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近年来围绕着国际刑事法院(ICC)可能对前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发出逮捕令一事,再次上演了一幕关于人权维护与主权尊重之间如何权衡的纷争。

国际刑事法院对杜特尔特在"禁毒战争"期间可能涉嫌犯下"危害人类罪"进行了长期调查。如果最终对其发出逮捕令,无疑将升高这一争议的纷扰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在一次集会上表示,即便有人想把他送进监狱,他也不在乎,他准备好了“为国家而死”。

支持者视之为捍卫人权正义的举措,认为任何人包括国家元首,只要触犯了人道主义底线,就应当接受国际社会的审判。然而,另一些国家则坚持国家主权不可侵犯的原则,批评ICC做法是对内政的干涉,与联合国宗旨格格不入。

正是由于对这一规则存在分歧,马科斯政府至今未重新加入ICC,杜特尔特本人更是多次公开咄咄逼人、谩骂国际组织。与此同时,菲美关系在此问题上也陷入冷淡,杜特尔特曾狠批美方存在"人权双重标准"。

这场纷争的核心,是国家主权和人权保护孰轻孰重的世纷古难题。对于一些国家而言,主权是不可侵犯的高于一切,任何外力企图干预内政都将坚决予以反对。而另一些则将人权置于更高的位置,认为在保护人性尊严的前提下,有必要突破狭隘的主权观念。

由此可见,现有的国际秩序和规则在统一约束力和公信力方面,仍面临着诸多缺陷和挑战。一些中小国家质疑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定和推行规则时存在"双重标准",未能真正做到公平正义。

而事实上,发达国家在力图向全球输出自身价值观时,也常常陷入了"例外主义"的困境,将主权原则用作维护自身利益的幌子。正如杜特尔特所说,美国在伊拉克的做法便是一个典型反例。

再者,国际刑事法院本身就存在合法性问题,目前的状况是,国际刑事法院,作为审理严重违反人权行为的国际司法机构,国际刑事法院自成立以来,其合法性就一直存在赤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参与度不足。目前仅有120多个国家签署了《罗马规约》,大国如美国、俄罗斯、中国等至今未加入,这极大削弱了国际刑事法院的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过于激进的倾向,有违背国家主权原则和罪刑法定主义的嫌疑,这进一步放大了其固有的争议和缺陷,动摇了合法性基础。

再者,国际刑事法院被指存在"选择性司法"问题,对西方国家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频频对付非洲等地区的国家,引发了公正性质疑。

此外,国际刑事法院开展的多项审理和调查,无法获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削弱了其追求国际正义和促进和平的目标实现。

国际刑事法院合法性赤字产生的根源也值得深入分析:

一是制度设计深受西方主导,其普世价值观和司法理念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文化偏差。

二是美西方国家一直试图强力干预和操纵国际刑事法院,将其作为打压其他国家的工具。

三是国际刑法本身特性及《罗马规约》的诸多不确定性,导致内在逻辑自相矛盾。

四是法院在运作中难以完全避免政治逻辑与司法逻辑的冲突。

五是其自身资源匮乏,高度依赖主权国家的支持与合作。

同时,各国政府也有义务在国内范围内通过良治来切实维护人权,并自觉接受国际人权机制的监督,而不是囿于狭隘的主权理念而置人权于不顾。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对话包容,在国际人权事务中达成更高层次的共识,国际秩序才能重塑公信力。

毫无疑问,这一进程将是曲折艰难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以开放、理性和包容的心态努力推进。但这也正是维护人类文明底线、实现和平与正义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