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七旬老汉带领全村人“疯狂造假”,狂赚1.6亿摆脱贫困走向“人生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如此“嚣张”堂而皇之地造假,也顿时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当警察了解了情况后却直言:“不犯法”。

好家伙,这个农村老汉到底有什么“通天本领”,“造假”居然还合规合理了?被誉为“造假之父”的方庆兴,其手上功夫究竟有多厉害,才能做到“真假难辨,瞒天过海”?

一、“造价术”

方兴庆出生于1942年的农业大省——河南。但跟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绝大部分人不太一样,其从小就对土地缺乏热情。

而是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历史文化类书籍。其中《天工开物》一书更是让他爱不释手,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种器具的制作过程,更是深深吸引了这个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被家人视为“吃白饭的”,但其仍是凭借一项特殊技能赢得了家人的尊重。

一次家中锄头损坏,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男人巧妙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成功将锄头修复。

自此,家中损坏的桌椅、锅碗瓢盆等物件,在他巧手下都能焕然一新。

这项技能不仅让他在家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也让对方意识到即便不种地,自己也有能力养活自己。

1963年在机缘巧合之下,男人偶然获得了一面损毁严重的青铜古镜。

尽管在妻子眼中,这不过是一块破铜烂铁,熔化后或许还能打造农具,但热爱古物的方兴庆却被这面古镜深深吸引。

他相信这些看似破烂的器物,在修复后一定具有极高的价值。再三思考下,他不顾家人反对下定决心要将这面古镜修复。

尽管面对修复工作的巨大挑战,方兴庆也并未退缩。当技术上“止步不前”时,这个一向木讷的男人主动向镇上铜匠请教。

并自掏腰包购买了铜锭、锡锭等材料,潜心研究如何制作青铜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男人不仅掌握了制作青铜器的技术,还成功研究出了如何在青铜器上做旧使其更具古董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过日日夜夜的修补后,方兴庆终于亲手修复了那面古镜。当他将其送至文物局鉴定时,甚至连知识渊博的文玩专家都对修复后的古镜赞不绝口,并认为它与真品无异。

也正是这次成功,激发了他重现青铜器辉煌的决心。为此方兴庆开始全身心投入青铜器的仿制工作,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

不久之后,他信心满满地带着一批精心制作的青铜器来到古玩市场,并希望靠售卖这些物品以此来赚点生活费。

更令他意外的是,一位商人以200元的价格买下了自己摊位上的牛鼻象背铜镜。

而这笔金额,在当时可是相当于农民一年收入的存在。如此“天降”巨款让方兴庆欣喜若狂,同时也让曾经不理解他的妻子震惊不已。

因为女人怎么也想不到,为什么在自己眼里的破铜烂铁,还能卖出如此高的“天价”。

不过在“吃”到这个甜头后,方兴庆更加坚定了要将仿制青铜器作为自己的事业。而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也开始涉足更为复杂的青铜器制作,如铜镜、铜壶、铜鼎等。

尽管每次都会明确告知顾客这些是仿制品,但凭借精湛的手艺,方兴庆的青铜器依旧销量喜人。

甚至在不久之后,他还成为了烟云涧村的第一个万元户。

眼见方兴庆的成功,村民们纷纷前来请教仿制技艺,希望能借此脱贫致富。就这样,一个以村为规模的“造假集团”就这样产生了自己的雏形。

二、“造假”不违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春节前夕,正在家里准备年货的方兴庆被警察直接带走。

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上海海关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了一批疑似古董的走私品,而这些物品的来源竟指向了方兴庆和他的村庄。

一时间,这个曾经带村落致富的男人成了众矢之的存在,他引以为傲仿制的青铜器也被视为非法文物交易的证据。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被“扣押”的方兴庆也是“无辜遭受飞来横祸”的存在。

经过警方的深入调查,负责处理这件事的人员发现,虽然对方的确制作的是仿制青铜器,但他却以工艺品的价格公开售卖,从未有过隐瞒或欺诈行为。

甚至可以说,它只是在遵循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赋予这些古老的青铜器以新的生命和价值。最终方兴庆被无罪释放,换了自己一个“清白”。

但这次事件也让这个农村汉子意识到,作为一名手艺人,不仅要注重技艺的提升和销售策略的完善,更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自己的产品不会误入歧途。

如果真的被“有心之人”利用,自己怕到时候“长多少张”嘴都说不清楚。

为了避免以后再产生这样的“乌龙事件”,他在每一件仿制的青铜器上都加上了自己的专属落款,以此表明这些作品的原创性和艺术价值,从而也堵住了那些不法之徒的歪路。

而在这一时刻,烟涧村的村长也看到了对方在仿制青铜器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了更好的引领村子走向繁荣,他们找到方兴庆希望对方能带领整个村庄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

方兴庆欣然接受了这一提议,并正式的开始筹划引导村民们投入到青铜工艺品制造业中

在方兴庆的带领下,烟涧村迅速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青铜器制造流水线,从打造到销售,形成了一条龙产业,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应。

短短几年间,这个小小的村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存在,发展成为洛阳青铜器工艺品生产的领军者。

三、“青铜村”的发展

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大,具有远见卓识的方兴庆又将目光投向了旅游业和文化传播。他倡议建设一座青铜器博物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解和学习青铜器文化的场所,也为村庄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

前来游玩的游客们也被那些造型各异、古朴典雅的青铜器深深吸引,纷纷购买纪念品,使得烟涧村的名声愈发响亮。

2020年,这个仅有3550人的小村庄,产值已高达1.6亿,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幸福洋溢在每个村民的脸庞。

2011年时,烟涧村的仿制青铜器技艺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烟涧村不断探索创新之路,将古老的青铜器复制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目前,村里共有257户家庭从事仿古青铜器加工,从业人员近900人,其中包括34家公司型企业和18家产值百万元以上的厂家店铺。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将产品远销至欧美、日本等地。

为了进一步提升烟涧村的知名度,当地有关部门正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以便更好地展示烟涧村的品牌形象。

同时烟涧村还计划利用2700亩集体土地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植牡丹、核桃、草莓等作物,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提高了集体收入,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但大家也要意识到,带领村庄脱贫的方式,也不仅仅有制造工艺而已。

四、打赢脱贫“战”

许多人认为,农民必须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摆脱贫困。然而,这种观点并非绝对。

实际上农民脱贫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留在家乡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

除了外出打工之外,农民还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积极参与农村合作社发挥出创新精神才能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摆脱贫困。

毕竟不是每个村落都如同烟涧村一样,绝大部分的农民还是需要通过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去提高自己农业生产效率的。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其他技能,如手工艺等谋生手段来增加额外钱财。还可以集中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收入。

可以说,农民脱贫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留在家乡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只要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都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笔者认为

方兴庆的故事让咱们看到了普通人的伟大之处,而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

同时他也是一个称得上是“伟大”的人,毕竟没有几个人在找到自己“发财路子”后,会将这个机会拱手让予他人。

如今这位老人,也已经有81岁的高龄了,也希望生活能待他再好一些。

但更重要的是咱们需要明白,对方的行为之所以不违法。可不是因为“贩假”,而是其的确是将这些仿制品作为工艺品售卖的。

倘若你“搞模仿”,却拿着“真货”的价格去售卖,那等待你的也只有四四方方的牢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