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言】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说“地理是横的历史,历史是纵的地理”,地名便是这纵横网络上繁星一般的自然实体标记,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印记。有的地名千百年来永恒不变,折射出此地根深蒂固的历史根基;有的地名自古至今千变万化,印记着此地精彩连连的历史过往。

芦山县玉溪河这一地名历经了四个名称的变化,每一个名称都蕴含着精彩的传奇故事。笔者曾于2024年4月28日在“芦山地方志”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玉溪河”的神秘身世》之地名故事,主要诠释了玉溪河最初之名的由来,对其他三个名称的变更未作必要之记述。此文发表后,得到广大网友的热心关注,有20余名网友提出了中肯的、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并提供了相关珍贵的素材资料。为更好地发掘、宣传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笔者综合广大网友的意见、建议,对《“玉溪河”的神秘身世》一文进行了修订,现予重新发布,恳请广大网友指正。同时,对此文提出中肯意见、建议的20余名网友特表衷心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溪河”的神秘身世(修订稿)

刘照辉

现芦山县大川河、太平河流经宝盛乡汇合后的河流称之“玉溪河”,是芦山主要河流之一。玉溪河最早之名叫“鱼戏河”,再后来又有“鱼喜河”“玉玺河”之称,不知从何时起又改称“玉溪河”,此名一直沿用至今。最早之名“鱼戏河”及后来的“鱼喜河”“玉玺河”之称,已被悠远的河水冲刷在渺茫的岁月风尘之中。

当地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着“鱼戏河”之名由来的一个真实而动人的传奇故事,他散发出浪漫温馨之气息、流淌着男欢女爱之性情、激荡起万古人间之清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时,在今玉溪河两岸之上下游两端,分别潜生着很大的雌雄两条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俗称雅鱼)。此两条鱼儿大如摆渡木船,头部骨刺似一枚宝剑,眼睛大如米斗,眼珠胜似碧玉,夜晚发出青幽的蓝光,把整条河流装扮成七彩龙宫。这不是神话,是一个已经远去而不复重来的存在。

雅鱼头部之宝剑骨刺,是区别于其他鱼类的独特标志,有着神奇的传说。相传,女娲在补天时,将一把宝剑落入江中,化作成鱼。这把宝剑就成为辨别雅鱼真伪的最大标志,也是其头骨中一枚宝剑状骨刺的由来。另一个传说则称,战国时期苏秦离间诸国后,被车裂生亡。他的佩剑滑落江中,被雅鱼收藏,成为了日后雅鱼的“防伪标记”。有剑则真,无剑则假。因此,雅鱼又被称为“宝剑鱼”。当你进入餐馆吃雅鱼时,正确的吃法是“整鱼还整鱼”,也就是说你吃完了一条鱼,店老板还要看到一条鱼,否则会被笑话你不会吃雅鱼。老板看了鱼还在,你又继续吃,一条鱼才算真正的吃完。真是大饱口福啊,买一条雅鱼可以变成两条吃,这算是“天上掉雅鱼”吧。雅鱼的神奇由此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百年来,无论风吹雨打、潮涨潮落,这两条雌雄雅鱼每天总是按时在上午、中午、下午三个时辰尽情游荡于河边。雌性鱼儿从上游河边顺水而下,雄性鱼儿则从下游河边逆水而上,时而腾空翻飞、激起浪花如柱,时而潜游河底、引来伙伴成群。两条鱼儿的共同目标是在途中相会,当游上一段距离后,各自便似流星一般,心急火燎从水中飞奔前行,其他伙伴见状后成群结队、纷纷让路,水面上泛起一片片涟涟漪。

当两条鱼儿分别从不同方向游行至一条平行线上时,便就此定格,双方随即在各自河边作三个腾空跳跃,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互相招呼,亢奋之状、欣喜之狂实难自已。只有目睹此情此景,方知何为激情四射。激情过后是温情,三个腾空跳跃后,两条鱼儿便不约而同向河心游去,双双在碧水中央浪漫相会,尽兴嬉戏,演绎该有的欢娱。成千上万的小鱼儿闲游四围、悠然助兴。时过三柱香工夫,两条鱼儿又作三个腾空跳跃之辞别礼仪后,便各自分头返回,闲游四围的小鱼儿也纷纷散去。此时,碧净如洗的阔宕水面留下两道长长的浪花,向上下游两端拓展延伸……雌雄鱼儿戏水相欢的一幕就此划上暂停休止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雌雄鱼儿三戏水,鱼水交融生性情。“鱼戏河”由此得名,当地的村庄也随之呼作“鱼戏村”,当地的村民也被称作“鱼戏人”。

鱼戏河奇观让当地一代又一代无数苍生大饱眼福,享尽清欢。男女老少每当茶余饭后便漫步沿河两岸,寻觅着雌雄鱼儿戏水相欢一幕的出现,尽兴享受一湾碧水的滋润,尽情沐浴一缕河风的清幽,尽心玩味一对鱼儿的戏欢。这一生活把式不知延续了多少个寒来暑往、不知重复了多少个春夏秋冬。

后来,人们触景生情,情入鱼性,取其“鱼性通人性,鱼人同乐喜”之意境,又将“鱼戏河”之名更为“鱼喜河”。“鱼喜河”之名源自“鱼戏河”,鱼戏乃鱼喜,鱼喜则鱼戏,喜戏极乐也。此两名同源同流,属性相似,内涵相等,体现了当地先人们祈望人生快乐、幸福安康之美好意愿。据当地80多岁以上的老年人讲,流传更为久远、更为广泛的名称还是最初的“鱼戏河”。

曾几何时,鱼戏河、鱼戏村、鱼戏人,成为闻名遐迩的神秘河流、神秘村庄、神秘村民的代名词,引来各路高人一探究竟。

相传,先秦时期,氐羌民族游牧到此后,被鱼戏河一带的自然奇观所迷,便不再游牧,就此定居。此地山体连绵,壁立千仞;奇木异卉,浓阴匝地;飞瀑流泉,碧水奔放;珍禽异兽,鸟语花香;宝剑鱼儿,戏水欢唱。晴天碧空似洗,白云如缕;雨天积云压境,风声鹤唳;春来山花烂漫,蜂蝶曼舞;秋去银装素裹,满河童话。氐羌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悠哉游哉、了无牵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传,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因躲避追杀之难四处逃亡。当他在逃亡途中得知鱼戏河之神奇故事后,便一路狂奔来到这里。洞见此地之奇观后,李世民方知什么叫“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之意境哲理了。他忘形于逃亡之躯、迷恋于山水之灵、钟情于鱼水之欢,恍若来到了一个世外王国。在欣喜狂欢之余,竟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准备以后推翻隋朝登基时用的玉玺掉在了鱼戏河中,几百名随从打捞了三天也没找到。他却说,不足惜,不足惜!玉玺掉了可以重刻,错过此景必将遗憾终生。此时,电闪雷鸣、暴雨如柱、河水陡涨、群鱼冲天,李世民便领着几百名残兵逆鱼戏河而上,又一路狂奔来到芦山大川一个后来叫“唐王坝”的偏僻之壤避难。经一段时间的避难休整后,李世民一振雄风、反戈重击,一举摧毁了隋朝,建立了大唐,成为名符其实的一代霸主“唐王”。从此,人们便将“鱼戏河”更名为“玉玺河”,意为帝王之河。人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斯地已成帝王之地、斯民已是帝王之人!然,许久以后,斯地依旧如故、斯民仍是布衣。“玉玺河”之名渐渐淡化继而消声,十里八乡的人们仍然习惯地呼曰“鱼戏河”。据传,当年唐王掉在鱼戏河中的玉玺,后来变成了一块巨石,至今矗立于河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至唐武后元年,武则天为制服夷民,稳定西南,派右钤卫大将军张玄遇强行赶走了在鱼戏河一带居住的氐羌民族。张玄遇欲在鱼戏河边勒石纪功,但见雌雄鱼儿戏水相欢之景、又闻唐王玉玺掉入河中之故后,羞于德不配鱼儿、功不盖唐王,只好在河边半山腰的一块大石上,草草刻录几字、了却心愿。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当年越镇西山、过鱼戏河辟灵山古道时,也被这一千古奇观所吸引,特意在此观赏并留宿一晚后,才一路吟唱《子虚赋》南下灵关。蜀汉时期,姜维屯兵镇西山以抵外夷入侵,为防士兵玩物、军心涣散,特定铁律一条,禁止下山赏鱼、勿议鱼儿戏欢。

不知从何时起,“鱼戏河”“鱼喜河”“玉玺河”被今天的“玉溪河”之名取代。

时至清末,清廷二品大员黄云鹄到此探访,得知苍古的地名已然变更、鱼儿戏欢难得一见时,只留下为寿相桥和高应升古墓题写的几片墨迹后,便唏嘘不已、拂袖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今日“玉溪河”之名的变更之故,无从考究。曾有人这样解释:这是因为“鱼戏、鱼喜、玉玺、玉溪”读音相似而造成的口误和笔误。此说难免给世人带来些许茫然,一个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地名被后人因读音相似而误读、误记、误传,这不符合文化传承的历史现象。

今日之“玉溪河”,从字面意思讲,似玉石一样的晶莹剔透,也是一个美好吉祥之名。此名虽没有昔日“鱼戏河”“鱼喜河”“玉玺河”之名的神秘色彩和精彩故事,但却书写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历史传奇。此河源自海拔3000多米以上的多座高山冰雪融水,飘逸着远古的幽情与灵气、激荡起当代的激情与豪气,哺育了千万代苍生、旺盛了亿万年烟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镇西山外的川西人便将目光投向了这条神秘的河流,百万亩干涸的田地、千万双饥渴的眼睛望河兴叹。众多有识之士纷至沓来,探幽访古,寻秘问道。1938年,四川省水利局派出技术人员对玉溪河流域进行勘测,提出了修建玉溪河引水工程的构想,后因战事而搁浅。直至1966年,玉溪河水利工程建设才拉开了帷幕。经过数万人1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战,镇西山引水隧道被打通,玉溪河引水主干渠于1978年1月20日全线通水。从此,玉溪河水饱灌着川西平原百万顷良田、滋养了川西平原千万名民众。人民群众在此创造了“愚公移水”的神话,玉溪河也因这一旷世引水工程而名扬八方。

这,就是玉溪河神秘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