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八骏

2024年5月5日至10日,国家领导人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5年前,2019年3月21日至26日,国家领导人对意大利、摩纳哥、法国进行国事访问。3月23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国家领导人对时任意大利总理孔特说,“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进入美国对中国发起“新冷战”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人类近500年格局的调整,叠加二次大战结束以来近一百年格局的调整,再叠加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格局的调整。三个层次格局调整,中美关系皆是关键。

国家领导人说“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我理解,是指我们中国人明白,我们所承担的是自己国家和全人类的崇高历史使命和重大时代责任。

相隔5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生了新的更深刻更复杂变化。概括起来就是,从5年前特朗普政府代表美国向中国发起“新冷战”,演变为欧洲和中东的“热战”与美国加快加强推进对中国“新冷战”相互影响,人类前途和命运,面对空前严峻的挑战和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年来,针对人类前途和命运所面对的重大挑战和抉择,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2021年9月21日,国家领导人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针对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结束后全球经济恢复和发展所遇到的挑战和抉择,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约2个月后,4月21日,国家领导人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演讲,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紧接着,3月15日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什么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联袂而至?因为全球安全所面临的空前严峻的挑战和抉择,归根到底是人类文明的存续和发展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和抉择。

进入2024年,俄乌冲突加剧恶化,战火很可能向欧洲蔓延;巴以新一轮冲突演变为第六次中东战争,扩大的势头难以遏制。5月2日,英国《经济学人》网站发表法国总统马克龙接受该周刊专访内容。马克龙悲观地称,“一种文明是会死亡的。(A civilisation can di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承诺和担当坚定不移。2024年4月26日,国家领导人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时重申,中国看待世界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追求人类不同文明和平共处、相互欣赏、相互吸引、美美与共。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大国竞争不是这个时代的底色。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方向和结局,取决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方文明等,能否在21世纪人类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空前严峻的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挑战。在如此史无前例的历史和时代使命面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争端和各国国家利益的分歧,黯然失色。中国重视欧洲,重视法国,因为欧洲是基督教文明亦即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法国是其中一个重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5月5日,国家领导人抵达法国巴黎奥利国际机场发表书面讲话,明确宣示──“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国和法国长期以来相互欣赏、相互吸引。法国启蒙思想家很早就开始研究中华文化,中国人民也对伏尔泰、狄德罗、雨果、巴尔扎克等法国文化巨擘耳熟能详。60年前,中法两国突破冷战藩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60年来,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典范。”

国家领导人同马克龙总统的双边会议,同包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中法欧三方会晤,以及对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的访问,所贯穿的是,东西方两大文明必须合作应对欧洲和全球的地缘政治、经济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