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大的一名优秀毕业生,他多次创业失败,生活几乎陷入谷底,然而在没有任何人愿意继续相信他的情况下,其母亲还能为他拿出压箱底的三万元老本供他继续创业。

谁都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来之不易的三万元,他成功了。不仅如此,他还在事业有成后大手一挥,直接还了母亲900亿元。

与此同时,为了报答当年母校的恩情,他更是捐款10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到底是谁?在他的身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究竟是什么样的恩情能让他如此回报?

不易的求学

这个人名叫李永新,虽然提起他的名字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可是只要提到他的企业那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

李永新就是中公教育的创办人,作为中国几大机构之一,中公教育对从学生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可以说是极为熟悉的老朋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创始人李永新,虽然如今的他已经功成名就,受人敬仰了。可是没有人会想到,曾经的李永新竟然经历了那么一段艰难的时期。

1976年,李永新出生在吉林通化,因为家里孩子多,父母也只是一般的职工,所以一家人的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省钱,李永新的衣服都是捡哥哥剩下的,有的破了洞,母亲就会给他缝一缝,然后接着穿。

在李永新的记忆力,他的童年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偶尔一件新衣服还是店里打折的断码促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家里条件比不上别人,父母们就格外盼望着李永新他们能有出息,给家里争点气。

所以,从刚开始上学的时候,李永新的父母就总在他们耳边念叨,好好学习,不要攀比。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李永新就懂事的特别早,他很小就认清了家庭的现状,也明白父母对他们的期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上学之后,李永新便开始了疯狂的学习。有时候小伙伴玩耍的时候会叫上李永新,可是只要是没写完作业,那李永新肯定不会去。

因为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和极强的自制力,李永新的学习从来没有落下过,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凭借着优异的中考成绩,李永新考上了县城第一的高中。

高中离家较远,不能在继续回家吃饭了,李永新只好自己带钱在食堂买着吃。

家里学生多,本来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李永新的学费和生活费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虽然李永新的父母总是对他说:“孩子,在学校千万不要饿着自己,吃点好的,高中学业重,别不舍得吃饭伤了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懂事的李永新还是将自己的餐标规定为一个素菜,两个馒头,省下来的钱就用来交资料费,父母问起的时候李永新总是说自己吃的很好,不用他们担心。

艰难地高中三年终于过去了,李永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发下来的那一刻,李永新觉得一切都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永新看着录取通知书上的四个大字,想象着自己踏进校园的样子,心中止不住的激动和期待。

一碗粥的情义

转眼间,到了要入学的时间,可是李永新家里却见不到喜悦,每个人都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因为四个孩子上学,家里微薄的积蓄已经被花光,现在更是连李永新的学费都凑不出来。

为了不耽误儿子的学业,李永新的母亲又一次厚着脸皮去到了自己妹妹家。妹妹一看姐姐过来,立刻就明白了她的目的,没等姐姐多说,就将三千元放到了姐姐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永新的小姨握着李永新母亲的手说:“再怎么样也不能不让永新读书,孩子好不容易走到今天,咱们可不能给孩子掉链子。”

就这样,李永新拿着左拼右凑的学费,坐上了前往首都的火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大学之后,李永新也丝毫不敢松懈。他明白大学只是人生的第一步,要想真正成功,哪一步都不能出错。

每天都是天刚亮,宿管阿姨刚把门打开,李永新就第一个冲了出去。他总是会去食堂打上一碗免费的粥,配上三毛的小菜,这样就解决了自己的早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过早餐之后,李永新不敢多做停留,立刻就去了图书馆。

没课的时候,李永新能在图书馆待上一整天,中午吃饭也只是买个饼,三下五除二的吃完就又回去了。

这样的日子,李永新持续了整整四年。那个时候,李永新每个月只有100多元的生活费,靠着这一点生活费吃饭完全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让自己吃饱,李永新便把早饭,晚饭全部换成了食堂里免费的粥和小菜,只有中午一顿自己买着吃。

每天重复相同的饭菜确实会让人乏味,可是对李永新来说,虽然口味单一了,却成功解决了他生活中的窘迫,让他不再每天为生存发愁,也给了他更多学习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三之后,李永新的同学都开始朝着目标努力,有的在准备考研,有的则打算出国留学。

对于李永新来说,这两个选择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赶快赚到钱扭转家里的经济,让父母可以尽快的安享晚年。

所以,在大四的时候,李永新决定创业了。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李永新知道,靠着给别人打工,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通过充分的考察市场,李永新发现,当下的中国市场尚未饱和,他仍有很大的机会创业成功。为此,李永新找了几个同学合伙,开启了他初次创业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研究国家的新招生政策,李永新嗅到了里面的商机。在李永新毕业的那一年,也是国家扩招高校人才的一年。

原本不到一百万的招生名额一下子扩招到了150多万,直接扩招了三分之一。而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这一群体是一块很大的蛋糕,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永新果断地把创业方向调整到大学生身上,打算利用自己国内顶尖高校毕业生的身份创办一家素质教育公司。

李永新的想象很美好,他几乎确定自己会成功,可是创业那有一帆风顺,现实还是狠狠地打了他的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艰难地创业

不得不说,李永新很有商业头脑,他们的项目被很多公司看好,短短两个星期,已经拉了三十万的投资。

有了这些投资之后,李永新本以为自己可以大展身手了,可是事实跟他想的却大相径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投资者出了项目的大部分资金,所以掌握了极高的话语权,项目的走向一直被他们所操控。

没有实权,李永新的建议一直遭到否决,也没有执行者听从他的想法。最终看清现实的李永新和投资者不欢而散,他的首次尝试也宣告失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不情愿就此止步的李永新向朋友借了三万元钱,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这次,他把目标放到了复读生这一群体身上。

为了打造机构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复读生报名,李永新花重金请了许多国内知名的高考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办法确实管用,有很多学生正是奔着强大的师资而来。可是这些老师并不接受长期固定任职的工作模式,只上了三个月的课之后,老师们就都离开了。

虽然李永新找好了接班的老师,可是效果却大不如前,有的学生因为换了老师也觉得没必要再待下去了,直接申请了退学,这次创业还是以失败告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历了这些之后,李永新充分分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他认为,主要问题其实出现在了方向上。

李永新一直从事的其实是传统的教育,以复读来说,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老牌的学校,他们不仅有政府的扶持还有强大的师资,和他们竞争实在是太过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几天的思考,李永新想到了考公。

根据数据统计,考公的人数正在逐年的增加,而在市场上并没有出现特别多的考公机构。

考公没有专门的学校,想要考公,要么自学要么就跟机构,没有政府的参与,竞争就小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永新觉得这个事情可行,就打算开始再一次创业。可是接连的失败之后,李永新的朋友们都不敢再借钱给他了。

无奈之下,李永新只好求助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听了儿子的想法之后,全力支持,将自己这些年来存的三万块钱全部拿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靠着这三万元的启动资金,李永新成功创办了中公教育,主要帮助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准备考公的考试。

因为市场尚未饱和,中公教育轻松地收获了第一批学员。有了资金之后,中公教育开发了自己的APP,收录了各种题库,拥有了许多网络用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几年的发展,2021年,中公教育的学员已经达到了数千万名,机构总市值已达到2600亿元。

为了报答母亲,李永新将母亲的三万元作为投资,以股份的形式换算给她。仅2019年一年,李永新的母亲就分的6.12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成功之后,李永新也没有忘记母校对自己的恩情。为了报答当年的那一碗粥,李永新给北大捐了十亿元。

如今,中公教育发展一片向好,李永新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结语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可是能做到它的却并没有多少,李永新用自己的行为向人们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不忘别人的帮助,不放弃努力。成功从来没有捷径,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一条布满困难的道路,只要坚持着走下去才能看到鲜花的盛开。

抱怨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无用功,聪明人从不抱怨失败而是在失败中复盘,以高昂的精神迎接自己下一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