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4年时候,一生戎马的彭德怀元帅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最后的时间中,曾留下了三个遗愿,其中一个说是要向解放军说声对不起。

那其他两个内容是什么?在他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又有着怎样的经历?

今日小编带来的是彭德怀元帅故事。

离去

1959年,六十多岁的彭德怀从中南海搬出来,搬进京郊挂甲屯的吴家园林。

相传,这是宋代著名将领杨六郎在此歇脚晒盔甲,故有“挂甲屯”之称,一千多年后,挂甲屯出了一位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大元帅。

彭德怀一生中最悠闲、最安宁的六年,就是在这个地方度过的。

虽然解甲归田,但是彭德怀并没有闲着,他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为老百姓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他心里始终有一种负罪感,他认为,如今祖国和人民如此艰难,而他却在家无所事事,无所事事,不能为人民做出任何贡献,这让他很不舒服,他不能白白地吃着国家提供的食物,白白地享受着他们的劳动果实,他要想办法回报他们。

彭德怀就是带着这种心态,到吴家园里开垦荒地,过起了种田的日子。

一有时间,他就会沿着田垄小道,看看哪里有人干活,哪里缺人手,他就自告奋勇地帮人家拔草、施肥,不管多脏多累,他都是乐呵呵的。

彭德怀一点也不摆架子,很随和,和他们相处很好,人人都称他为“彭老头”。

有人称赞他既能上阵,又能干农活,彭德怀听了,只会哈哈一笑,说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这么长时间没摸过地,手都不利索了。

彭德怀很想用自己的手,去熟悉农村,同人民群众联系得越多,还可以为国家分忧解难。

彭德怀以前经常说:“我要为党、为国、为人民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德怀出身贫寒,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深知农民的疾苦,不忍心看着他们受苦。

他宁愿把自己累坏了,也不愿把群众拖下水,这是他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

他十分关切百姓的疾苦,不愿增加百姓的负担,命令军队用自己的骡马运送粮草,凡有百姓进贡的牲口,一律不许接收。

彭德怀看到这一幕,心中非常难过,以前军队一遇到粮食短缺,老百姓就急急忙忙地把粮食送到他们那里去,救济他们,现在是老百姓挨饿,他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彭德怀要求各兵团节省粮食,一天只有一、两顿,把节省的粮食供给人民群众。

彭德怀曾经讲过,做官做不了富,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才是真正的党,没有这样的党,都是骗人的。

1965年12月至1966年5月末,彭德怀先后三次到各地视察,关心地方的建设,关心当地的工人和老百姓的生活,并抽空探望了一位曾经为红军渡河的船工。

彭德怀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的心情受到了外界的影响,但是彭德怀却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他一直都是精力充沛,四处奔走,调查研究。

不过,这种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枪炮手”们的推动下,一封报告抵达北京,通过戚本禹的手,传到了康生的手中。关锋和戚本禹对他说,把彭德怀派到前线去,是不对的。

在他们的领导下,彭德怀受到了更多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住处被人找上门来,问起了革命的历史,问了一些关于长征和战争的问题,即使有些人是别有用心的,彭德怀也会很热情地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还在做着深入群众的工作,而戚本禹等人则不断地给彭德怀制造麻烦,直至他再次返回北京为止。

彭德怀在巴蜀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在这里留下了他的足迹,当他到达“三线”的时候,彭德怀提出要他先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彭德怀就是这样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岁月,不负毛主席和人民的重托,以一颗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

那么在离开工作岗位后的彭德怀又是否会发生思想变化?下文将继续讲述。

革命派

1966年3月,彭德怀再次造访石棉县安顺场渡口,望着滔滔大渡河,不由得想起了当年在这里为红军渡江的船工。他忽然想起,红军既然能顺利地向北进发,那么,当初帮红军渡河的船工们又到哪里去了?

一打听,惊讶地知道,仍有一个名叫帅仕高的船工仍然健在,彭德怀结束了巡视工作,决定到他那里去看看。

见到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船夫,彭德怀很是高兴,不过当他问起他解放以来的生活状况时,彭德怀听完之后,沉吟良久,长叹一声,临走的时候,给了那船夫十块钱。

彭德怀一路走到西昌的螺吉山畜牧场,与9位随行人员共进午餐,交了两块钱就走了。

但是,彭德怀听负责这件事的人说,他的脸色变得很难看:“这是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食物,这样的价钱太低,是不对的。”说完,他又补了八块钱,又写了一封信给田兴成,要求所有的工厂都要实行严格的账目制度。

彭德怀虽然是来视察的,但是他的每一笔钱都计算得很仔细,一点也不浪费。

所以,他并不赞同当时的豪华招待所,因为它的造价是150块钱一平米,每个人都要60多平米。

彭德怀看见很多县、市、区和工矿企业竞相兴建高级招待所,心里很着急,最后,四川省把西昌修建下来的资金用于修建豪丽的锦江大酒店,对此,他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四月,彭德怀再次出远门,到川南煤矿考察。

这次川南之旅,可以说彭德怀心中一块大石头落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长征途中,中央军委指示彭德怀把红三军三四百名骨干抽调出来,派他们去川,滇,黔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

彭德怀接到命令,挑选400多人的部队,由师长政委徐策带队。

但是,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与红军取得过任何的联系。

十多年过去了,彭德怀还惦记着这些官兵,他趁巡视之机,专程到珙县询问红军的位置。

最后,经过多方询问,才知道,他们在1935年连续作战了几个月,最后只剩下几十个人,被敌军包围,全军覆没。

彭德怀听了之后,久久没有回过神来,旁边的工作人员轻声喊了一声:“彭总……”

彭德怀这才回过神来,捶胸顿足,痛哭流涕。

“正气凛然、两袖清风”,用在彭德怀身上最恰当不过。彭德怀就是这样评价他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恒念物力维艰。”

他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此外,彭老板以勇武闻名,在许多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从来不藏着掖着,实事求是,无私无畏,对于别的理由,彭德怀对他的妻子浦安修的回答是:

“作为一名党员,我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政党受到伤害而无动于衷?”

直到1949年5月,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彭德怀才由西北回北平,看见首长的办公室里已有了沙发、地毯、茶桌、盆栽、鱼缸等,便告诉周总理:

“前线的工作和生活,都很艰难,我看得出来,城市里的人,对乡下有些陌生,如果再过一段时间,会发生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