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些年喝过无数碗鸡汤,“歌颂苦难”无疑是我最讨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西一位副校长,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

但在歌颂他的文章里,赫然写着:

他的妻子怀有身孕,但他以校为家,无暇顾及家庭。妻子只能兼顾家庭所有事,最后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良,两度面临流产。

但与此同时,同学们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这位校长是事无巨细地关心。

文章最后赞扬到:

“这真正诠释了一名劳动者,不忘初心、爱岗敬业的精神。”

这篇文章本想歌功颂德,但句句引人不适。

关心学生没有错。

但为什么就一定要通过宣传妻子的牺牲,去突出他的伟大?

2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某汽车品牌发布会,CEO也在当众歌颂自己的员工:

为了造出这辆车,你知道我们的员工付出了多少吗?

他们连小孩的出生都错过;

他们短期阳了四次,还坚守在工作第一线;

他们甚至狠心地,把年幼孩子送去寄宿学校,一周才能见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公司CEO越说越感动,但我只感受到了无尽的压榨。

如果可以,谁愿意加班?谁生病不想休息?谁不想陪着老婆生产?谁不想亲手接过刚出生的孩子?

让员工受苦的是消费者吗?

明明是公司。

可如今这家公司,只会将员工的苦难写成颂词,期盼更多的员工像这样无私付出。

公司歌颂员工的苦难,而不帮他们主动解决问题,不主动提加班费,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压榨。

3

而且,歌颂苦难,很容易将普通人架上神坛。

我们经常看到这类文章。

《某某老师,带病上课倒在讲台》

《某某老师,腰部受伤躺着授课》

《某某女护士流产后继续坚守一线》

这些标题,每一个都充满了悲壮。

我明白初衷,是为了赞颂他们的伟大。

但是,当过度歌颂他们的无私奉献时,渐渐只会形成,理所当然的付出和道德绑架。

因为你是老师,就该24小时围着孩子。

因为你是医生,就该救死扶伤不求回报。

XXX可以为公司付出,你为什么不行?

XXX可以无偿加班,你为什么要钱?

如果这股风气形成,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只会硬生生被架上神坛。

可是大家都只是一个普通人。

有血有肉、会脆弱、会害怕,需要休息,也需要赚钱养家。

当无私变成一种要求,当奉献被视为理所应当,我们或许正在无意间,构建一个道德的牢笼。

普通人被套上枷锁,强制成为一种不知疲倦拉磨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我始终记得之前那篇中科院博士致谢文章。

那位博士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是苦与难。

母亲离家出走,父亲不管不顾,最终亲人一个接一个离世,只剩他孤单一人。

能活着全靠自己白天上学,晚上抓鱼、养猪。

夏天没鞋子穿,冬天被冻得直打颤,拖欠学费被约谈……

桩桩件件,让他丧尽了尊严,吃尽了苦头。

幸亏自己始终坚守,幸好有好心人的救助,求学二十二载,他才终于走出来。

即使他经历了这么多,从苦难走了出来,但他不想感谢苦难,更不想歌颂苦难。

他最有资格去感谢苦难,但他却说:贫穷让人失去希望。

每次转折都让人身不由己,现实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

真实的苦难太痛苦、太压抑了,让人失去很多东西,留下很多遗憾,一次又一次陷入绝望。

没有人愿意去感谢这些东西,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人会想过这样的生活。

如果一定要歌颂,他们该歌颂的也不是苦难,而是那个勇敢、不服输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

我一直在想:什么是真正的吃苦?

很多人把生活的不易,如贫穷、疾病等,还有身体的劳累,比如干体力活、粗活,通通定义为“吃苦”,并以能承受这些苦为荣。

但我却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苦,也没有多少价值。

而真正有价值的是,我们如何在苦难中学习和成长。

可能有人会说,不让年轻人吃苦,他们以后很难成材。

可是你想过没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难。

它可能和上个世纪,我们父辈吃苦不一样,我们这一代人也会有专属于自己的苦难,只是他们看不到而已。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低级的苦难,人为制造的苦难,没有价值的苦难,我们能不吃就不吃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想用李健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简单轻松的生活。

不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就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

少经受挫折和磨难,不经受更好。

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安顺遂、万事胜意、得偿所愿。

少吃苦,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