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永当年寄往前线的慰问信。受访者供图

5月10日,首届四川省“爱我国防”宣讲大赛决赛在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举行,活动迎来了一位年过七旬的参赛选手,他就是来自成都市武侯军休中心万福苑站的军休干部范良。他以《寄写慰问信的亲人——你们在哪里?》为题,短短6分钟的宣讲,引来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作为一位老兵,他的参赛出发点赋予了比赛特殊的意义,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大情怀、大格局,值得学习!”有人这样评价老兵范良,可他却表示,此次来绵阳参赛,既是宣传国防事业,也是为了完成自己一个心愿——找到45年前给前线寄慰问信的“亲人”。这些“亲人”中,有一位正是来自梓潼。

老兵回忆
慰问信是战火中能见到的唯一“亲人”

范良,河南项城人,1953年12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泸州军分区原司令员。历任战士、高炮技师、正连职干事、正连职参谋、副部长、部长、副旅长、副政委、政委、军分区司令员,4次立功,多次受奖,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退休后的范良被安置在成都武侯区军休中心,他不忘军人本色,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优势和特长,积极参与基层党建,为机关、医院、部队、学校等单位做宣讲、上党课,持续为传承红色基因奉献力量。
  5月10日,首届四川省“爱我国防”宣讲大赛决赛在梓潼“两弹城”举行,经过多番角逐,范良带着他的“寻亲”故事,走上了决赛赛场。
  范良寻亲的动因,源于一位老同学的询问。
  今年3月,范良与老伴邓美兰回河南约见同学,一位生病住院名叫赵义勇的同学发来微信:“我在沈丘县一所中学担任班主任期间,全班76位同学,全部主动给老山前线的战士写了慰问信,我写了六封。这些信,不知英雄们收到没有,有无存留下来。”
  收到这条消息,范良受到极大触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每一次上战场,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信,雪片般飞向前沿阵地。仗打到哪里,祖国人民就牵挂到哪里。”范良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慰问信是我们当年在猫耳洞见到的唯一‘亲人’。”
  范良从一位牺牲战友的身上,见到过一份被鲜血浸染的慰问信。“148师442团5连,542高地争夺战,是当年历时最久、打得最为惨烈的一场局部阵地攻防战。”范良回忆,战斗结束,他们为牺牲战友剪去身上的血衣,解下胸前的子弹带,在整理遗物的过程中,与他同年入伍、同是26岁的442团5连副连长李哲禹的最后遗物,就是一封被热血浸染的慰问信。
  “在前沿阵地,在战斗中,慰问信是我们见到的唯一‘亲人’啊!”范良说,战友倒下了,阵地被敌人包围了,他们并未感到孤单,也从不畏惧。因为他们一直相信,背后有千千万万的“亲人”,与他们一起在战斗!

翻出9封信
寻找寄信人但无结果

回到成都后,范良立即翻箱倒柜地寻找。“多想找到一封当年与自己一起出征、一起历经生死、一起凯旋的慰问信啊!”范良说,他最终找到了成都253信箱子弟校寄给“最可爱的人”的慰问信。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字迹已经模糊,“但信中折射出的强烈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伟大的爱国情怀,依然温暖激荡着老兵的心。”
  “您参加本次宣讲大赛的初衷是什么呢?”面对记者的提问,范良说:“我已年逾古稀,是来向年轻选手、专家评委学习的。更是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和媒体,寻找当年写慰问信的老师、同学。”
  据范良介绍,他一共找到了战场上保存下来的9封慰问信,7封来自成都,另2封分别来自梓潼和南充。“这封是成都铁中高二七班的戎晋蓉写的……”“这封是梓潼县城关二小四年级三班张永所写……”
  退休后,范良也曾找过这些“亲人”,但遗憾的是没有结果。他时常在心底默念:“当年写信的老师、同学们,你们都好吗?你们在哪里?”

爱我国防
“慰问信并未过时,更应该发扬!”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施行第一年。“当年的慰问信,火烧血染,与阵地同在、与英雄同在、与胜利同在!已经在炮火硝烟中走过了45年,45年来,我们没有忘记写信的师生们,一线指战员想念你们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军事冲突多点爆发,老师们、同学们当年的慰问信永远值得铭记!”范良说,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当今,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写慰问信的方式并不过时,“只要军民团结如一人,我们就能永远无敌于天下。”
  见字如面,如果您是当年的写信人,或者是他们的亲人,或者您有相关的线索,请与我们联系,让我们一起为老兵的“寻亲之旅”接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周洪攀 王祥龙 见习记者 崔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