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润人们纷纷跑去美丽国时,我却把枫叶国的洋导师,忽悠来了中国

文/梨芽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我是方绍荣,广东人,中大医学院毕业,申请去加拿大深造读研究生。

加拿大是个美丽的国家,山林寂静,湖水幽蓝,红枫树遍地可见,行走郊外,宛如童话世界一般。

初到异国的新鲜 很快就被繁重的学业淹没了,学期伊始,教授开列参考书目,足有60来本,可以到图书馆借阅,借不到的资料,自己出钱复印。

除了指导实验,其他时间见不到教授面,有事邮件沟通,仅限工作日,周末假日,老外的私人时间分得清清楚楚。

初来很不习惯,后来知道,国内的那一套此地行不通,从前是靠学校找老师,现在,一切都要自个儿独立完成。

02、

最难受的不是学业,而是实操,我专攻心脏瓣膜修复,这个专业要进行大量实操观摩,如果上手操作,那就太难得了。

当我向导师提出要求时,他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盯着我看了半天,无奈地摇摇头。

加拿大全境医院,做这种心脏瓣膜手术,一年最多50台,教授本人都轮不上几台,别说我一个小小的研究生了。

这让我很震惊,教授是世界心脏医学业翘楚,顶尖专家,一年却排不上几台手术,国内的三甲医院,心脏病科室人满为患。

完成毕业论文后,我选择回国,从职业发展看,与其坐办公室研究课题,不如在医院多做几个病历,医生这一行,纸上谈兵,就会日久生疏。

03、

我回到广州,应聘某医学院,一边带学生,一边研究临穿医学。

这年夏天。国际心脏病研究学术会议在羊城举办,我的导师在受邀之列,我兴奋不已,特地发邮件给他,盛情邀请导师来家里做客。

导师开心地答应了,不久飞来中国,师生见面,格外激动,整个会议期间,我全程陪同,大家交流信息,分享学术成果。

参观医学院,导师得知科室一个月要做300台手术时,露出惊讶的表情,手扶着眼镜抬起放下,看得出他内心激动。

医生没有病人,好比运动员长期不训练打球,手都会发痒的。

04、

我看出导师心思,半开玩笑半认真说:您要不来我们医院工作?了解一下中国的的学术环境,这儿可比加拿大的病例多多了。

老师半天没说话,若有所思,我以为这事就过去了,毕竟他在加拿大属顶尖人才,生活待遇一流,不可能千里万里地跑来中国。

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我收到邮件,导师在信中郑重提出:希望能来中国工作。

我大喜过望,立刻向院领导汇报,上面极为重视,很快决定发邀请函。

再次见面,导师和医学院签下为期三年的合同。

05、

双方合作非常愉快,虽然老师年近花甲,但精神矍铄,尤其在手术台上,专心致志一站几小时,毫无疲态,我们这些年轻人自愧不如。

因为他的到来,医院决定把手术增加到每月500台,我们担心工作量是否太大,但老师说,他很享受工作的状态,有机会带出更多的学生,造福人类。

三个月后,学院考虑导师需要照顾,干脆把他的家人也邀请过来,陪同教授在中国一起生活。

这个举动太暖心,我估计未来,老师可能要延长在中国的工作 时间了。

国内人口众多,一些特殊研究领域,的确需要深厚的民众基础才能开展,这一点,国外根本没法比拟。

当生活需求得到全然满足,人们所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和事业追求,我的导师正是基于这样,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价值。

梨芽梨 写文写字讲故事 追剧聊剧侃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