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产量过长江,南方风景过长城,官厅水库鱼三尺,夹库湖山两岸青。”这是郭沫若为官厅水库写下的动人诗句,这座水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河北省怀来县和北京市延庆区之间。官厅水库工程于1951年开工建设,1954年5月竣工,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也是永定河上最重要的控制性枢纽工程,是阻挡永定河洪水威胁北京的重要屏障。

到今年5月,官厅水库已走过70年风雨,在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到2035年,官厅水库将恢复北京饮用水源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7日,水质清澈、微波荡漾的官厅水库。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从“无定河”到守护安宁的“永定河”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曾被称作浑河、无定河。北京遭遇的多次水灾都与永定河有关。为解决水患,从元朝开始,人们曾多次在永定河上筑堤固岸,却收效甚微。

为根治永定河洪患,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1951年10月,官厅水库开工建设,水利工作者们攻坚克难,仅用了两年零六个月就完成了这一项举国瞩目的重大工程。官厅水库主要包括拦河坝、输水道、溢洪道和发电站四项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毛泽东主席曾欣然题词——“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

说到建设官厅水库的意义,多位水务工作者向新京报记者回忆了这样一个故事。1953年8月,永定河上游地区普降大雨,汹涌的洪峰流量高达3400立方米/秒,建设中的官厅水库第一次成功进行拦洪运用,就削减洪峰流量2573立方米/秒。官厅水库管理处调度运行科科长姜树君说:“水库尚未竣工,就已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拦洪,由此可见它的重要作用。”1955年,官厅水库正式蓄水。从那时起,永定河基本免除水患,实现了“无定河”到“永定河”的历史性转折。

历史数据显示,经过多次扩建加固,官厅水库共拦蓄了8次洪峰流量大于1000立方米/秒的洪水,可削减洪峰的70.3%至100%。

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官厅水库共拦蓄洪水7900万立方米,拦洪率达100%,削峰率达100%,防洪蓄水作用显著,大大缓解了下游河道的行洪压力。固若金汤的官厅水库仿若一枚“定河神针”,守护着北京城的安宁。

3月18日,鸟群飞过官厅水库边的树林,景色如画。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水质一度恶化,被迫退出饮用水供应系统

除了守护京城免遭水患侵扰,官厅水库也曾是北京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今年86岁的刘正元老爷子是老一代水库工作者,1956年3月15日,刘正元成为官厅水库的一名工作人员,“刚到水库那会儿,在水库组当测量员,测量水文数据、水质。那会儿水质好啊,满库的水,一望无际。”刘正元热爱这份工作,在这里干了整整40年。当测量员的日子里,刘正元和同事们时常乘着小船到水库取样,到了冬天也不例外,“冬天我们砸冰窟窿取水样。不管春夏秋冬,水库的水质化验结果都令人满意,那会儿水质真是好啊。”水质好、水量大是刘正元老爷子对水库最深刻的回忆,闲暇时间里,他都会在大坝上走一走,水天一色的景象令人神往,水中小鱼游动,让官厅水库这个“水盆”更显生动。

不过这样的美景在20世纪70年代后生变。官厅水库主要有三条入库支流,分别是洋河、桑干河和妫水河。洋河发源于内蒙古高原南缘,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岑山北坡,两河于朱官屯汇合成永定河。妫水河发源于北京市延庆区,在下屯乡大路村北入官厅水库,后汇入永定河。20世纪70年代后,永定河上游来水不断减少,同时,水库上游地区工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灌溉退水、畜禽养殖排污及沿河工业与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导致水质恶化。到1997年,官厅水库被迫退出北京市饮用水供应系统。

1999年,刘正元退休,那时的官厅水库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水质没以前好,水也没那么清亮,走在大坝上,隐隐约约还能闻到从水面飘散出来的异味。”刘老爷子带着遗憾离开了工作40年的官厅水库,不过在他的心中仍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盼望着官厅水库能恢复成以前的样子,水质更好,有满罐满罐的水。”

多举措改善库区水质

官厅水库水质还清刻不容缓,2003年起,官厅水库开始进行黑土洼人工湿地、库滨带生态涵养林建设,开展封库禁渔、水华防治等工程,对水库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并在上下游水域建立生态保护带、污水处理厂等去除污染,改善水库水质。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开启了一轮永定河的治理,官厅水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得以全面启动。2017年以来,京冀两地协同开展了多项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官厅水库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转变。

黑土洼湿地、八号桥湿地和妫水河湿地便是净化官厅水库上游水质的“利器”,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绵延的绝美生态画卷。森林、溪流、岛屿等多形态湿地相映成趣,形成水净化、水生态和水景观高度融合的水质净化系统。湿地建成后,官厅水库入库水质得到明显提升,为生物多样性创造了良好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7日,八号桥湿地一角。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4月17日,正值北京春天,记者在八号桥湿地采访时举目望去,树木吐翠,草地渐绿,潺潺的水流从湿地穿过。湿地内地势起起伏伏,呈现出纷繁景象,清澈的溪流、小湖泊及岛屿、沟渠、森林,恰似一幅生态画卷,美不胜收。

北京市官厅水库管理处永定河库岸管理所所长付鑫磊告诉新京报记者:“以前老百姓在这里种植农作物,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湿地建成后,栽种芦苇、菖蒲、莲花、睡莲等11种水生植物,对于水质的净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上游来水进入八号桥湿地后,由于湿地设置有不同的地形、地貌,减缓了水流的速度,来水可在湿地内停留72小时左右,水生植物和生物得以对来水水质进行进一步的净化。

据北京市官厅水库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黎小红介绍,湿地工程的建设对改善官厅水库入库水质及入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以来,黑土洼湿地、八号桥湿地、妫水河湿地累计处理水量达12亿立方米,总氮、氨氮去除率最为明显,达到50%以上,水质主要指标基本稳定在三类标准。

持续多年的治水举措让库区水质显著改善。2007年,官厅水库恢复为北京市备用水源地。2017年,根据永定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市提出了《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建设水质净化湿地工程,全面实施官厅水库水生态系统修复。

今天的官厅水库再次恢复了生机勃勃的景象。4月17日,刘正元老爷子重返官厅水库,当他再次走在大坝上时,深深吸了一口气,舒心地跟记者说:“你们闻闻,这空气里没有怪味儿了吧?说明这水质好啦。”刘正元放眼看向远方,用手指着烟波浩渺的水面说:“水也清了,像我刚参加工作时候的水库了。”

2023年3月13日,官厅水库,三只天鹅从水面上起飞,以家庭为单位悠闲觅食。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今年将开展官厅水库清淤试点工程

近年来,官厅水库因其重要性,正重回公众视野。官厅水库有水可存、有水可放是每年生态水量调度的基础,从2001年蓄水量不足1亿立方米,到2003年开展册田水库向官厅水库集中输水,再到2019年黄河水首次跨流域调入,官厅水库蓄水量逐年逐步增加,可利用水量得到保证。2022年4月13日,水库蓄水总量高达6.92亿立方米,创下了26年来的新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官厅水库向下游永定河小流量开展生态补水实验,水库管理处按照调度指令要求,持续做好生态水量泄放,2023年,断流干涸26年之久的永定河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有水。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2035年,官厅水库将恢复饮用水源功能。在“十四五”时期,官厅水库将以水源保护为核心,通过提高水库管理能力,推动智慧水库建设,提升流域综合管理与协同治理水平,不断推进水源保护,为2035年恢复饮用水源功能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从2007年恢复为备用水源地,到2035年恢复饮用水源功能,官厅水库的水质将如何持续做好保障?黎小红透露,今年将开展官厅水库清淤试点工程,清淤量预计为1100万立方米,工程将对官厅水库水质改善带来质的变化。黎小红解释说,官厅水库水质已改善至三类水,但底泥中的污染物还有可能对水质来一个“回马枪”,因此要想水质得到长久改善,底泥清淤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不过,清淤工程施工工艺难度较大,尤其是淤泥的消纳以及资源化利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官厅水库的大面积清淤尚在紧锣密鼓的规划阶段。

在官厅水库重返饮用水源功能的过程中,水务部门还将开展库滨带生态建设,进一步改善库区水生态环境,实现库区220公里全封闭管理。这一举措将削减面源污染,全面提高水库水质。同时,生态补水对官厅水质的恢复也至为关键,将进一步提高水库的供水保障能力。

记者/吴婷婷、李木易

编辑/陈静‍‍

校对/张彦君

运营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