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实体经济下滑等,导致出现大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两难局面。但是,上述原因只是部分成立,探究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大学目前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本科教育教学存在很大问题。许多大学,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没有准确的自我定位,为了争资源、争地位,一味地贪大求全,如理工科类院校搞出一些七七八八的文科类学院、专业;身居三流却拼命引进博士、博后,建立所谓的院士工作站。把申请博士点、硕士点作为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考核工作的硬性指标。对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刊载期刊等级一再拔高。造成水博、水硕遍地走,造假论文满天飞。而另外一面则是,本科教学得过且过,用教学比赛代替教学研究;一味用虚拟仿真代替实践实训;过去流行于学生中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现在监考则成了老师的噩梦,不论学得如何,考试皆大欢喜,如此培养出来的这能称之为毕业生,与“人才”相去甚远。

实话实说,国内很多普通高校的很多专业并不具备从事创新性和基础性研究的软、硬件条件,所谓的研究不过是一个个概念下的近乎复制的低水平实验研究例如甲搞一个A的检测方法研究,乙来一个B的检测方法研究,丙再弄一个C的检测方法研究......,很多项目申请书或文章的标题不外乎“基于......的研究”,虽说各个研究都有一点不同,但如果仅仅痴迷于这类毫无创新的研究,而且这些实验结果还不知猴年马月才可能体现出一点实用价值,更遑论理论突破,除了评职称、业绩考核能够体现一点所谓的“价值”外,不仅浪费宝贵的科研经费,而且对于教师队伍的成长和个人前途毫无益处。而照目前科技发展对综合实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残酷现实,普通院校的领导还盲目地希望在这个赛道上争得一席之地的话,无疑将会把学校带入死胡同。

因此,与其将大把的科研经费浪费在毫无价值的简单重复的实验研究中,倒不如沉下心来,转向应用型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基于国内很多企业在产品、制造技术、检测手段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短板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产品生产工艺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市场对产品升级换代发展方向的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并且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校在新赛道的竞争力,逐渐培育出一些实用型创新专业和人才队伍。

如果能真正沉下心来搞横向合作研究,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应用型创新人才队伍有了,学校在某个领域的知名度有了,企业慕名而来,办学和科研经费更富裕了,学校籍此在新赛道拓展出高质量发展和教师队伍的提质升级新的空间,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