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为圭海四记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圭海四记专注于闽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记录以海沧为中心的龙同海地区的文史现象,因地域及见识局限,难免主观臆断,欢迎指教、批评。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余少时尤爱读史,故自号春秋,然所读皆不精;十年前,改习方志,闭门造车自得其乐;近来,颇好识谱,盖补方志不足,亦有乐趣,奈何旧谱难觅,所得不丰。

今借得锦里林胜勇珍藏的乾隆本《锦里林氏族谱·林澹垒公家谱》,发现新知无数,特摘录一二共飨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肇基锦里为五世仙童,为何追溯始祖至天福?

锦里谱载,宋德祐二年(1276),林天福由漳浦迁泉州同安县嘉禾里石湖“诘戎御侮”;元至元十七年(1280),升授沿海招讨使署漳州路总管军民并管府尹,“遂相颜兴祖基,名花园,始居之(漳州)”;元至元十八年(1281),授武略将军,世袭上千户侯。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天福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七岁,之后长子德庆、长孙兴义先后承袭上千户侯,仍署漳州路管军民。元至大二年(1309),德庆过世,葬于海沧“沐渎保青礁村帝厂后壁山”。

注曰:从天福到德庆,生时、死后所居皆与青礁颜氏有关,或许是某种意念的隐隐作用,才使得林氏最终落户到了海沧?

至治年间(1321-1323),兴义胞弟兴智由漳城正式徙居金沙(地名林厝井)。是时,海沧地区新移民活跃度高,所到之处百废待兴、生机勃勃。兴智的到来,或许是因为被派任某职,又或许是为了能陪伴父亲左右,最后竟扎根于此。至正二十五年(1366),兴智买得“沐渎保石囷村李森地”一所重新安葬了林天福,至此,武略将军上千户侯林氏祖墓便正式定基海沧了。

至正间,兴智子天从和天应由金沙向北徙居石囷,进入明代永乐年间后,天从子仙童再迁锦里,从此,林氏在海沧的最大根据地锦里正式成型。尽管林天福后裔播迁各处,但真正能形成巨族,并保留林天福、林德庆等祖墓者,似乎只有锦里林氏一支,故而锦里以林天福为始祖,与天福两位兄长天牗、天用共同构成南宋末进士林琼宗派下的三足鼎立之势。

二、宋元海沧三明星:沐渎、中栅和吴惯

在林氏祖墓葬地中,除去山水田园的记载外,计有三个村以上的行政地名,沐渎保、吴惯保、中栅保:如始祖天福葬“沐渎保石囷村”,二世德庆葬“沐渎保青礁村”,三世兴智与子天从合葬“沐渎保石囷村”,三世妣白氏与长媳沙氏葬“吴惯保东坑山”,五世仙童夫妻合葬“中栅保欧垅山”,六世澹垒葬“中栅保金沙后埭头”。

这三个保,乃宋代海沧的三个明星地名,比海沧、青礁等更早出彩。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定稿的《元丰九域志》,在描述海沧所在的龙溪县时,仅罗列了六个地名,“海口、峡口、清远三镇;吴惯、沐渎、中栅三盐团”,这其中海沧竟占到了4/6,分别为海口镇和吴惯、沐渎、中栅盐团。起初,笔者根据吾贯社、沐渎岭,推测吴惯、沐渎在海沧,不曾想锦里谱不但明确归属,甚至也道出了各自大致的位置。而中栅保,可谓是锦里谱带来的最大惊喜。

崇祯《海澄县志》卷七兵防志「兵防考」载,“宋时濒海有中栅寨,而海口濠门有宁海寨”;明《备倭记》卷上载,“漳州之中栅寨则在龙溪中栅保,沿海寨则在漳浦南诏坞,今为诏安县,共宁海寨在海口镇外濠门,盖绍定二年漳守李勋请建也”。如此,考虑到沐渎盐团、宁海寨的位置,中栅保应该位于后井以东沿海较为合理,只是指代何处仍需再考。

注曰:栅若读shan,和钟山在官话中相当接近,但作为沿海水寨,不宜内缩于海湾之内。又吴惯地名,有多个出处用字皆如此,可见坊间偶传的“吾贯”源自五个人家应是讹传。

三、石峰岩或在元代以前便已存在?

石峰岩,位于蔡尖尾山钟山村境内,最早见载于乾隆版《海澄县志》,另依钟山蔡氏耆老口传,其始建年代为明清之季,现存旧物也未发现明以前的相关信息。

但锦里谱四世天从,却载有,“按公于元顺帝至正间,自金沙徙居石囷村,与弟天应公喜舍弥勒佛三尊,另田一段、山一所,充入石峰岩作香火之费”。按此,石峰岩或可能早于元代便已存在。

注曰:天从由金沙迁居石囷,即捐香火之资,此举可能是针对石囷村发起的答谢。而石囷村范围内,曾有一所颇有影响力的寺院,名曰“云峰院”,此石峰岩也可能是云峰的误写。

四、补入一名安边馆通判日“来日升”

安边馆作为巡海道派驻海沧的镇抚机构,在海澄县设立之前,实质上已在海沧实行了与县一级相当的准行政管理。其最高主事官为福建八州府的通判,每半年轮值一人。但因资料遗失,县志中仅记录了寥寥数名安边馆守官而已。

锦里谱十世树德,“嘉靖三十三年癸丑,漳郡驻劄安边馆兴化府通判来公讳日升旌表善士于公之门”,按崇祯《海澄县志》卷六「安边馆通判驻札海沧历官」“来日升,浙江萧山人,兴化府通判,三十二年正月任”。两记录对比,莫非来日升任期有一年之多?或许有一方记录有误吧。

五、何山兜,因城而名“山兜城”

按锦里谱,四世天从生男四,各自开基立派,“长曰仙保,未成人而卒;次曰仙童,始迁锦里,是为锦里始祖;三曰僧童,迁居山兜城,是为山兜城始祖;又娶漳郡陈氏…生男一,曰仕童,迁山头,是为山头始祖”。

此山兜城,多次在锦里谱中出现,五世僧童作为山兜城林氏始祖,其妣刘氏卒葬“石囷西坑山”,或说明山兜城即在石囷附近。又九世清源娶“何山兜何伯器女”,十世景硕三女“适山兜”,十一世欲达次女“适山兜城何家”,从山兜、何山兜何氏、山兜城何家综合推断,此山兜城应指何氏聚居的山兜,俗称“何山兜”,位于今海沧农场境内的何山兜社(亦称禾山兜、河山兜)。

又十一世存仪“夫妻合葬山兜上磘山上磘椅园中”,十二世应明“葬在山兜前埔雷公石边”,山兜既然包含了上瑶、前埔雷公山,那么其位置可能远大于今日的海沧农场,覆盖到了古楼农场的范畴,山兜或指文圃山余脉包围着的山坳内。

山兜之所以称为山兜城,与其境内曾有一座土堡有关,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三十海澄县·土堡载有“长屿堡、何山堡、石囷保、钟林尾土楼、登瀛土楼、青礁土楼,俱在一二三都”,又崇祯《海澄县志》卷七城堡补充道,“何山堡,乡人何伯岗所筑,今稍颓”。以此观之,何山堡应建于明万历以前,估与长屿堡同期,均为嘉靖末年为抵抗倭寇所建,故而山兜也被称为山兜城,至于僧童被称为山兜城始祖,可能是嘉靖以后的通称。

六、苏林位置

按嘉靖《龙溪县志》载,一二三都辖有十七社,其中未明地点之一便有“苏林社”。按乾隆《海澄县志》卷十九「庵」记有苏林庵,“在窟里社之南”,窟里社或指海沧农场内的田厝窟,旧时有顶窟、中窟、下窟等地名。按锦里谱,十世景德妣苏氏卒葬“山兜苏林堡马厝山覆鼎”,可知苏林保就在山兜范围内,马厝山或指马山,那么苏林应位于田厝窟与马垅之间。

七、吕宋大屠杀

崇祯《海澄县志》卷十四「寇乱」载“万历三十年,华人在吕宋者为吕宋王所杀,计捐二万五千人,为澄产者十之八”。又,澄志记录了两名海澄人命丧其中,其一为进士谢宗泽姊妹谢八娘的夫婿江光彩,而锦里谱则增加一人,十三世启泌,“因在吕宋,值番乱殁于吕宋”。

八、慈济南北宫

按清光绪杨浚所著《白礁志略》载,慈济宫有东西南北四宫之说,又按崇祯《海澄县志》卷十三「宫祠」“祀吴真人,在青礁为东宫,而白礁为西宫”,南宫和北宫则鲜少记录。锦里谱墓葬处常却提及之:

十三世启元,“葬在北宫前,北宫即六社庵,长园社边也”。

十三世启嶶“越(康熙)乙酉,夫妻合葬在后山尾南宫石路边”。

十三世尔大之妣郑氏,“与姑合葬在后山尾南宫后”。

十三世尔魁“葬在南宫后”。

崇祯《海澄县志》卷十五「庵」载,“六社庵,在马垅亭,祀吴真人”;道光八年《慈济北宫碑记》载,“吾乡有六社宫,大观毓秀,文圃分灵,匾曰‘慈济北宫’,奉祀保生大帝,法壤肇兴宋代”,此六社庵即慈济四宫之一的北宫,位置在马垅、长园、徐坑之间,今已重修,美轮美奂。

九、钟山蔡氏或来自角美镇蔡店村仓里社

按锦里谱十世树德世叙载,“十世祖讳树德,原名日伟,号锦原,谥纯轩…娶钟林美仓里蔡体附之次女谥顺慈,生于正德十二年丁丑八月廿五日酉时”,于钟林美之后又加仓里(同沧里),莫非其指代二者有某种关系?在龙海区角美镇蔡店村沧里社的蔡氏崇本堂里,有一块树立于光绪四年(1878年)的重修碑记,上有重修者捐银记录,曰“肇桂偕弟纯泰捐银肆佰伍拾员…相官捐银陆员、钟林美房共捐银壹佰零贰员”。就凭“钟林美房”四字,似可明确钟山蔡氏与沧里蔡氏的从属衍派关系。沧里蔡氏开基祖为文烈公,系龙溪县开漳始祖蔡彧的九世孙,于北宋初年从角美洪岱迁往临近的沧里。

瞎记|闲记|笔记|史记

兹土久远,追远不易,只为留存一个有温度的圭海记忆。

——圭海四记,ID:Amoynotes,中国·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