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末开始的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不仅是西方各国投资下的冒险家乐园,更是牵动了整个世界、包括东方千年大国——(明朝)中国,以及东邻日本的神经。

尽管,这个邻居一直是以邪恶的形象存在于世的。

既然我们之前,已经分别探讨过大航海下的西方和明朝。如今,也就有必要以一个国际化的视野,审视下日本这个邪恶又“不屈”的岛国邻居,是如何卷进这场更古未有的全球化中去的。

1.迫于岛内经济与政局的倒逼

十三、十四世纪时期,日本传统的庄园经济趋向瓦解,武士沦落四散,农民成为自耕农。

农村关系的转变,新的灌溉和耕种技术的普及,以及手工业的兴起,让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新兴城镇不断涌现,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商业城市。十六世纪,日本国内的市镇和手工业中心已达200多个。

经济上的突进,必然伴随着政治上的变革。

日本封建军阀间的长期内战,引发社会大动荡。旧贵族没落,大名作为新型地主军事集团崛起。他们在各自领地内发展经济,与商人集团密切合作。撤销大量关卡,废除阻碍手工业者和商人活动的行会、座,领地内的统一市场形态越发成型。商人们则大力支持大名们的兼并战争,客观上给后来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社户经济)

最终,丰臣秀吉打着拥护天皇的旗号,在1590年统一日本。

但征服琉球、台湾和菲律宾,都不是丰臣秀吉的终极目的。通过朝鲜占领中国,在北京建都,遥指东南亚西方各国,才是他的梦想。

这,同样是在他作为日本人,在看到一个大航海下的新天下后,做出的憧憬。也是国内形势的倒逼所致。

于是,刚完成国内统一,他便借这台无法停下的战争机器,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进攻朝鲜。但最终还是在明、朝两国联合反击下败退回国,自己也在撤兵前一命呜呼。

即便丰臣秀吉死了,但继而又发动统一战争的德川家康,在夺权之后,依然与西方世界维持了相当长时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2.日本介入西方的东进,是借光大航海,还是主动为之?

毫无疑问,西方东进接触日本是早晚的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早借这股东进之风,带着传教的目的来到日本。

天主教以艺术的形式被引入日本,南洋风格也在日本得以认可。最终,它们都成为“安土桃山时代”多彩绚丽的艺术中,不可获缺的一份子。

但日本在长期与西方交往中,转而主动寻求并扩大与西方的接触,也是毋庸置疑的。

据暹罗记录:

1559年缅甸和老挝入侵时,约 500名日本人援助了暹罗。

西班牙舰队和国王菲利普二世的报告书(1567年7月)记录:

吕宋和民都洛两地每年都有日本人来做生意。

日本国内的经济发展活跃,导致其对外贸的需求也随之提升。虽然仍以中日贸易最为核心。但除中国、朝鲜和琉球这些传统贸易国家外,日本早已深入东南亚与其诸国。通常,出口的都是刀、漆器、金银制品,同时进口生丝、棉花、瓷器、象牙及香料等物资商品。

但日本这条路,走的也不顺畅。因为要把眼光投向东南亚前,是无法躲开中国这个庞然大物的。

这就是基于明朝宏观调控下的朝贡贸易制度。

最初,日本和明朝的贸易是10年一贡,人员限制200人,船只仅为2艘。但急于捞钱的日本却一再违约,一度将遣明船扩至9艘,人数更超千人。

于是,明朝方面停止了合法贸易,随即引发了长期的中国沿海倭患。

与此同时,大航海时代也在悄然开启。

在西方尚未全面接触日本前,中日贸易瓶颈的小范围突破,一方面是隆庆开海,更为关键的,则是朱印船贸易取代了非法的倭寇,让日本以更为光明的形象出现在与中国和东南亚的海外贸易中。

朱印船贸易的开始,其实也是在中日战争中悄然出现的。1592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那年,由明朝首次向京都的角仓了以等人发放盖有红色官印的公文。

即便战争期间,另类的国家间的贸易,也是一样会存在的。

(图朱印船)

所谓朱印船,是持有日本幕府颁发的朱印状,赴南洋经商的合法船只。借此向外国证明此类船绝非海盗,而是官家批准的合法商船,进而就可以要求驻在国准其贸易并加以保护。并严令不得与非朱印船交易。

朱印船一方面是昭示展示形象,一方面,也是德川幕府借官方的名义,控制国内各大名的手段,同时还能打破葡萄牙人垄断对日贸易。

从来没有什么商人,纯粹靠资本能成事。若想都有所作为,国家资本仍然是最有效的途径。包括二战后的美国。

日本在朱印船贸易下,将早先日本商队及倭寇主要活动范围仅限福建、广东的情形,迅速拓展到东南亚。

日本之所以如此热衷与下南洋,更源于与大明以及西方,都密不可分的一件事物——白银!

3.白银贸易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盛产银矿,尤其沿日本海一侧资源更加丰富。但长期以来,日本却空坐这些资源白白浪费。

直到15世纪大航海到来,白银贸易骤然活跃起来,终才全面引发日本从政治、经济到社会层面的大震荡。日本也不可避免的参与进来并一发不可收拾。

白银贸易的兴起,也和之前所说,与日本内战不无关系。正因战乱动荡,大名们拼命敛财和制造、购买武器,进而扩展递盘,日本的银矿也才被极尽利用,开采急剧规模化。并且迅速成为支撑日本经济的最大源泉。本州岛的岛根县、鸟取县,九州岛的长崎,都是开采银矿最热闹的区域。

日本学者嘉屋实在《日立矿山史》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在西欧,近代国家主义正在兴盛,各国开始追求富国强兵,中国的大明王朝也正处于繁盛时期,而日本的太阁丰臣秀吉即将完成统一天下的目标。在这个时期,日本意识到商业和贸易与交易和货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日本不能尽快结束战乱,那么只有金银这样的硬通货能够维持大名领地内的经济秩序。因此,统治者们非常关心金银的积蓄问题。为此,当时全国的大名们纷纷开始争夺和开采银矿,建立银山。这在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仍极为重视对银矿的掌握。

日本与西方和中国商人的贸易,带来丰厚利益。日本的经济模式,迅速从农业传统经济转型为全球商业经济。

国际上,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对日贸易,带回欧洲的大量白银,极好地满足了欧洲各国的需要;明朝国内的经济文化大井喷发展,但又不产银,更愿意通过对日大宗贸易,换回日本白银用于本国货币流通。

据研究表明,日本当时的银产量,已达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每年约有200吨左右。而且,日本的提炼技术也有优势。其所掌握的灰吹法,让白银纯度大为提高。于是,日本通过白银贸易,在亚洲市场上确立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

白银贸易,也给当时的欧洲各国殖民战争蓄积了充沛的资本。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更把第一市场定位在了亚洲。

葡萄牙人也没闲着。1550年,其私人船只航行至平户。几年后,葡萄牙的官船开始驶向平岛。虽然在1561年,在平户港发生过“宫前事件”,有葡萄牙人被杀。但最终还是促成日本当地官员,在1570年开放长崎为外贸港。

白银贸易,着实让西方、日本和亚洲各国家都各取所需,赚个盆满锅盈。

但同时,随着白银不断外流出口,也导致日本国内货币开始紧缺,物价进而飞涨起来。

虽然日本人着急,但西方人包括明朝中国人却很高兴。西方人为何东进大航海?除了传教外,最重要的就是找金子银子啊!

所以,你日本人也就别光想占便宜了。光是西方引进的武器,就对日本国内产生了颠覆性的做用:用新武器抢天下,然后海外贸易,然后内卷……早晚都会回来的。

4.大航海“白银贸易圈”对日本军事的变革

从一开始,日本与西方的贸易,就包含最紧俏的枪炮等火器及相关技术。

十六世纪中前期,欧洲国家刚从蛮荒中崛起。所谓的欧洲近代军事革命,也才是这个时期的事。但葡萄牙人就已将枪炮传到日本。鸟铳的传入,让日本进入火器时代,也彻底改变了日本国内的战争形态,继而推动了日本各大名内部以下逆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风的泛滥。

1575年的长筱之战就是典型。足足装备有数百支火绳枪的织田信长,轻松完败武田胜赖。在当时的欧洲,如此大规模的使用火器,也都极为罕见。

可为什么日本能在短期内,以如此速度追超欧洲国家?

日本作家玉木俊明《无论如何都想告诉你的世界史》一书,透露了关键要素——耶稣会。

这个由西班牙贵族依纳爵·罗耀拉,在1534年创立的天主教传教组织,于1540年便获得了罗马教皇承认。耶稣会的重要使命,就是贸易。而军械武器,则是对日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日本的战国时代,与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同时迎来了各自的“贸易春天”。

葡萄牙人就在日本设立了“葡萄牙商行”。关于日本的大炮、硝石和弹药等原料的供应,以及日本官府对于传教的许可,耶稣会也常会参与对谈判。在日本的耶稣会,其实本就是将传教、贸易和军事一起操作的。众多日本大名,也因此皈依天主教。

大友宗麟,是日本战国时代九州的大名,天主教徒,在日本与耶稣会的军械贸易当中最为著名。正是他与耶稣会谈判,从驻澳门主教购入“国崩炮”(大型佛郎机)。还有一个大名叫大村纯忠,更将自己领地长崎直接献给耶稣会。随后,葡萄牙便在长崎建立军事要塞,同时将日本归入葡萄牙在亚洲的贸易军事体系。

国崩炮(大型佛郎机)

但也不是所有的日本大名,都被宗教感召。据弗洛伊斯的《日本史》载:织田信长也曾热情邀请瓦里格纳诺到安土城,还允许耶稣会在城内开设神学院,教授日本孩子西式教育。

以至于在他的时代,日本已经可以独立生产欧式枪支。大炮所需原料,基本都能在日本获得,除了硝石。这也是后来明朝抗倭援朝时,在火器方面压倒日本的重要因素。

但其实,织田信长也只是想得到耶稣会的先进技术和武器,并不想成为教徒。这其实和明朝当时的情况有些类似。丰臣秀吉更是直接驱赶甚至捕杀外国传教士。除去徐光启、李之藻等彻底皈依天主教之外,很多士大夫和地方士绅乃至百姓,不过出于一时好奇,或出于想得到西人的精巧器物和学说知识,在传教士感召下暂时入教,但并不真信。后来又转而放弃者,也比比皆是。

但无论如何,不管日本还是明朝,在西人表面传授知识、武器,实则传教的情况下,吸取不少西方先进知识,也反哺给西方并推动其发展,也都是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丰臣秀吉捕杀天主教徒 )

5.让西方忌惮的倭寇,为何在中国海盗面前不堪一击?

倭寇的凶狠,是名声在外的。

他们不仅勾结明朝叛逆,为患中国沿海,还远赴东南亚的吕宋、苏碌等国劫掠。当西方殖民者东进后,也开始与日本海盗发生冲撞。

西方人曾极度蔑视亚洲人战斗力。西班牙吕宋总督亚历桑德罗曾说:

毫无疑问,东方人的战斗技巧和勇气都无法和最弱的欧洲人相比。

但随后,他们便体验到了看似矮小猥琐、实则强悍无比的倭寇近战能力。

英国海军曾说:

日本人是太平洋海域,唯一可与欧洲战士比较战力的民族。

但这个前提,是西方人没与中国海盗打交道。

其实,在整个大航海时期下。倭寇,基本上都只是别人手里的刀枪和鹰犬,自己是绝难成气候的。

包括我之前提到的,西班牙人在吕宋屠华的惨剧,里面就大量使用倭寇;荷兰人也用倭寇屠杀印尼人;就连泰国国王,也会用倭寇干一些脏活累活;再包括后来的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旗下一样招揽不少日人加入。

对于日本人,我想用“不自量其”和“不甘落后”两个矛盾的词汇,来形容他们。实际上,它们就是这样矛盾的民镞。《菊与刀》就是这样看透日本人的。

他们那股世代都要翻身的精神,实在让人赞叹。但他们始终看不透自己底蕴的迷一样的自信,又不是几次、或几千年无数的跟头,能唤醒和挽救的。也许真到他门全员灭亡的那一刻,才会明白自己几斤几两吧。

回来继续说大航海时代的日本人。

他们一心突破岛链的最可见的短板,就是船只太过简陋低级。只能勉强乘人,无法与明朝战船交战。不等登陆之后,倭寇的陆战特长没法发挥出来。

日本虽然用白银换回了大量火器和生铁,但航海和火药方面的技术,仍然远逊他人。

十六世纪中页,居然发生过两艘葡萄牙海船打退几十艘日本海盗船的趣事。而日本海盗在面对东南亚小国时也战力薄弱。很像现在的国足。因为,当时的东南亚各国,也都装备了从明朝、奥斯曼以及印度莫卧尔等国的小型火炮。对付和西方人和明朝自然不行,但对付日本海盗船上的火绳枪队,仍是绰绰有余。

总体来说,日本海盗和倭寇,在陆地上颇有战力,也能为各国充当打手。但一入海洋独立作战,也只有顺着洋流的水平了。直到十七世纪前叶,德川幕府才在西班牙人的大力帮助下,仿造了相当规模的西班牙帆船。

而彼时的明朝,则完全不一回事。

中晚明时期,是皇权和政府权利失落,官商集团左右政府、民意四分五裂的时代。民间身兼商、盗的集团,不弱于政府,甚至在海外贸易中,还能充当中间力量。

明朝海禁期间,就涌出大批强悍中国海盗商团,比如汪直。他一度定居日本萨摩藩,坐拥数万兵力。

汪直死后,林凤和郑芝龙又相继崛起。

林凤手下也有数万人。为躲明朝官军,转攻西班牙人盘踞的吕宋。要不是西班牙人准备得当,被攻破也是情理中的。而郑芝龙,足有700艘战船,还将几乎所有的日本海盗都收拢帐下。最后还把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打得没出找牙。交钱逃生。

招安郑芝龙的路线,明朝其实最该普及的。这也正是笔者一再提及的“汉武帝路线”,广泛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国家大略。官民各取所需、互相使用,风险各担,利益共享,达到彼此互惠的终极目的。

不仅郑芝龙,包括之前的汪直,本来胡宗宪就有此意。招安远比杀掉,于国于己都是利益最大化。可结果偏就毁于党争。

在明朝中国海盗的阴影下,日本官方没有能力对外拓展,日本海盗也就只能充当打手的角色。之后德川幕府的锁国令,更是彻底断了日本海盗们的前途。

中国人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意识,是极强的。以正德年间的汪鋐为例,在面对先进西方战船和火器时,第一时间对其先进科技的快速吸收和升级改造,并且从平局迅速转为完败对方。这是多么值得称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典范!

如果不是明朝文人官僚的短视和小富即安,不懂得合理运用民间力量,明朝对外的影响力,必定是不可估量的!

哪有西人蚕食东方的空间?

哪还会发生西人在东南亚的数次屠华?

哪容得下倭寇这股宵小恶邻左突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