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钻墙打洞做营生

大学同学来武汉,我没带他去山海关路过早,而是去了八铺街。八铺街就在武昌南二环外,背靠武泰闸,挨着武金堤,早市成名已久。

品种全、资格老、味道有口皆碑……诸如此类不必多说,这些过早店开在私房丛林里,被一段绿幕般的围挡拦在身后。绿幕千疮百孔,三五步就是一个洞,一个洞就是一家店,高峰时各洞口人声鼎沸,热气蒸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远望去,就像是废土科幻的空间站里包藏着一条武汉老街的万千气象,还是包不住的那种。

来了八铺街

要先拜这三家码头

撑起八铺街早市人气的,首先是三家老店。

胖姐炸酱面牛肉粉是八铺街第一家过早店,开了三十七年,最早卖炒粉和糊汤豆丝,又改做豆皮,最后才做粉面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还没和老板开聊,街坊们抢先介绍。一个婆婆说,“这里排队排了三十年!”二十年前,她就每天来跟儿子姑娘端豆皮,一锅豆皮能分十七份,她要等四锅才能买到。

“胖姐东西做得蛮传统。”又一个胖叔叔推销,最早的糊汤豆丝是黄陂干豆丝,颜色金黄,胖姐一小锅一小锅慢慢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胖姐的女儿。这家家热干面比市面上的略粗,可做卤水热干面,呲溜入口顺滑。也可以做成那种比较干的传统热干面,芝麻酱颗粒挂在面条上,筷子翻动干香扑鼻,嚼起来有韧劲。

这家的凉面是加芝麻酱的传统武汉凉面,呈淡黄色,碱味不重,拌出来自带一股糖拌番茄的爽感。牛肉面用柔软的韭叶面条,汤头甜辣,卤汁五香味浓,肉好嚼。

“可惜啊,胖姐老了,做豆皮太热太累人了。”胖叔叔买了一份凉面,接着说,这里粉面从不用工厂货,他每次喝酒到凌晨三点,胖姐娘俩就开门了,烧水掸面,一盘盘地掸,好远就能看到蒸汽

那您是过早全能啊,我跟胖姐打趣。胖姐的老公阮师傅接腔,他们家几代人都是做厨师的,他父母是国营大中华的厨子,做过早?洒洒水。

胖姐家还卖野生鱼,我这几天去了都没货。原来鱼是他们收摊后去附近钓的,这几天胖姐一家空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姚明糊汤粉号称五十年家族老店,最早叫“陈福泰鱼糊粉”,开在新河街,传到老板娘手上改了名。

我和老板娘搭讪的过程极其尴尬:你喜欢火箭队吗?她回:么司火箭?我叫姚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姚明的糊汤粉,鱼汤装在一口大铁锅中,小火加热,隔老远就能闻到鱼鲜。汤是纯鲫鱼熬制,不过于粘稠,胡椒味不呛口,风味柔和。

她独创的蛋糊粉要加土鸡蛋,像冲蛋酒一般在碗底快速搅散,用热腾的鱼汤冲开,米粉入口更丝滑感,蛋花香竟也和鱼鲜很搭。

店里的油条师傅外号“麻花”,他曾在杨园国棉二厂宿舍炸麻花,麻花每天限量,街坊都晓得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说油炸功夫是祖传的,麻花和油条一回事,要守着油锅现揉面现炸,他的油条气孔多,吸汤时咕噜咕噜冒泡。

启河牛肉面则开在八铺街背巷,绿幕后的私房丛中,一扇老月门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板小李,创始人是他的三伯李启河。启河曾是武昌南站旅社餐厅主厨,做的牛肉面不是市面常见的甜辣,而是罕见的还原武汉1980年代咸香口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启河的汤头是红烧风味,牛肉切片,选用带筋的牛腱,汁水充盈且弹牙。牛肉细粉比牛肉面更好吃,粉有点像小时候,胶感不重。

买了面可以搬凳子在巷子里吃,说不定会在月门边遇到一个晒太阳的婆婆讲起八铺街的过去,说这里以前是青石板路,她家的房契上有光绪年号。婆婆不是NPC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胖姐家的门洞是这条街上最大的。

至于统治了八铺街视野的绿幕,那是2019年蒙上的,街坊说是为了遮丑,那年开军运会,坐着去黄家湖会场可能经过,“我们这里私房太多了。”

五年过去,绿幕一直没动,被围挡的早市就像密林深处的部落,生活和绿苔一起疯长

总之,别说绿幕了,什么也盖不住八铺街的街坊开门做生意讨生活。

打出来的早市

八铺街早市本就源于一场钻墙打洞打开局面的故事。

我亲自打出来的码头。” 胖姐炸酱面牛肉粉的阮叔说,他六十六岁,头发浓密乌黑,眉头一直紧缩,看起来不太好惹,但对客人温柔,一碗冰米酒,双手端到你手上,遇到外地客人,还提供帮拌面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8年,阮叔下岗,那时的武金堤还是堤不是路,对面的玻璃厂是玻璃塘,他家就在湖边,为了糊口搭棚子卖早点。

那时的八铺街是老武昌城外铁路边的边缘地带,“既不是城里管,又不是乡里管,自治了一段时间。”阮叔说,时代的春风没吹到这个旮旯,街里的饮食部还没垮,不让他个人做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旁卖豆腐脑的婆婆说,“老阮是跟别个真打。”从堤边把一群人追到湖边,别人来几个人他都不怕,每次就昂着脖子一句话:我两个伢要养,你要么给饭我吃,要么让我开门

老阮站住了,一条街的小生意也就跟着站住了。八铺街后面是武船、省船院,每天早上上千人上班,白沙洲的人也从这里进城,人流量大。白沙洲菜农过来卖菜,街坊卖过早卖布匹,城里的出来逛,八铺街热闹得很。

怎样成为一个八铺街人?

历史上八铺街就是武昌城下最热闹的南市的腹心,街上都是南来北往的人。新贩子来闯荡,久而久之就成了街上的人。

阿星豆皮的老板蔡师傅是咸宁人,1990年代他在八铺街打晃晃,胖姐家在卖豆皮,他每天吃,觉得真香啊。后来他去大马当海员,海上一漂几多年,天天欠豆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年,一晃他五十岁了,上岸回了八铺街,才知道胖姐早把豆皮传给妹妹。妹妹也老了,不想做了。他想把豆皮摊子接过来,就每天早晨陪着老板出摊说好话,终于,摊子算是接了。

街坊都说蔡师傅技术学得可以,糯米蒸出来都是一颗颗灵灵醒醒的。蔡师傅说他痴迷豆皮,不开门时还要晃去水陆街,吃阿斌豆皮,看阿斌跳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夫妻俩认识汉口皮子街的扬州包子铺老板,说是老乡。

姚明糊汤粉对面,一家包子铺由一对八零后夫妻经营,开了十七年。夫妻来自安徽安庆,老板说,他们整个村都做包子。早些年,武汉市区铁路沿线的扬州包子铺都是他们村人开的,铁路城中过,又没什么人管,好混。

包子现包现蒸,馅料也是夫妻俩早起现炒,新鲜松软。夫妻俩说,十七年前他们开业时,整条街就他们一家是外地人,也有人说他们是“乡里人”,找茬故意说包子脏拉肚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夫妻俩放低身段,把桌子搬到外边,菜场现买的新鲜肉摆在桌上,当街揉面,干不干净一眼便知,找麻烦的来了他不接条还发烟,慢慢就在街上站住脚了。

其实不管哪里人,认同的脉络总归是个“人情”二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鸿运的牛肉汤底草药香浓,强烈的鲜甜味,蛮开胃。面窝炸成枯脆片和软糯柔坨的两种,柔坨的气孔多,口感像贝果,脆片更受小孩子喜欢,撇成一块块当零嘴。

鸿运牛肉面的老板从前在啰啰热干面家掌油锅,他家卖得最好的是牛肉粉配面窝套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街坊说,啰啰当年招的伙计也都是街坊,老板年纪大了干脆就把手艺传了。

人来人往的八铺街,到头来还是留得住人的

“总不是要回八铺街的”

这几年,八铺街上的门洞越打越多,新过早店一茬接一茬。

按理说,随着武船搬迁,地铁五号线、武金堤快速路还有鹦鹉洲大桥高架的修建,居民陆续搬离,绿幕一罩,这里更不像是个适合做生意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听一番,原来这些新店也都是原住民开的,这几年出门打工的人失意的多,混不动了总不是回到八铺街钻墙打洞做生意

卖烧梅的周阿姨倒没有离开过武汉,她曾在蔡林记等连锁早餐店打工,四年前回街上开了个无名烧梅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阿姨的烧梅口味家常,猪油少,入口米香味混着酱油味,有点像江南烧麦和武汉烧梅的融合。

周阿姨说八铺街变得好破,几十年前还是这些私房,但没有围起来就不觉得破。那时候街对面的武庆花园还是湖塘,湖边还有茶馆,她老公夏天就在湖边摆好竹床,一家人乘凉,一起钓鱼,夜夜都有星星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铺街的由来有几个版本,街坊说的是,这里曾有八个铺子,米铺、炭铺、铁铺、酱园铺、纸马铺、茶叶铺、线铺、裁缝铺,除了这八家还有一个大观茶馆。

那时候巡司河还没盖盖子,甚至还是重要的商路航道。巡司河在不远处鲇鱼套入江,稍上游一点的八铺街就成了商行扎堆的地方。靠码头吃饭的人懂得随波逐流,更懂得浪奔浪流,这种性情也会代代相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在八铺街围挡里过早,总会莫名吃出几分但管今朝的纵情肆意。天天起床一睁眼就要面对围挡的土著则另有一种现实感,做豆皮的蔡师傅就指着门前绿幕对我说,“这点铁皮子肯定拦不住我们这里人。等这里拆了,我踩着瓦都可以炕豆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