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槿夕先生

看到令人沉默的一幕,一位10岁的孩子被村民绑起来,由于村民怀疑孩子偷了650元,随后就对他动用私刑。

环球网报道了此事,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质疑,认为涉事人员不应该如此对待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视频画面来看,孩子被村民绑起来,村民认定是孩子偷了钱,要让孩子承认,可是孩子不承认,就遭遇了对方的殴打,导致孩子背部伤痕累累。

事件曝光之后,两人被行政拘留,一人被拘留十天,一人被拘留十五天。

关于孩子的情况,听起来让人感觉很难受,父母在外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该村村支书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还表明,“孩子疏于管教”。

随着更多人对此事的曝光,对于孩子是否有偷钱的行为,引发了不少人的讨论,有人进行说明,孩子并未偷钱,事后村民在自家柜子上找到了650元。

在多方报道之后,此次揭露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问题,村民在还未弄清楚孩子是否偷钱的前提下,对别人的孩子动手,这就是对孩子的苛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孩子偷钱是不好的习惯,村民这是为了帮孩子父母管教。

说实话,个人并不认同这一点,村民对孩子有意见,怀疑他偷了钱,应该找孩子父母沟通,将孩子绑在房子外面,大庭广众之下对其实施殴打,已经超过了应有的界限。

要知道,孩子父母外出打工,本身就缺少家庭温暖,被人绑起来打是动用私刑,接下来孩子在村里如何生活?

更为简单的道理,即便是自家孩子,都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教育,更何况是别人的孩子。

看到这位孩子的背部伤痕累累,经过验伤后,孩子是轻伤,打人者的某家的公公和儿媳,女方被行政拘留十五天,公公被拘留十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曝光之后,关于对孩子偷钱教育,评论区出现了很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孩子偷钱不是小事,一定要有成年人及时介入,纠正孩子偷钱的行为。

也有人认为,孩子是不懂事,成年人要教育是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并不是动不动就选择了动手打人。

这起案件的关键在于,孩子的家庭特殊,村民在没有实际证据下,擅自动用了私刑,值得对此事进行普法宣传,让某些老旧思想得以改进。

首先不止一位网友刷到视频的后续,表明了村民的钱没有丢,后来是在自家柜子里找到,不理解为什么村民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孩子的父母不在家,村民仗着这一点才会对孩子实施殴打,本身对孩子就带有偏见,这才导致此事的发生。

要是村民把孩子一家放在眼里,必然不会这样对待孩子,提醒某些家庭,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为孩子撑腰。

其次,10岁孩子受未成年保护法保护,村民私自动用私刑,已然侵害了未成年权益,属于违法情节,应当加重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相关报道中,就有律师重申了这一点,冲上热搜是一个普法宣传,个人支持向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村落进行普法,正视留守孩子的人身权益。

最后,家长在面对孩子有偷钱的行为时,应该采取正面沟通的方式,要懂得孩子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无律阶段(0—4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据为己有。
他律阶段(4—8岁):只注重结果,而忽略动机。
自律阶段(8—10岁):道德水平处在初步萌芽阶段。
公正阶段(10—12岁):道德感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有偷钱行为,孩子偷钱除了有物质需要之外,更多的是情感需求。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偷钱,采取的是惩戒的教育方式,目的是希望通过管教来遏制孩子的不良行为,这种方式并不管用,相反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还有非惩戒的教育方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父母的沟通,让孩子意识到长辈是在乎他的,提供积极情感,真正了解孩子为什么偷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父母作为监护人必须要承担纠错的责任,为孩子划定清晰的行为底线,让他去意识到这件事不能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热点引擎计划#

回顾这一起打别人家孩子的舆论事件,大家除了愤怒之外,还可以想一想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长辈,学会同孩子沟通,这才是报道的正向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