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不尽的生旦净丑,唱不完的秦人秦声。5月9日晚,“大地欢歌”陕西省乡村文化建设年启动暨“秦岭·秦人·秦声”陕西省第二届乡村戏曲大舞台开幕仪式在周至水街鸣锣开唱。

文化搭台 新时代唱响“新秦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备受期待的陕西省第二届乡村戏曲大舞台开幕仪式热闹非凡,惊喜不断,板胡声声,戏音萦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当晚,侯红琴、齐爱云、屈巧哲等深受戏迷喜爱的梅花奖得主、戏曲名家、秦腔表演艺术家轮番登场,为现场群众献上秦腔经典剧目、戏曲联唱、秦腔传承、名人名段、武戏绝活等精彩纷呈的演出,现场掌声不断,时不时爆发出阵阵叫好声,让戏迷朋友们“狠狠”过了一把戏瘾,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介绍,陕西省第二届乡村戏曲大舞台将从5月持续至10月底。活动期间将广邀全国文化学者、戏剧专家、西北五省区秦腔院团、民间自乐班等齐聚周至,集中开展形式多样、剧目经典、专业性强、参与度广的高规格、高水准的活动,全方位展现周至秦腔传统文化传承、文艺精品创作和艺术人才及业余队伍建设成果、秦腔艺术创新发展新成就,突出周至秦腔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幸福感、获得感,叫响周至“戏窝子”文化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还将依托传统戏曲、周至秦腔的文化属性,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策划推出“跟着戏曲游三秦”主题活动、“秦腔+熊猫”研学旅游产品、周至秦腔主题文创、“秦腔+摇滚”“秦腔+说唱”等音乐作品等,助力周至秦腔在年轻群体出圈传播新形象,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焕发生机与活力。

守正创新 “戏窝子”焕发新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周至县志》记载,周至自古被称为“秦腔戏窝窝”秦腔在周至具有十分广泛和厚重的群众基础,以剧团多、戏校多、戏楼多、庙会多、戏迷多而著称,村村有秦腔自乐班,处处可听见人们在品戏、评戏。全县一年共计近300场次的村落古镇庙会,更是秦腔艺术的“民间盛宴”。在这片秦腔的热土上,更是走出了侯红琴、齐爱云、屈巧哲、李淑芳等一批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陕西全省唯一县级“振兴秦腔实验团”的周至县剧团,其历史沿革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张附翱创建的“张家班”,到清代的华庆班、民国时期的三星社、俊兴社、太白社、猛进剧社……虽几经更迭,但仍沿袭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一脉相承、百花齐放的秦腔班社,犹如灿星散落般照亮着周至这片土地,诉说着周至悠久的秦腔艺术文化渊源。

近年来,周至县通过发掘、培养具有潜力和才华的戏曲人才,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创建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周至县艺术职业学校,被称为“秦腔艺术人才的摇篮”,培育出大量如今活跃在全国舞台的秦腔专业艺术人才、各个省市剧团的秦腔“中流砥柱”。

秦腔之根在陕西,秦腔之魂在周至。如今,周至正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以强化秦岭北麓农耕文化承载及秦岭文化价值挖掘为宗旨,坚持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结合,打造新农村中的“新戏台”,进一步发挥戏曲文化品牌服务大众的特点,助力戏曲艺术的传播和普及。通过“秦腔+旅游”“秦腔+研学”“秦腔+文创”“秦腔+熊猫”等创新业态延伸,全方位展现周至秦腔传统文化传承、文艺精品创作、艺术人才及秦腔艺术创新发展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