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时候在家里刷小视频,就看到一个让我很震撼的视频。就是在江西的一个农村,有个人家里的老人去世了,然后去给亲友报丧。

一进入到亲友的院门,看到亲友之后就是直接跪在地上。这一幕,看哭了很多的网友,纷纷表示这是老年人才懂的老规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确实是这样,在过去农村如果谁家有老人去世了,就要去给亲友报丧。而关于报丧,在民间也是有规矩的,比如流传较广的一句话就是“丧不报,不吊孝;不烧纸钱,不谢孝”。

估计多数的年轻人如今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关于报丧有哪些规矩和讲究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丧不报,不吊孝”,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传统的葬丧文化中,报丧是亲友过世后的重要仪式之一,也是有许多的讲究的。其中这句“丧不报,不吊孝”,指的就是如果亲友去世了,但却没有来家里报丧,那么即便是知道了这一消息,也不能轻易前往去吊孝。

所谓“吊孝”,就是指有人去世了,然后亲友会前往逝者的家中去吊唁,并且对其家人进行慰问。那为什么,如果对方没有来报丧,就不去吊孝呢?

这确实是自古就有的规矩,而且在我国还流传很广,现在不少地方依然还有这个讲究。

首先,报丧这个规矩,其实也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的观念。在过去越是重大的事情,礼节方面的规矩就越多,而且如果礼节不到,那就会被人所诟病,比如说三道四。因此在过去都是很注重礼节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在丧葬文化中,“礼”的体现尤为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报丧到吊孝,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如果亲友没有来报丧,那么按照“礼”的要求,便不能随意前往吊孝。这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逝者家属的关怀。

其次,如果对方没有来报丧,这一般不会是遗漏了,而是有原因的,可能就是故意不来报丧。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是因为在过去很多的亲人之间也常会闹出矛盾的,如果出现了大的矛盾,一般就不会来往了。如果不来报丧,就是说明对方是不太愿意你去参加他的丧礼。换言之,之前有矛盾的话,对方依然还没有原谅你,亲友也是不太愿意你去参加他的丧礼。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亲友贸然前往吊孝,可能会被视为对逝者家属的不尊重,甚至可能加剧双方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遵循“丧不报,不吊孝”的规矩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报丧,在民间也是有很多的规矩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首先,报丧的人员的选择,并不是谁都可以去报丧的,在过去要求报丧的人员通常由死者有血亲的子女或侄子担任。他们需要亲自前往亲友家中告知这一不幸消息,以示诚意和尊重。

其次,在报丧的过程中,报丧者需要穿着孝服,见到亲友时先磕头不语,待亲友询问后再告知详情。这一传统礼仪体现了古人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关怀。

再次,在报丧时还需要注意言辞的委婉和态度的恭敬,是不能说谁谁“死了”、“去世了”等,而是要说“老了”、“走了”、“驾鹤西去”了等,这样说主要是以免给亲友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毕竟死字是比较忌讳的字眼。

最后,报丧者不能直接进入亲友的家中,而通常是在门外告知这一消息。报丧以后,是不能在亲友家里停留,而是要立即返回家中。在此期间,也是忌讳去他人家里串门的。

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被视为一种不洁之事,直接进入亲友家中可能会给亲友带来不祥之兆。因此,为了避免给亲友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不安,报丧者通常会在门外告知消息,并等待亲友前来吊唁。

“不烧纸钱,不谢孝”,指的是什么?

当报丧了以后,就要赶回家中,等到亲友来吊孝。而在此期间,如果亲友来吊孝了,都是要先到逝者的灵堂前,烧纸钱祭拜的。而亲友就要跪在旁边,然后在他们吊唁以后,行跪拜的谢礼,这也是最大的谢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所谓“小不过孝子”,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不管来人的辈分高低,如果来给逝者吊孝了,那么逝者的子女都要行跪拜的谢礼。

但是如果亲友来吊孝的时候,是空着手来的,没有带来纸钱等物品以示哀悼,那么死者的家属便无需向他们磕头致谢。

这是因为在葬礼中,亲友带来纸钱等物品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之情的表达,也是对逝者家属的关怀和支持。

如果亲友没有带来纸钱等物品,那么死者的家属便无需向他们磕头致谢。这一规矩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尚往来”的观念。

总之,“丧不报,不吊孝”与“不烧纸,不谢孝”的规矩在中国农村丧葬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关怀,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的观念和“礼尚往来”的社交原则。

虽然时代发展了,通讯也更方便了,在有些地方亲友去世了以后,都是直接电话通知了,但是一些比较传统的家庭,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遵守老祖宗的规矩来报丧,其实这就是对亲人和这份亲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