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熙载在《书概》中的“章法要变而贯”这一论断,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传统美学理念的深刻洞察。这一理论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审美哲学,它不仅关乎书法的形式美,更触及到中华文明关于“气”与“生命”的深层思考。

“变而贯”中的“变”,强调的是书法创作中笔画与字势的多样性与创造性。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书者情感、精神状态与审美理想的传达。正如唐代张怀瓘所言,书法应当如自然界万物般生机盎然,每一件作品都应是书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这一理念与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体现在书法上,就是追求自然流畅、变化万千而又不失和谐统一的境界。

“贯”,则是指在变化之中寻求内在的连贯性,确保作品的整体性与流畅性。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概念紧密相连。气,被视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样也是书法生命力的源泉。在书法创作中,气的流通意味着笔墨间的气息相通,形成作品的内在节奏与生命力。正如曾国藩所论,书法之美在于“大气彭荡,脉络周通”,这种气脉的畅通,是书法艺术达到“优游自得,真力弥满”的关键。

“气”的概念在先秦哲学中已经确立,孟子的“气,体之充也”、管子的“得之必生,失之必死”、庄子的“人之生,气之聚也”,都体现了古人对“气”作为生命动力的认知。书法艺术中融入“气”的理念,是对生命哲学的直接运用,使得静态的墨迹拥有了动态的生命感。书者在挥毫泼墨间,通过笔触的轻重缓急、墨色的浓淡干湿,将个人的情感、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的气息相互融合,赋予作品以灵魂。

在实现“一气呵成”的美学目标中,“实连”与“意连”是两种重要的技法。实连,即笔画间通过墨迹直接相连,直观展现作品的连贯性;意连,则是在笔画不直接相连的情况下,通过笔势的自然延续,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形成无形的联系。如王珣《伯远帖》和苏轼《啜茶帖》所示,即便是字字独立,也能通过微妙的笔势处理达到“若断还连”的效果,体现了书法艺术的高妙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怀素《自叙帖》 - 怀素作为唐代草书大家,其《自叙帖》以狂放不羁的笔法著称,笔画间充满动感,字形变化丰富。即便在快速的运笔中,每个字仍能与前后字形成呼应,通过笔势的连续性达到气韵连贯,展现了草书“意连”的高度。

书法艺术的创作,是对“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的实践。每一个字的选择与布局,都需精心考量,使之既能在局部独立成章,又能与其他部分和谐共融,共同构建出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正如张绅所言,书法创作如同作文,需有字法、章法、篇法的综合运用,最终达到首尾相应、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皆有意态的高妙境界。

“章法要变而贯”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创作法则,更是对中华文化中“气”与“生命”观念的深刻体现。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书者的精神气韵与宇宙生命的流动,展现出中国书法独特的审美哲学与文化深度。在这一过程中,书者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艺,更要具备深邃的艺术感悟力和对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才能真正实现书法艺术的“变而贯”,创作出既有个性又不失和谐、既有变化又不失连贯的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