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7,解放军终于迎来了上海战役的最终胜利,蒋介石带着国民党残余部队紧急撤退。

全国人民都在为这历史性的一刻欢呼雀跃,在中央坐镇的毛主席虽无法亲临解放区,但他十分重视上海战役的进展。

新华社将庆祝上海解放的文章发到中央,经毛主席审批后,他亲自将标题删掉了六个字。

新华社又按照毛主席的要求反复修改,才将最终版发布在《解放日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解放军为上海战役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毛主席删掉了哪六个字呢?

蓄势待发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人民群众渴望和平的意愿,单方面撕毁停战协议,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解放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从容应对国民党的进攻,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已经占据了上风。

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乘胜追击,率领百万雄师强渡长江,一鼓作气攻占了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的“老巢”也被共产党一锅端了。

辞去国民政府总统一职的蒋介石,匆忙到上海指挥作战。

上海位于长江出海处,是当时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国民党军队已经做好严防死守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不仅带兵巡视上海市区,并亲自部署城内的防御战略,还当着全体军民激情宣誓:

余誓以在野之身,追随我爱国军民同胞之后,拥护李(宗仁)代总统暨何(应钦)院长领导作战,奋斗到底!

为了表达自己与国民党守军共进退的决心,蒋介石将儿子蒋纬国的装甲兵团,也一并调到上海支援作战。

上海是国民党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蒋介石在年初就命人修建了坚固的地堡、交通壕等工事建筑,配合天然的地理优势,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复杂局面。

经过深思熟虑,蒋介石将上海防御战的指挥权交到了汤恩伯手上,命他镇守上海6个月,直到国民党二线兵团建成再反攻解放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恩伯临危受命,等到蒋介石离开后立即召开了军事防务会议,他一边分析战局,一边鼓舞上海守军将领:“我们在上海一定要好好打一打,只要我们坚持半年下来,那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

上海各地的守军开始抓紧时间练兵,购置大量的粮草、弹药,国民党已经做好了和解放军打持久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在中央时刻关注着上海守军的动向,这一战共产党也抱着必胜的信念。

开战前半个月,毛泽东召集中央军委商讨解放上海的战略部署,只听他在会议室里长叹一声,发出感慨:“想不到形势发展这样快,下一步要考虑解放上海了。”

周恩来也面露激动:“上海是我党的诞生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这下可以回到人民的怀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少奇、任弼时等人也分析了上海重要的战略地位,解放军这一战注定会打得艰难,稍有差池就会让虎视眈眈的美国介入两党内战。

毛泽东在会议结束后,针对这些问题给粟裕将军发去电报,让他们暂时不要轻举妄动。

上海是全国第一大城市,拥有600多万人口,在攻占市区的同时还要保证普通市民的安全,最好,先让部队抽出时间学习军事政策和城市管理事宜。

想要一举解放上海,共产党的准备工作必须做足,只要汤恩伯及其守军留在上海一天,我军将士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备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过了十余天,毛主席决定将上海战役提上日程,他再次给粟裕下达明确指令:

请粟、张即行部署于辰灰(5月10日)以后、辰删(5月15日)以前数日内先行占领吴淞、嘉兴两点,封锁吴淞口及乍浦海口,断绝上海敌人退路,使上海物资不致大批从上海运走。

毛主席亲自做了战略部署后,粟裕、张震率立即率领第三野战军前往苏州做准备工作。

此次指挥作战,粟裕格外小心谨慎,他将部队召集在一起严肃声明:“根据毛主席的部署,我们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暂不能进攻上海,也不要靠近上海,不要惊动敌人。不然,会把他们吓跑,上海就会陷入混乱。”

待到5月12日,一切终于准备就绪,解放军在粟裕的指示下向上海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