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却在3年时间里仅仅挖了4米长的隧道,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想必大家内心也十分疑惑,4米长的隧道,就算工人用工兵铲挖也不至于耗费这么长时间吧,许多印度网民得知后哈哈大笑,在不断拉踩中国基建的同时,开始吹嘘自己的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印度一位教授也曾吐槽中国基建实则没那么厉害,可事实果真如此吗?自然不是的。

穿黄隧道的修建

提到长长的河流,许多人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长江和黄河,它们同是养育国人的“母亲河”。

曾有多少人想过:如果在黄河底下挖一条隧道,那该是一项怎样伟大的工程,这似乎是个不可实现的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我国却将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最终建造了一条长长的穿黄隧道,只是打造初期遇到了很多麻烦。

或许在众多印度人们眼中,中国所建的穿黄隧道普普通通,打造4米隧道长也用不着三年,显然他们已将技术难题远远抛掷脑后,那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修建这条隧道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我国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南方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比北方更加湿润暖和,河流径流量大,再加上降雨量较高,所以水资源也更加丰富。

北方地区就恰恰相反了,当地水资源大多源自于地下,资源是有限的。

为了解决北方人民吃水紧张的问题,我国早在1952年时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构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部门随后展开了多次探索,制定了多种方案,期间遇到了不少难题,就比如工程实施必须跨越黄河,但黄河分布广泛、支流数量也非常庞大,黄土高原上大量泥沙不断涌入河流,长期堆积就会让河槽变浅。

所以在黄河河床上挖条地道,就好比从沙土中挖地道,很容易造成坍塌现象,可谓是难如登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为了解决道路交通问题,又为了将黄河南岸的水运送到黄河以北地区,解决北方人民生活用水紧缺问题,所有困难必须想办法解决。

工程难度很大

水利工程师们在面对黄河时,最先想到的是建造一座大桥,让管道跨过黄河,但这对桥的质量有极高的要求,需要建成拱形的,大桥长度也比较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问题我们都是可以解决的,可如果实施,管道就有一定的高度,水要想正常流通,就必须借助水泵等机械设备,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抽水,需要耗费大量电力资源。

而且管道经过风吹日晒,还有可能产生一些未知的风险,这时就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保养,那也太麻烦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纳,经过长期考察后工程师们认为,既然“上天”作桥行不通,那不如以“入地”成洞的方式,建造地下管道,就能轻松完成穿越黄河的水资源运输。

想法是不错的,可当工程队具体实践时就知道有多难了,毕竟这可是在黄河地下挖掘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引发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

因此,工程队在修建穿黄隧道过程中必须沉下心来,慢慢推动工程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我国盾构机隧道挖掘技术还稍有欠缺,所以工程队们在建造过程中都很小心,也在慢慢探索,终于在3年时间里挖掘了4米,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进步。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印度教授得知此事后竟会发起嘲讽,由此可见他们的无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之下,德国专家就显得很专业了,他们得知后纷纷为我国工程队点赞,觉得我们非常厉害。

不过施工单位心里非常清楚,穿黄隧道工程远没有结束,于是他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也克服了一系列复杂的地质问题,确保整个隧道的安全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慢慢的,工程队掌握了盾构机技术,并且有所突破,在排除各项问题后,他们以每天掘进10米的速度不断向前推进,终于在2021年完成这项世纪工程,它也被人们誉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条长达3000多米的穿黄隧道在建成之后,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穿黄隧道的成功

这条隧道在建成开通后,给黄河两岸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消除了过河渡轮的烦恼,同时也减少了地面道路拥挤的情况。

另外,这条隧道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黄河的生态,相关部门采用了多项环保措施来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实现了工程的可持续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黄河地表上方已经建造了多处建筑物和道路,变得非常密集,但是这条建在黄河河床下,没有影响地面交通,也增强了城市的美观性。

司机驾驶汽车行驶在这条隧道,内心肯定会有独特的感受吧,毕竟这可是从黄河“腹部”驶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看来,穿黄隧道工程是一个多维度的成功案例,它向公众展示了如何通过一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若是要印度来修建的话,保守估计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吧?

随着这一奇迹工程的完成,我们期待它将继续在多个领域展示其深远的影响力。对此,各位有什么想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