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四川南江县街头,一男一女“绑”着张志远上车,张志远大喊道:“我不走,我不能当千古罪人。”

那一男一女是张志远的哥哥姐姐,张志远是知青,哥哥姐姐要带他回城里,无论哥哥姐姐如何劝说,张志远始终还是那句话:“我不能当千古罪人。”

不久后,寡妇胡廷秀对张志远说:“你走吧,你是城里的娃,不该在这里种地。”

张志远仍然不选择离开,只是说道:“我走了,你怎么办?娃儿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为何要让张志远走出大山?只因为在两年前,20岁的张志远为了报恩,“嫁”给了31岁的寡妇,便是佘林海的妻子胡廷秀。

一、

张志远的家在重庆,他的父母、哥哥姐姐都是工人,那年代,他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成为了四川南江县坪河乡钟山村第一位知青。

钟山村被大山环绕着,很多村民从没有离开过大山,他们好奇张志远的到来,认为张志远是握笔杆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志远住进了矮小土院子,隔壁住着一家六口,邻居佘林海30岁,妻子胡廷秀29岁,他们膝下已经有了4个娃。

山里人淳朴,当晚,佘林海热情地招待了张志远。

张志远长得白净,是城里娃,不会种地,佘林海拍拍胸脯道:“跟着我,准保你会种地。”

那晚之后,佘林海成为了张志远的师傅,他带着张志远上田地,教他锄草,犁地,种庄稼,比如田地里只能种包谷、红苕...

两家紧挨着,张志远经常听佘林海讲古,而张志远听到最多的,就是佘林海骄傲地表扬他的四个宝贝儿子。

佘家一穷二白,佘林海每日在田地里卖力干活,为的就是让一家六口都能吃饱饭。

渐渐地,张志远的皮肤黑了,手掌粗糙了,学会了种地,同时他与佘家的感情越来越好,时不时地将自己的口粮与佘家一起分享。

佘林海的孩子们很喜欢张志远这个大哥哥,每天晚饭过后,佘家孩子就缠着张志远讲故事。

都说男人是个扒子,女人是个匣子。佘林海扑哧扑哧地上田地挣工分,胡廷秀就打理着穷得叮当响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会儿还没有自来水,想要用水就得到山沟去背回来,胡廷秀照顾着张志远,有时候会帮他背水回来。

他们两家人其乐融融地过着日子,即使缺乏物质,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日常中显现出来。

然而两年后,佘家的一场变故,彻底改变了两家人的命运。

二、

1976年,佘林海病重,到了县城住院。

胡廷秀急得团团转,因为要到县城照顾丈夫,必须取得大队的同意,况且她有四个孩子需要照顾,还要上田地挣工分。

家中已经少了一个劳动力,要是胡廷秀离开村子,全家人只能等着挨饿了,权衡不下的胡廷秀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抉择。

关键时刻,张志远挺身而出,到医院里照顾佘林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佘林海是农户,享受不到粮票,意味着他到县城里要自己带口粮,无法在医院食堂里购买食物。

张志远就用知青的身份,到粮站换粮票,帮佘林海上交了伙食费。

那段时间里,张志远无微不至地照顾佘林海,帮他擦脸、喂食物,喂水、递药,佘林海感动得泪流满面。

但是,张志远眼见着佘林海日渐消瘦,饭也吃不下去,病情越来越严重,每天咳嗽咳出血。

佘林海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是家中的顶梁柱,硬挺着,终于有一天挺不下去了。

弥留之际,佘林海握着张志远的手,迟迟不放开,说道:“好兄弟,我欠你的实在太多了。”

“佘大哥,你千万不要这么说,我走了1千里路,这是我们的缘分。”张志远安慰道。

“只是...我放不下家里...”

张志远听到这话,明白佘林海是在交代后事,顿时眼眶湿润了,他拍了拍佘林海的手,说道:“大哥...”

“我放不下小秀和四个娃儿。”佘林海说话已经有气无力。

“大哥,你放心,有我在,一定不会让嫂子和侄子挨饿受冻。”张志远郑重保证,但佘林海叹了一口气,离开了。

或许,提出这样的要求,无论是谁,都会觉得十分为难。可张志远不忍佘林海留有遗憾,说道:“佘大哥,我一定说到做到。”

三、

佘家的天塌了,胡廷秀成了寡妇,她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她孱弱的肩膀要撑起千斤担,才能抚养四个儿子长大成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志远始终牢记誓言,以前是佘林海带他上田地,现在是他带胡廷秀上田地。

两人同行同出的时间长了,村里传起了闲言碎语。

村里只有一口井,要供应300人用,每次打水都会排起长队,但张志远能插队打水,这是知青的福利。

于是,张志远每次打水都背好几桶,管不住嘴巴的村民嬉笑道:“一个人过日子,咋背三四桶水呦。”

有人敲锣,就有人打鼓。

“人家学雷锋呢。”

“学什么雷锋,还不是为了佘家寡妇。”

这些话全落入耳中,张志远目怒圆睁,一声不吭背水回家了。可到了佘家,胡廷秀把门关得死死的,不肯让张志远进门:“张兄弟,你是好人,以后不要再来了,不要败坏了你的名声。”

张志远吃了闭门羹,一晚上都睡不着,可是风言风语风传,男女老少私下里都在偷偷议论胡廷秀。

他们上田地时,张志远听到两位妇女在偷偷说寡妇的长短,甚至还平白无故污蔑胡廷秀的清白,说胡廷秀勾引少年...

胡廷秀百口莫辩,低下头抹眼泪,张志远怒骂道:“你们有没有同情心,人家家里那么难了,还抹黑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晚,张志远又是一夜没睡,他翻来覆去,思来想去,第二天大早,他闯到了佘家,看见胡廷秀正在给小孩穿衣服,说道:“胡大姐,走,我们登记去。”

当胡廷秀从登记办走出来的时候,她的脸上挂着泪痕:“张兄弟,我害了你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年,张志远20岁,胡廷秀31岁,两人成为了合法夫妻。

四、

张志远身上背着的,是一家六口人的口粮,为了多挣到一些工分,他起早贪黑,专门抢最难最苦的活儿。

秋天到了,庄稼刚熟,野猪、猴子结群成对来打秋风,必须要有人在庄稼地护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个工作很苦,晚上也要值班,很多人都不愿意,张志远主动报名,只为了多挣口粮。

他在白天,锄头加草帽,到了晚上,猎枪加蓑衣。每到饭点,他就回家扒拉两口,急冲冲到田地,这样的生活直到秋收结束,算下来,他一个人挣了四个半人的工分。

大队组织到老林拉竹子,张志远打听到这个活儿工分高,毫不犹豫报名。

他干活很卖力,别人拉50斤竹子,他要拉100斤,150斤,代价是他的身子佝偻下去,双脚被竹尖扎到流血。

胡廷秀给张志远洗脚时,看见伤痕遍布的脚板,滚烫的热泪瞬间滴落下来,她清楚,张志远为了她,为了还有四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付出了多少心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志远帮胡廷秀擦干净眼泪,笑道:“不苦不苦,我比他们还多挣25斤大米嘞。”

胡廷秀止住了眼泪,捧着张志远的双脚,用绣花针挑出竹刺。

往后的日子里,张志远抢着干砍柴、烧炭、打石头、挖煤等活儿,他成为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张志远用心照顾这个家,胡廷秀也用真心回应,他们成为了真正的夫妻,可胡廷秀心里清楚,张志远不属于大山。

五、

1978年,张志远的哥哥姐姐开着小汽车来到南江,跟弟弟见上了一面。

三兄妹见面后,哥哥姐姐顾左右而言他,用一桌子好酒好菜招待张志远,灌醉他后,直接“绑”他回家。

张志远喝得七七八八后,哥哥姐姐立即行动,可他还保持着一丝清醒,说道:“哥,姐,我不走。”

哥哥有点恨铁不成钢:“你要想清楚,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不走也得走。”

“我不能当千古罪人啊。”张志远说道。

原来,胡廷秀怀孕了,若是张志远走了,胡廷秀和孩子们该怎么办?他说道:“我要是走了,会出大事的,两条人命啊!”

哥哥姐姐无奈地叹气,但还是做张志远的思想工作,张志远横竖就捣鼓一句话:“我不能当千古罪人。”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张志远找到司机,说道:“你转告我哥哥姐姐,我回大山了。”

司机拦下张志远,从车里拿出一个信封,张志远打开一看,里面是两百块钱,50斤粮票。

“这是你爸爸妈妈给你的。”

张志远收下信封,留给司机一个沉重的背影,他踏出这一步,此后再也跟家里没有任何关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知青做梦都想着回城,张志远却是回城大军的逆行者,只为了当初一个承诺。

胡廷秀得知张志远有机会回城,主动提出:“你走吧,你是城里的娃,不该在这里种地,我就该在这里种地。”

“要是我走了,你怎么办?娃儿怎么办?”张志远反问道。

胡廷秀答不出来,泪水打转着,这些年来,她已经离不开张志远了。

1980年,知青办在撤离前,特地问张志远要不要回城,这是张志远最后一次机会了,他的答案如初:我不走。

知青办给了张志远2000块安顿费,此后,张志远永远属于大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志远与胡廷秀有了两个孩子,娃儿一多,张志远每天都在田地干活,一刻都不敢歇。他懂得知识的好处,向孩子们承诺道:“读到哪供到哪,直到不能再读为止。”

多年过去后,孩子们一一长大成人,张志远的脸上也爬满了皱纹,他用自己一双粗糙的手,帮四个儿子盖了房。

直到现在,他仍然留在大山里,干不动了,他就和胡廷秀一起,照顾着十几个孙子孙女。

当年的一句承诺,使张志远永远困在大山,但这种“困”,是甜蜜的,幸福的,心甘情愿的。从张志远数十年如一日地付出来看,他在报恩,佘林海教会了他在大山生存,胡廷秀给了他家的温暖。他与胡廷秀之间也有爱情存在,他们以心换心,用真心打动了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