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江湖人称伯温,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和智囊团。他学问渊博,点子多多,给朱元璋出谋划策,一路辅佐他打下了大明江山。刘基的智慧和才情,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可是个神奇的人物。传说他能掐会算,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简直就是活神仙。还有人杜撰出刘伯温所作的《烧饼歌》,预言了明朝开国以后六百多年的历史,让人惊叹不已。不过,这些传说也只是传说,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哦。

刘伯温不仅料事如神,对自家未来也颇有预见。传说在他临终前,对两个儿子神秘地说:“刘家到了第九代,定会出现一位非凡的人才。”

那么这个传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它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深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明史·刘基传》开篇介绍了刘伯温的曾祖父刘濠。刘濠曾在南宋时期担任翰林院的书记员。南宋灭亡后,青田县的老乡林融勇敢地举起了抗元的旗帜,但在元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很快就失败了。

朝廷派人来青田查“叛党”,结果牵连了一大堆人。刘濠看不下去了,他决定帮忙救乡亲们。于是,他把那些使者灌得醉醺醺的,然后放了一把火,把记录名单的花名册烧得一干二净。这样一来,大家的麻烦就少了许多。

使者醒来后,心里咯噔一下,意识到事情不妙。他怕上司追责,于是赶紧编造了一份假名单,这样原本在花名册上的人就得以逃脱了。

当地人都很感激刘濠的恩情,因此刘伯温在上小学时,老师就对他的父亲刘爚说:“你们家祖上有好福气,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

在中国,人们常有一种朴素的信仰:好人终有好报。刘伯温的成长经历似乎就是这句话的最好印证。他从小聪明过人,长大后博览群书,记忆力惊人。终于,他一举考中进士,成为了高安县丞。在官场上,他始终坚守正直廉洁的原则,深受百姓爱戴,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好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他成了江浙儒学副提举,差不多就是教育厅长。不过,因为和同事们闹翻了,他气得辞了官,跑到青田去隐居了。从那以后,他就靠写诗作文来打发日子。

当时有个叫赵天泽的名士,特别喜欢评价江南的名人。他觉得刘伯温特别牛,简直能和诸葛亮平分秋色。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大家才会说刘伯温是诸葛亮的转世,还编了句顺口溜:“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几年后,元朝的统治已经变得岌岌可危,各地英雄豪杰纷纷崭露头角。俗话说,国家危难之时,才会思念英勇的将领。朝廷这时候想起了刘伯温这位才华横溢的人才,于是任命他为江浙元帅府的幕僚,希望他能帮助平定浙东的方国珍部。

刘伯温主张加强防御,逐步逼近方国珍的势力,胜利在望。但江浙行省内部出现了分歧,有人想劝降方国珍。刘伯温坚决反对,他认为方国珍是首恶,必须严惩,否则以后就没安宁日子了。

方国珍想用钱打点刘伯温,但被刘伯温拒绝了。于是,他又派人到京城去贿赂有权有势的人,想通过这条路子让朝廷招安他。结果刘伯温反被说成是滥用职权,被送到了绍兴关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过多久,浙江的山贼又开始作乱。刘伯温再次被当作“救火队员”,紧急受命驻守处州来平叛。可战后论功行赏时,方国珍又暗中捣乱,刘伯温不但没得到功劳,反而被剥夺了兵权。

刘伯温对那个腐败无能的朝廷彻底心灰意冷,于是又回到了青田老家隐居。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志,他开始写书,书名就叫《郁离子》。当地的百姓都非常怀念他,纷纷前来投靠。刘伯温就组织这些人,组成了一支民团。有了这支民团,附近的人都不敢来欺负他们了。

这位干部,他救活了许多人,当官时公正无私,对待民众如同自己的子女一般关爱。正因为这样,民众对他充满了信任和期待,把所有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他身上。这种期待甚至到了扭曲现实的地步,可见他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

一旦理解了这背后的逻辑,你就能知道刘伯温在民间传说中为何有一个比正史更圆满的结局。同样,你也会明白为何大家都期盼他的子孙能繁荣昌盛,世代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境尴尬的功臣】

刘伯温在朱元璋身边是个得力助手,但他在那些功臣里其实挺尴尬的。2006年那部《朱元璋》电视剧,就把这事儿演得挺到位的。

刘伯温原本是个坚定的士大夫,觉得农民起义军都是“坏人”。但朱元璋是从红巾军出来的,所以刘伯温一开始并不想帮他。不过,朱元璋多次邀请,刘伯温最后还是决定加入他的队伍。

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朱元璋时,就递上了他的《时务十八策》,在里面猛烈批评了农民起义军的不足之处。这一举动虽然促使朱元璋开始转变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但在情感上,刘伯温的话却像一根刺一样扎进了朱元璋的心里。

刘伯温可不是那种只会舞文弄墨的文臣,他身上有一股子英雄豪杰的气概。那时候,朱元璋把小明王韩林儿当作正统,每到元旦,都得弄个假的龙椅来朝拜。可刘伯温就是不乐意,他直言不讳地说:“那不就是个放牛娃吗,有啥好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这话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在那个封建社会,说起来就显得有些大逆不道了。朱元璋倒是没显露出什么情绪,反而向刘伯温请教如何平定天下的策略。

刘伯温胸有成竹地说:“东边的张士诚只是个守着自己地盘的小人物,但西边的陈友谅却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而且他地理位置在我们上游,总是盯着我们。所以,咱们应该先解决掉陈友谅,再收拾张士诚,最后北伐,这样天下就能稳定了。”

自那以后,朱元璋的战略布局,差不多都是照着刘伯温的计谋来的。

但当真的得知陈友谅要来时,大家还是慌了神。有的人提议干脆下跪求和,有的人建议跑到钟山去避避风头。而刘伯温呢,他却保持沉默,一言不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觉得刘伯温有些异样,便把他叫到内堂密谈。他情绪激昂地说:“那些刚才嚷嚷着要投降或逃跑的,都该砍了!”

朱元璋好奇地问对策,他分析说:“陈友谅太骄傲了,咱们只要想办法让他自己送上门来,再用埋伏的士兵突袭他,胜利就很轻松了。而且啊,天道往往是站在后来者这边的,要想成就大业,就得抓住这次机会。”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建议后,毫不犹豫地在龙湾设伏,成功击退了陈友谅的首次进攻,这一仗他打得漂亮。但是事后想想,刘伯温这个谋士不仅替自己出谋划策,还亲自斩将,隐隐展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朱元璋心里可能有些不舒服,暗想:“这家伙是不是太嚣张了,想抢我的风头?”

在后来的鄱阳湖大战中,刘伯温再次展现了惊人的智慧。当时,朱元璋在一艘船上指挥战斗,刘伯温突然站起来,让朱元璋赶紧换艘船。朱元璋刚换到另一艘船上,对方就扔过来一块大石头,把原来的船砸成了碎片。多亏了刘伯温的提醒,朱元璋才得以逃脱险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三天的激烈交锋,双方依旧难分伯仲。刘伯温眼见如此,心生一计,提出掌控鄱阳湖口作为战略要地。他掐指一算,发现金木相犯的日子即将到来,认为这是决战的绝佳时机。于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他们发起了决定性的一战,最终成功地歼灭了陈友谅的主力。

不考虑那些迷信的传言,刘伯温的战场控制力可是相当了得的,绝对是个高人一等的谋士。有人甚至觉得他跟诸葛亮差不多厉害。不过,朱元璋这个人疑心病重,他可分不清刘伯温到底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所以,虽然刘伯温才华横溢,但在朱元璋的眼里,他的身份和动机始终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