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2019年7月,位于山东济宁金乡县的王杰纪念园里走来了一位老年女性。

她怀里捧着一束花,里面有象征着美好感情的玫瑰,也有象征不屈品格的松柏。

老人将花珍而重之地放在王杰的塑像之前,她那充满怀念的眼神久久停留在塑像上,舍不得移开。

王杰的生命被定格在青春年华,她却已经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几何时,他们二人是亲密又默契的爱人。

她知道王杰报效祖国的志向,也全力支持自己的心上人,所以心甘情愿地当了王杰8年的未婚妻。

只要王杰完成任务,回到老家,他们就能结婚,永不分离。

只可惜,这一天,老人家等了一辈子也没有等来。

阴阳相隔的一对恋人,他们之间有着怎样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王杰牺牲之后,未婚妻会选择怎样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识于微,真心守候

住在大连庄河的赵英玲女士家里,有一个珍藏了许多年的针线包,针线包中还放着军绿色的丝线,藏着一段她铭记在心底的青春往事。

这个针线包是她亲手做成的,后来被她送给了一个名叫王杰的男人,这个男人,是她人生中不可替代的“男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王杰出生在山东金乡县。

5岁那年,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在金乡家门口打响了羊山战役,无数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为了理想和信仰捐躯。

1957年,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参加烈士陵园的迁葬仪式时,王杰看到了一块属于16岁小战士的头骨。

坚硬的骨头被一颗子弹洞穿,可以想象,小战士生前曾经历过怎样的激战。

他牺牲时的年纪,也就只比当时的王杰大了一岁而已。

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给王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从那之后,他常去烈士陵园扫墓,也在心中埋下了一个参军报国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1年,19岁的王杰实现了梦想,从山东金乡入伍,穿上了那身令他感到无比自豪的迷彩服。

满心欢喜的王杰即将开启他新的征程,不过在离开家乡时,他的心中还是有了一个放不下的人。

那人名叫赵英玲,是他的心上人,现在也成了他的未婚妻。

两人的初次见面是在1957年,那个时候他们懵懵懂懂,青涩稚嫩,对于感情并不能完全理解。

只是在父母的介绍之下彼此认识,也对对方产生了朦胧的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家定亲之后,王杰为了表示心意,给赵英玲送去钢笔和手镯,还打算带她买身新衣裳。

不过善良的姑娘考虑到王杰的家境并不宽裕,便谢绝了王杰的提议。

对她来说,只要以后两个人能够彼此扶持,互相爱护,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抛开来自物质的所有诱惑,发自内心的感情弥足珍贵,也唯有感情,才能在时空的洗涤之下变得越发澄澈。

有志青年的内心自当产生顶天立地的豪气,而在某一处柔和的角落,一个姑娘的身影静静停留,那是青年回家的指引。

赵英玲并未要求王杰给出承诺,她只是心甘情愿的留在老家,安安静静等待着,竭尽全力成为未婚夫归家的港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军营接受训练的王杰,也很快将私人的感情和生活暂时搁置到一边。

他全心全意的投入各项学习和训练,争取能够像他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那样,为祖国做贡献。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他常常想要放声高呼的口号,也是被他写在日记本中的座右铭。

部队开赴河北抗洪抢险时,年轻的王杰身先士卒,始终冲锋在第一线。

洪水无情,大浪滔天。

面对那吞噬生命的猛兽,他面无惧色,昂然挺立,如同松柏牢牢抓住了脚下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沂蒙执行国防任务时,他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一边实践,一边提升,不愧为工兵专业各项技术的全能人才。

军旅生涯是艰苦的,但王杰却从一次次磨砺中真正实现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也通过一次次表彰和荣誉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他一直记得烈士陵园的小战士,也无数次在日记本上写下雷锋、董存瑞等革命前辈的名字。

他们的道路,就是他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5年,工兵部队前往邳州驻训,此时的王杰已经成长为优秀教员,带着战士们来到河边开展爆破实验。

7月14日上午,实训演练如期举行,王杰在前方检查炸药包,炸点周围站着12名民兵和武装干部。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炸药包的拉火装置突然自燃,眼看着就将爆炸,附近几米之内的所有人恐怕都难逃一劫。

此时摆在王杰面前的选择一共有两个,他可以扑上去,以身体为屏障,覆盖炸药包,减小爆炸范围,减轻受损程度;

他也可以马上向后仰倒,避开爆炸时最为危险的角度,逃过一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围的12条生命如此鲜活,如果他选择第二条路,那么他可以生还,其他12人或许都将命丧当场。

这样的选择,在王杰看来根本不能称之为选择,他没有任何犹豫,抱着舍身取义的决心扑了上去。

这12人里,有人被炸断了一条腿,其余几人负了轻伤,但大家都没有生命危险,从死神手里成功逃脱。

幸存的民兵说,如果不是王杰以生命为代价扑了上去,他们所有人都难逃一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伤的民兵被送到医院时,医生甚至还能从他们的身体里找到绷进去的来自英雄的碎骨。

至于英雄本人,王杰的胸膛处被炸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窟窿,四肢几乎全部粉碎,已经没有任何抢救的可能性。

他用自己的命换回了12条命,他追随着榜样的脚步,从仰望英雄的青年变成了其他青年的英雄。

那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也是英雄壮举最为生动的诠释。

舍身取义,可歌可泣。

可是当英雄牺牲的消息传回老家时,等待他家人的又将是怎样一场天翻地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照顾亲人,不肯离去

英雄的精神永远停留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而在战场北边,山东的旷野上,还有他的牵挂和寄托。

参军的这些年里,王杰大多数时间都待在部队,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之又少。

1964年,等了他许久的赵英玲终于按捺不住,给他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自己的年龄一天天变大,家中老人又在催婚,再加上农村地区闲言碎语不断,所以希望王杰能够尽快回家,把事情给定下来。

组建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这当然也是王杰的愿望。

只不过,眼下军事任务繁重,他不能把个人的私事放在国家需求前面。

等到完成任务,退役回家,他一定会对未婚妻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5年年初,王杰得到回家探亲的机会,马不停蹄的朝着家乡的方向赶去。

那里有苦苦盼望儿子归来的父母,也有无私奉献青春年华的赵英玲。

团圆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一个缺口却因为这趟探亲之旅埋在了赵英玲心中。

两个年轻人一同上街,路过一家照相馆时,王杰提议进去照个相,全当纪念。

可赵英玲却想到,王家家境不好,弟弟妹妹们还在上学,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是不小的开销。

与其把钱花在照相馆,不如留给弟弟妹妹买学习用品。

未来的日子还长,他们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在镜头前定格幸福的瞬间。

谁能想到,这一转身,机会就彻底远去,再也没有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能在王杰最后一次探亲回家时留下一张合照,后来每次想到这件事,赵英玲就痛彻心扉,十分后悔。

当英雄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敢去看王家父母两双已经年迈的眼睛。

丧子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世间最为不幸的事情。

赵英玲知道,两位长辈需要的并不是英雄,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几经思索,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她这一生既然认准了王杰,那就永远也不会改变。

所以她留在了王杰父母身边,以准儿媳的身份代替王杰在父母膝前尽孝,照顾弟弟妹妹长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是没有人想过为年轻的姑娘寻找一个好的归宿,就连王杰的父母也不想耽误这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儿。

可赵英玲心意已决,她把自己的思念寄托到歌谣当中,随风飘向远方。

后来,她领养了一个女儿,母女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也算勉勉强强。

女儿并不知道母亲年轻时和烈士之间的故事,后来是看到有人收集烈士素材,这才了解母亲的青春。

英雄未能见证祖国的发展,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这是世间颇为遗憾的事情。

而赵英玲心中的遗憾,则是没能见到王杰老去之后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送来画像,一生惦念

2022年,山东电视台一档节目打算拍摄烈士王杰相关的英勇故事,他们在动身前往大连之前,一直思考该给赵英玲老人准备一份怎样的礼物。

这份礼物必须用心准备,最好是能够圆了老人的某个念想。

思及此处,节目组找来以画工闻名的神笔警探林宇辉,请他帮忙绘制一幅王杰烈士年老之后的画像。

林宇辉可谓是当代神笔,曾经帮助公安部门破获过无数次找不到犯罪嫌疑人照片的案件,还曾为抗美援朝烈士绘制过相关画像。

他手中的笔,或许能够让人们看到王杰和赵英玲白头偕老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目组找来一张王杰年轻时的照片,英俊挺拔的青年人穿着军装,神采奕奕,气宇轩昂

这张照片让人不禁想象,如果王杰还在,他老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很快,林宇辉老师给出了答案。

他画出的王杰,五官特征和轮廓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英雄的脸上多了皱纹,头发也变白,时光流转刻画了许多痕迹。

但画像上还是能够看出王杰年轻时的风采,是一张很有说服力的“虚构图”。

这年八月,节目组来到赵英玲家中,郑重其事地送出了这幅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的礼物对于赵英玲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惊喜,她始终无法忘记王杰,现在也终于能以另一种方式与年轻时的心上人团聚。

她认认真真的捧着画像,手指不断的在王杰的面庞上摩挲,眼睛一刻也不舍得挪开。

身边的人不知道老人在想些什么,或许是伤感,或许是怀念,又或许是时光流逝之后的无限感叹。

老人家也提出了一个请求,她把王杰的画像摆在自己身边,两人拍下了一张独特的合影。

几十年前,他们没有走进照相馆,所以只留下了一张1963年的合影。

这张照片是他们的第二次定格,意义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赵英玲老人曾去过王杰烈士的纪念园,并且在塑像面前献上了一束鲜花。

前方的战士永远年轻,而她已经衰老,可此时此刻,从前两颗青春的心仿佛又在一起同频共振。

她的年岁越来越长,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亲自探望王杰。

所以她拜托王杰部队的干事,如果烈士牺牲60周年的那天,她没有能力亲自前往,那就请干事把她珍藏多年的针线包送到塑像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爱恋却仿佛没有褪色。

那时候的恋人们多么纯真,用一生践行年轻时许下的诺言,不管是保家还是卫国。

王杰为了更伟大的事业奉献了生命,赵英玲则坚守自己的内心,一辈子没有动摇。

与爱人相处的时间虽然短暂,可这段感情仍旧不愧为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王杰英勇扑上炸药包,挽救了身边12位战友的生命,但却给亲人和爱人留下了终身的伤痛。

赵英玲用了一辈子疗伤,也用了一辈子去惦记再也回不来的爱人。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他们二人的感情在试金石面前更是毫不黯淡,熠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他的人生很短暂,他的思念很绵长——英雄王杰和未婚妻赵英玲的故事 上观新闻

王杰牺牲纪念日,一位老人赶了2600里路在英雄像前献了一束玫瑰 大众日报

钢枪与玫瑰 光明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