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妈妈都被娃的过敏给整崩溃了,要么喷嚏连天,要么浑身疹子。

所以后台关于要不要给娃做过敏原检测的咨询就特别多。今天,我们就聊聊到底要不要给孩子做过敏原检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过敏源检测是什么?

过敏,就是人体对环境中的某种物质产生免疫反应的结果。

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涉及到呼吸系统、皮肤、消化系统乃至全身,过敏症状有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口腔变态反应综合征,乃至过敏性休克等。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疾病还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

由于过敏反应分为即时型和延迟型,加上触发因素多种多样,因此,确定孩子对哪些物质过敏,能够更好地改善生活质量,并预防严重的健康问题,这也是过敏源检测的意义。

目前关于过敏原检测主要有四种方法:

1.皮肤点刺试验

常用的过敏测试方法之一,通过在皮肤上施加小量潜在过敏原,观察是否产生红斑、水肿等过敏反应。适应症包括各型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等,4岁以上可用。

2.斑贴试验

适应症为接触性过敏症状,如接触性皮炎、湿疹等,适合所有年龄人群。通常将存放高纯处理的接触过敏原的特制铝制小容器,贴敷在后背,持续48小时候观察皮肤反应。

3.血液检测

适应症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急性荨麻疹等,没有年龄限制。也称IgE抗体检测,通过血液样本分析,来确定体内是否有针对特定过敏原的抗体。

4.排除法和挑战测试

医生会建议通过排除特定食物或接触物一段时间,然后逐一重新引入来观察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有没有必要给孩子做过敏原检测

前面说了做过敏原检测的好处,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医生其实都不建议家长随便给孩子做过敏原检测的,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在不同阶段,人体的过敏原可能不同。身体状态不好、压力过大、免疫力下降时,就有可能出现以前未出现过的症状,也可能突然不再对某种物质过敏;而且常规过敏原检测一般只能检测身体对常见过敏原的感应程度,如面粉、花粉等。

也就是说,过敏原检测存在两个缺点:①不够全面,且有时效;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存在假阳性,即报告说过敏,实际不过敏;或报告未能显示对某种过敏物质过敏。

所以如果孩子突然产生过敏症状,家长可以先排查一下孩子身边新出现的东西,过敏症状消去后,后续注意避开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有几种特殊情境可能家长会比较担心,实际也不需要测过敏原:

1.大宝过敏,二宝不需要测过敏原

根据《中国儿童过敏原检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一个人过敏,她的同胞只有13.6%的可能会出现过敏症状。所以不需要测过敏原,也不必回避辅食。

2.孩子频繁荨麻疹:不推荐做常规过敏原检测

一般儿童急性荨麻疹会在24小时内消退,且引发急性荨麻疹的原因太广泛,因此不推荐;不过,如果确定可能存在特定的过敏原,可以考虑做血液检测进行确认,后续方便回避。

3.普通的湿疹,考虑食物或环境过敏,不建议测过敏原

常规情况下,儿童湿疹通过保湿等皮肤护理可以得到缓解和控制;而且有研究结果表示,剔除常规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后,湿疹没有明显缓解,因此一般情况下,湿疹不考虑测过敏原。

三、哪些情况建议做过敏原检测

以下几种情况下,则有必要进行过敏原检测:

1.Ⅰ型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等;

2.频繁或持续性不明原因的症状,比如季节性的流鼻涕和眼睛发痒;

3.某些食物摄入后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4.过敏症状不受常规药物治疗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做完常规过敏原检测,报告单会显示对各种感应物的反应程度,部分医院会有分级显示,注意,这只是过敏发生的风险,不代表过敏症状的严重程度。

对个人来说,一旦知道了自己的过敏原,下一步就是在医疗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采取行动,比如改变饮食习惯、改善居住环境,或是避免特定的活动等。

孩子出现过敏症状时,家长先不要慌,急着带孩子去做过敏原检测,可以先自己排除一下孩子最近接触的新东西,看看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孩子过敏。一般的食物过敏,停止食用该食物之后就会好转,轻度的湿疹,做好保湿也能好转,如果是对花粉、皮毛等过敏,远离这些也能预防。

如果是比较严重的过敏,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吃抗过敏药物,比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对于过敏,预防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