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三国时期,中原群雄割据,战乱不断。在这动荡年代,许多士大夫选择隐居不仕,但也有一些仕宦之人秉持正义,力图化解乱世。

北海太守孔融就是其中一位清正廉洁的士大夫。他仁政爱民,使北海百姓得以渡过战乱,但终因实力不济,被曹操所灭。而他的儿子在生死关头,说出的一句话成为千古名言,警示后人要审时度势,知进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少年老成,乐让弟弟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人,山东琅邪人,孔子二十世孙,父亲孔宙。他从小就聪明过人,不仅能言善道,还对古书了如指掌。他六岁能诵诗书,很得父亲喜爱。

孔家有七个儿子,孔融排行第六。这个家庭和睦温馨,兄弟们互相关爱。一日,母亲从市上买回许多水灵灵的大梨,洗净后摆在青花瓷盘中,让儿子们自行挑选。

孔家的哥哥们都十分关心小弟弟,主动提议让还是个四岁小男孩的孔融和排行第七的弟弟先挑。

面对盘中大小不一、晶莹剔透的梨子,四岁的孔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留下大梨给哥哥和弟弟。

父亲孔宙看到这一幕,不禁眉开眼笑,称赞孔融懂事通情达理。他把孔融叫过来,蹲下身平视着他的眼睛,柔声问他为何不选大的吃。

孔融稚嫩的童音回答道:“爹爹,我现在比弟弟大一些,我应该把最好的留给弟弟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吃小一点的就行了。”孔宙听后大喜,重重地揉了揉孔融的头发,笑着说:“好儿子,你懂得照顾弟弟,以礼待人,爹爹为你感到骄傲!长大了一定会成为一个贤明君子的。”

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有如此成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让孔宙看到了他卓越的天资。曾经孔融扶着门框学走路的时候摔倒磕破了额头,孔宙就笑呵呵地说:“我们融融头上的疤,说明他聪明过人,会有不凡的成就。”

如今这一幕再次证实了孔宙的预言,他由衷地为拥有这样贤明儿子的自己感到欣慰和骄傲。

二、才高任北海,联盟抗黄巾

十三岁时,孔融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按照当时的礼制,他穿着孝衣,在父亲坟前哭了三天三夜,眼睛哭到肿成了细缝。

兄长们拉他起来,他还是不停地哭诉“爹爹啊,您怎能舍我而去!您说过要教我读书习字的呀......”那种撕心裂肺的悲伤让人无法直视。

长大后以才学著称,被召入朝任职。他性格刚正,经常目露忧虑之色。因为他看到朝野腐败,官场布满奸佞之徒。

每每看到奸臣当众行贿受贿,暗中谋私囊中金,孔融都忍不住冷哼一声。有几次,他直接当面指出某些大臣的罪行,引得对方脸色难看。

这引起朝中的奸臣不满,伺机陷害孔融。弄臣张让对董卓进谗言,说孔融议论朝政,谋反之心已露。董卓心生杀机,想置孔融于死地。他派孔融去北海镇压黄巾军,想让他送命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融到北海后,看到叛军人数众多,气焰嚣张。自己手下只有区区千人,难以抵抗。但是他不因恐惧而退缩,盘算着要以少胜多。

于是他积极招募壮丁,召集八百青壮汉子入伍。同时联络周边郡县官员并建立防御同盟,一旦遭到袭击,可互相支援。

不仅如此,他还开办学校,聘请儒士到北海讲学,延揽贤才到自己麾下效力,努力提升北海百姓的文化素质。

他整顿吏治,轻徭薄赋,造福一方百姓。还时常巡视民间,询问百姓疾苦。很快,北海大治,黄巾军声势大减,人心渐渐收归。

三、慈解围救孔融

当时,有个猛将名叫太史慈,因得罪朝中大臣,长期隐居北海。他的母亲年事已高,还住在北海的旧宅中。

孔融得知后,立刻派精兵保护太史慈老母亲的安全,禁止任何人打扰。每过几天,孔融还特意派人送去鸡鸭羊肉、白面馒头、布帛等赡礼问安,展现他的仁义品质。

太史慈进北海探望老母时,得知孔融的恩情,内心充满感激。他请孔融喝酒,两人一见如故。太史慈自述过去遭人陷害,孔融也诉说自己受董卓排挤。两人互相慰藉,情同手足。

后黄巾军大举进攻,数万人马围困孔融军队。城头传来哀号,箭如雨下。太史慈正在北海照看老母,忽闻孔融大军被围,几乎粮草尽失。

他感念孔融的恩情,决心要相救。太史慈抄起双剑,头戴铁盔,身穿锁子甲,单骑突入重围。

他挥舞长剑,左冲右突,杀入围困圈中央。敌军拦阻不住,只见他如入无人之境,很快杀到城下,见到手持命令旗的孔融。

两人商议后,太史慈决定夜间突围求援。月黑风高之夜,太史慈杀出重围,一路杀到刘备军营,请求借三千救兵。

次日,太史慈只带三千人马回到北海,大败黄巾军,解除了北海之围。他没有留下,而是后来投奔了孙策。但这一请求出手相救之恩,给北海百姓带来喘息机会。孔融也对太史慈念念不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劝谏曹操唤祸身

解围之后,孔融继续镇守北海数年。这些年他将心血注入北海建设,百姓安居乐业。官渡之战,曹操大胜袁绍,一举成为北方最大势力。曹操进占邺城,强取袁熙之妻甄姬,送给儿子曹丕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