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庭的基本精神内核,邓小平三落三起,见过许多大场面,大风浪而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家人的陪伴。

邓家一共有五个子女,加上女婿、儿媳、孙子、孙女以及亲属,着实是一个大家庭,上上下下共有十八口人。在邓小平的教育下,五个子女都在各自领域有了一席之地,成为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子多灾多难

1944年,抗日战争还在艰难地进行着,邓小平迎来了人生第一个儿子,为其取名为邓朴方。生于战争年代的邓朴方,幼时没过上一天稳定日子。因此,邓朴方从小就知道“民生之多艰”、“国家之不幸”。

新中国成立,如一轮朝日,带给华夏大地许多光芒。邓朴方定居在北京,上了重点学校。

1962年,邓朴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如果没有意外,邓朴方大概会成为一个理工型人才,实现自己的物理梦,献身祖国的物理原子能事业。

然而,“墨菲定律”对于遥远的东方人也一样适用。1968年,运动侵袭了邓朴方,因不堪“小将”们的羞辱,邓朴方从三楼一跃而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当时邓朴方头朝下,半空中他的身体翻了好几圈。一楼的地面上,两根木桩子之间拉着一根铁丝,在他腰背上拦了一下。随即,邓朴方又翻了一个跟头,背部先落地,嘭的一声,邓朴方就失去了意识,昏迷了过去。

幸运的是,邓朴方遇到了工人王凤梧,将其送到了临近的医院。经过检查,邓朴方的脊柱第一腰椎和第十二胸椎骨折断裂。

苏醒后,邓朴方第一句话就是:“我心如死灰,生和死已经无所谓了,哀莫大于心死,真是一种死都不会感到痛苦的状态。”

那时,邓小平也被安置在江西。身为一个父亲,他知道后一言不发,只是一根接一根抽烟。三年之后,邓小平才将大儿子接到身边。在炎热的夏天,时常要给邓朴方翻身子,对于上了年纪的邓小平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朴方回忆说:“老爷子并不说什么,他为我做事情,每件事情都非常认真、细致,有时候就会感到心里酸酸的。”

改革开放后,邓朴方征求父母的意见,利用人脉资源,找到了国内一些康复专家。

1984年3月,在邓朴方的主持下,我国成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8年,基金会又和中国聋哑协会合并,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邓朴方任首任主席。

其余四个孩子

相比于邓朴方的遭遇,邓小平余下的四个子女过得都比较顺心。小儿子名叫邓质方,参加过上山下乡运动。回到北京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后留学美国深造,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物理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九十年代,邓质方回到北京,开始从事贸易工作,现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帮助人民币走出国门。最近几年,邓质方又热心慈善,利用金融手段,筹集资金,帮助公益事业越办越好。

长女邓林是家中善良的大姐,她身上艺术细胞浓厚,比较符合现代人对女性的一般认识,喜欢画画。邓林还曾在欧洲举办过画展,得到了中方美学的精髓,如今在中央美院任教。

次女邓楠则大不一样,喜欢钻研科学技术。1969年,她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特殊时期一直在乡下参加劳动。如今是国家科学院副院长,专门负责培养人才,主持科研项目。

小女儿邓榕陪伴父母时间最长,也是父母眼中的“开心果”。邓榕本来想当一名白衣天使,然而偶然间因父亲的缘故,学习了外语,成了一名外交人员。此外,邓家的儿媳、女婿大多出身平凡人家,几乎没有什么政治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子女们议论国家大事,邓小平只让他们在家中说,绝不允许同外人讲。兴许是搞政治的时间太长,邓公也将政治上的那一套搬进了家中,推行“大集中,小民主”。

前者是生活在一起,其实这更像是儒家传统家庭的一般居住形式。家庭成员内部的个人喜好,邓小平绝不干涉,这便是“小民主”,在家庭中引入了西方自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