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承焘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旧体诗词逐渐被认为是“封建糟粕”而被打入文学冷宫。尽管如此,旧体诗词却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反而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在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是所谓“四大词人”,他们分别是: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其中的夏承焘,被胡乔木多次赞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夏承焘,字瞿禅,晚年改字瞿髯,别号谢邻、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玉邻堂、朝阳楼,1900年2月10日出生于浙江温州,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

夏承焘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后来却走上了大学的讲坛,并先后担任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诗人。

1947年西泠印社。左起:方介堪、马公愚、夏承焘

夏承焘的学问全靠自学。他说,自己从七八岁上学起,几十年来,除了生大病,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本。最重要的是要多读,“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他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自己天资很低,正因为这样,促使自己奋发苦学。他曾经这样说:“笨,是我治学的本钱。”

他认为,读书没有捷径,不能取巧,只有下笨功夫才能取得成就。他曾经这样解读“笨”字:“笨”字很有趣,头上顶着竹册(册是串好的竹简,是古代的书籍),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从“竹”从“本”。

关于夏先生的用功读书,最典型的一段事例发生在他在浙江省立第九中学(即浙江省严州中学)任教时。1927年下半年,夏承焘到九中以后、在藏书楼里发现了丰富的图书,令他喜出望外。

他当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师校图书馆理旧书,有涵芬楼影印廿四史,浙局‘三通’、啸园丛书等,借二三十本归,在严州得此,如获一宝藏矣。夜翻《隋书》、《宋史》、‘三通’,作《白石词考证》,得数事,甚得意。十一时寝。”

发现藏书楼的“宝库”之后,他尽情地在书海中遨游。白天教书,晚上和节假日就埋头苦读,博览群书,其用功之勤,为常人所不及。他在那一段时间的日记中,常有这样的记载:“兀兀终日,双目为瞀”“竟日伏案,用心过劳,口舌为干”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承焘和妻子吴无闻

尽管如此,当他遇有创见和心得,就忘了苦读的辛劳:“大喜出户。素月流天,庭叶无声,几三更矣。”“晴日满窗,乱书坐拥,萧然自得。”

据尚存的、夏先生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底的日记统计,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阅读、扎录的古今中外各类书籍达368种之多,创作诗文一百多篇。夏先生发表在北大燕京学报上的成名作《白石歌曲旁谱辨》以及奠定他词学泰斗地位的重要著作《唐宋词人年谱》,都是在九中执教时写成的。

夏先生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然记忆忧新:“每天上完课,就钻进书库读书。在那里,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唐宋词人行迹的笔记小说,披沙拣金,往往见宝。”

1986年5月11日,夏承焘因病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