不住了,迫不及待的想要享受人间福分。

只有赵二奎不跟着掺和,扛着大掏锯找一家小客店住下,打算休整一天之后就回家。

赵二奎今年23岁,家在二十里外的二道沟村。庄稼地里打粮卖不上价,于是仗着自己有一副好体格,他从18岁开始每年入冬落雪之后都会进山当木把。

在客店里脱下老羊皮袄,洗洗涮涮再换上洋布夹袄,赵二奎准备出去逛一逛,顺便买些家用物事儿带回去。

却碰见了同一个木场子的两个老木把,一把抱住,哪里肯放:“小老弟,走走走,陪老哥吃饭去,有人请客!”

赵二奎辞不过情面,只能被拖着走。结果却是进了金玉苑,门口贴着描金的对联:

“鸳鸯共戏三春水,鸾鸟双栖四月天”!

在金玉苑里与另外两个木把会合:这些老哥真的是好老哥,不让小老弟花一分钱,真心实意的照顾人。不由分说的就组织打茶围,而且还把最俊俏的那个安排在了赵二奎身边。

众木把插科打诨,谈笑风生,显然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客。

赵二奎却红着脸,如同鹌鹑一般坐在椅子上不吱声,旁边俊俏馆人那亮晶晶的眸子却在出神的看着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木把”-伐木工;“掐套”-停工。

广袤的长白山脉盛产优质木材,黄花松、水曲柳、红松、椴树等,在这里郁郁葱葱遍地都是,一旦运到关里就是价格昂贵的抢手货。

从清末开始东北大开发,官办与民营的木场子纷纷设立,木材砍伐与运输造就了东北的木帮行业,当时称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为“木把”。木把分成两个类型:一个是上山采伐树木,干的是山场子的活;另一个则是下水顺江放排,吃的是木排子饭。

其中,顺江放排是高风险、高收益,而进山伐木在收益上虽然比放排低一些,但是风险也小一些——只有一点:对体格要求高,而且需要能吃苦耐劳。

直径超过一米的树木,在那个没有油锯的年代,全靠两米长的大掏锯以及八斤重的铁斧来砍伐,没有过人体魄是万万无法胜任的。

从事木把行业的基本都是来自山东、河北一带,即闯关东人。每年入冬落雪之后,想要进山当木把的就得找保人挂到木场子,签订合同之后即可进山,一直干到第二年春天。

每天起早贪黑的玩命干,在把树木伐倒之后还要打叉子——用斧头把树枝子砍光,多人齐心协力把树木拖运至“箭子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把树木装到箭子车上之后,就可以顺着事先修好的雪道放下山,统一集运到江边。等到春天开江泛起桃花水之后就可以穿排,顺着鸭绿江运往安东县(今丹东市);或者是顺着松花江运往船厂(今吉林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木把在大山里出苦大力,遭的罪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在插裆深的大雪窝子里放树,狗皮帽子和棉裤上都能罩起一层冰甲。

等到春天之后,则带着吃到的劳金出山,享受生活。

这中间也产生了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二奎的老家是河北唐山,从爷爷那辈儿就闯关东来到临江落脚安家,开荒种地,农闲时进山打猎、下水捞鱼。等到了赵二奎长大成人之后,因为从小不缺吃食,所以着实长了一副好体格,膀大腰圆,有千斤之力。

性格却是老实憨厚,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

爹娘早逝,有个哥哥已经结婚分家另过。赵二奎不愿意干庄稼地活,于是找了保人之后就一头扎进了冰雪大山,干活从不偷奸耍滑,所以木帮里的人都十分亲近这个小老弟。

进山之前需要报伙食,即出钱订购一些副食。在大山里每天吃的都是苞米面大饼子,很多木把都会定一些咸鱼、腌肉什么的。

只有赵二奎仔细,使了一块钱,定的是辣椒酱、咸菜条。

老木把们都是吃的了苦、享得了福,往往出山之后钱到手就花天酒地,但对于赵二奎这种行为却是十分佩服,于是更加照顾他。

这一次趁着出山把赵二奎领到金玉苑,就是想要带他见见世面——进山伐木虽然风险比放排低,但也不是没有:遇到排山倒,那一米直径的大树翻滚而下,碰着就是一个完;放箭子车也不是没遇到过把人挤成肉饼子的事情,断闸、甩车、滚大梁、放野卯、扣斗子,哪一样摊上都是非死即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