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国防部五院开始评定高级职称,一位名叫贺麓成的导弹专家,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首位被评上高级职称的人。而早在1958年,贺麓成就曾加入钱学森的麾下,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职称证书送到贺麓成手上时,他郑重地翻开,证书上面印着的“001”号代表了他独一无二的成就。无论是谁,获得此荣誉,那必定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但贺麓成晚年时,却将自己的一儿一女叫到身边:你们不要姓贺了,把姓改回姓“毛”吧。

图2

为什么获得了如此殊荣却不让孩子随父姓沾光?为什么偏偏改姓毛?这和伟人毛主席是否有什么联系?

这一切的真相只能从贺麓成身上去挖掘。

新中国的导弹专家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和苏联在尖端核武器的研究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朝鲜战争中,依托中苏同盟的后盾,我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却从朝鲜战争中一直延续了下来,当时美国恐吓中国:要将核武器当作炸弹扔到中国的国土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虽然我们知道核武器的威力巨大,轻易不能动用。但终日被人掣肘,无法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滋味并不好受,毛主席心中感想亦是如此。

1952年,面对美国的现代化军事手段,毛主席就感慨:我们只能造桌椅板凳,连一架飞机坦克都不能造出来。

当时,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工业和科技力量太过薄弱。但我们胜在人多,并且有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精神。

图4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做出了我们要自己研究核武器的决定。为此,周总理先用11名美国飞行员,从美国人手中将火箭专家钱学森交换回国,由钱学森对如何发展导弹技术,做出详细的规划。

在钱学森的规划得到毛主席的认可后,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诞生,院长则是被调来分管科技工作的开国元帅聂荣臻。全国的优秀科技人才都被抽调至第五研究院,进行导弹的秘密研究。

图5

贺麓成就是其中一员,1958年,贺麓成被调到钱学森手下时,不过23岁的年纪,称得上是青年才俊。

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原本是要留苏就读研究生的,但当时中国和苏联的矛盾日益激烈,使得贺麓成的留学计划被耽搁了下来。恰逢国家成立第五研究院着手研究导弹,在北京结束了一年俄语学习的贺麓成,就被组织分配到了第五研究院,参与“地对地导弹”的研究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

用“自力更生”四个字来形容建院初期的第五研究院再合适不过了。贺麓成一边跟着钱学森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的探索,画过的图纸多达几十本。

有过俄文学习基础的贺麓成,还扛起了技术资料的翻译工作,短短几年间,翻译了几百万字的俄文技术资料。千锤百炼之下,贺麓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导弹工程师,在导弹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和同伴提出的导弹控制方案,是连美国人都不能突破的难关。被采纳应用到了我国设计和制造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中,这一枚导弹的成功试验,象征着我国也具备了自己研制导弹的能力。

图7

而贺麓成也随之声名鹊起,奠定了自己在导弹研究事业上的权威地位。只是当时国家还处于建设当中,还有许多工作等着这群科技工作者去研究。对于这些国家栋梁的表彰,也拖到了十数年之后。

这也让贺麓成的身份继续隐瞒了下去,直到1983年,一份烈士证书被送到了正在科研所工作的贺麓成手中,他的身份才终于大白于天下。

烈士证书上,写着的赫然是毛泽覃的名字。对于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曾任红军独立师的师长,1935年的时候,为了掩护游击队员逃脱国民党的包围,而壮烈牺牲,是当之无愧的英勇烈士。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毛主席的三弟。

贺麓成收到证书之后,神色十分激动,因为毛泽覃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名英雄,更是最亲最爱的父亲。

贺麓成原本的名字叫毛岸成,作为烈士的后代,毛主席的亲侄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让贺麓成选择更名改姓,一直未曾跟毛主席相认呢?

飘零的童年

毛岸成出生于1935年2月,而他的父亲毛泽覃牺牲于同年的4月。仅仅两月之隔,让刚出生不久的毛岸成此生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父亲。

不仅如此,他的母亲贺怡的处境也很危险。唇亡齿寒,毛泽覃的牺牲,也让贺怡彻底失去了庇佑,随时可能遭到国民党的搜捕。这时再带着年幼的毛岸成行动,太不方便也太过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