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建连江的鲍鱼养殖基地,图片来源:skyscrapercity.com)

撰文 | 河边的卡西莫多

港剧《溏心风暴》曾风靡一时,一个富豪家族的兴衰荣辱,都围绕着传家宝溏心鲍鱼展开。

几个晒干的鲍鱼,竟然成为了财富的象征?对于古人来说,还真的就是如此。

“溏心”是指干鲍中心部分呈不凝结的半液体状态,将干鲍煮至中心部分黏黏软软,入口时质感柔软及有韧度,要制作溏心鲍鱼需要经过多次晒干 (图片 来 源 :candyabalone.com )

鲍鱼(Haliotis)古称鳆或海耳,是一类生活在海洋中的单壳软体动物,大约有60多个物种。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食用鲍鱼的传统。 而在三国时期,相传曹操就特别喜欢吃鲍鱼。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曹植特意用两百只鲍鱼来祭祀父亲。

在古代,捕捞鲍鱼相当困难,得到个体大的鲍鱼更是罕见。鲍鱼因此成为海味食材的代表,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潜水员在水下捕捉鲍鱼,可想而知在古代获取鲍鱼是非常困难的事 (图片 来 源 :briantissot.com )

但就在最近十几年,鲍鱼却已经成为了水产市场中的“常客”, 不仅东部沿海地区很常见,在内陆省份也很容易买到。甚至现在在一些宠物食品中,都能找到鲍鱼作为原料。

那么,鲍鱼究竟是如何从曾经的奢侈品,变成今天常见的食材呢?这剧变的背后,其实正是我国科学家努力的结果。

鲍鱼也是闽菜“佛跳墙”中必备的食材 (图片 来 源 :daydaynews.cc )

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已经尝试了鲍鱼的人工育苗。在改革开放之后,台湾地区的商人开始在福建进行人工养殖。但此时鲍鱼的养殖技术还是很落后的,尤其是在世纪之交,更是经历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在1999年冬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次极端的低温寒潮。突然的水温下降,导致了福建和台湾的养殖鲍鱼大量死亡,很多养殖户损失惨重。

一只鲍鱼被海胆所包围。鲍鱼对水质和温度非常敏感,近些年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工捕捞,野生鲍鱼的数量日益减少,一些物种面临灭绝风险。因此人工养殖鲍鱼也可以减轻对野生鲍鱼资源的掠取 (图片 来 源 :fishbarb.com )

不过也就是此次事件,让养殖鲍鱼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它也成为了中国养殖鲍鱼的一个转折点

当我们遇到不熟悉的食材时,经常会问出灵魂三问“能,怎,好”。而对于鲍鱼养殖,同样也可以用这三个问题来概括:鲍鱼进行人工养殖吗,怎么样才能提高鲍鱼的产量,如何才能让鲍鱼的品质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上的养殖基地,就像一块块生长在海中的田块 (图片 来 源 :网络 )

我国虽然是个鲍鱼消费大国,但本土的鲍鱼物种却只有7种左右,当时能够进行人工养殖的更是只有两种。科学家们此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足够的育种材料

为了彻底搞清楚野生鲍鱼在我国的分布,科学家们持续进行了几年的“摸家底”工作,他们不仅调查了我国沿岸主要鲍鱼物种的情况,还搞清楚了各种鲍鱼的亲缘关系,这就为后续育种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经过长达6年多的不断杂交育种和实际养殖测试后,我国成功培育了“东优一号”杂 色鲍。它的抗病能力比普通鲍鱼显著增强,大大降低了养殖鲍鱼的门槛。

杂色鲍。“东优一号”的福建省培育的第一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杂色鲍在台湾被称为“九孔”,在成功培育“东优一号”品种后,它迅速就战略了台湾市场,占当时台湾鲍鱼养殖产量的70%左右 (图片 来 源 :Wikimedia Commons )

在迈过了人工养殖鲍鱼的门槛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鲍鱼对水温很敏感,所以在当时鲍鱼养殖就像是在海上放牧,夏天渔民们把鲍鱼苗运到北方海域,等冬天再回到南方。

在一千多公里的旅途中,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风险。温度异常、台风、赤潮都有可能让养殖户倾家荡产。那么,可否培育出耐高温的鲍鱼品种,从而使渔民免去这样的奔波呢?

进行南北接力养殖的养殖船 (图片 来 源 :网络 )

想要培育出不怕热的品种,首先就要量化鲍鱼的耐热属性。但衡量一只鲍鱼是否耐高温,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养殖经验丰富的渔民,也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传统的测定方法,就是通过半致死实验,也就是不断提升水温,直到实验的鲍鱼中有50%的死亡,通过绘制存活曲线从而得到鲍鱼生长的最适宜水温。但这样的方法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还会消耗很多辛辛苦苦才养大的鲍鱼。

在2013年左右,我国的科学家在参考了国外技术之后,想出了一种绝妙的办法:给鲍鱼测心跳

厦门大学的科研团队在给鲍鱼做心率测定 (图片 来 源 :nctudi.com )

鲍鱼是变温动物,当水温过高时,它就会出现心律不齐的现象。给活体鲍鱼测心跳,可以把优质的个体挑选出来,作为“种子选手”进行繁育。为此我国的科学家们还自主改良了测定装置,通过红外传感器记录心跳。

在不断选育之下,西盘鲍”品种就此诞生。相比其他鲍鱼,它的耐高温能力提高了2.2℃,这就足以让南方的鲍鱼不再需要去北方度夏了,进一步降低了养殖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审鲍鱼三个新品种A.东优一号;B.西盘鲍;C.绿盘鲍 (图片 来 源 :xmu.edu.cn )

当鲍鱼养殖从“放牧”到“守家”之后,新的要求就出现了: 可否能让鲍鱼的体型变大,口感也变得更好?

同样一种鲍鱼,小规格和大规格的价格相差悬殊,甚至可以达到10倍以上。但我国本土产的鲍鱼都属于小规格鲍鱼,体型很难突破100克。所以一直以来,我国顶级鲍鱼消费都是被外国的鲍鱼所垄断。

不同尺寸的鲍鱼。鲍鱼按一斤重量有多少个分为“十头”“八头”等,十头即指一斤内有十个。我国古代称量鲍鱼用的是司马斤,即一司马斤约为604克 (图片 来 源 :网络 )

正如杂交水稻的技术突破,需要找到合适的母本。想要让鲍鱼的品质提升,同样要找到合适的杂交物种。我国的科学家们开始把眼光放向全世界,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培养新品种。

想要让不 同鲍鱼杂交,不仅要跨域物种间的生殖隔离,更由于各种鲍鱼性腺发育时间不同,很难形成天然的受精卵。

正在产卵的鲍鱼。远缘杂交就是不同种间属间, 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 (图片 来 源 :网络 )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我国的科学家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鲍鱼远缘杂交的技术体系。通过发明特殊的饲料,让不同鲍鱼间的性腺成熟时间逐渐同步,并且通过强化培育、积温调控、石英紫外线刺激、精子冷冻保持等手段,让“梁山伯遇见茱丽叶”。

2015年,我国自主培育的新品种“绿盘鲍”培育成功,它是由北美的绿鲍做父本,我国本土的皱纹盘鲍做母本杂交形成。成熟的个体重量可以轻松就达到1斤重,甚至可以养到一只2斤重。

重达768g的绿盘鲍 (图片 来 源 :nctudi.com )

它的出现,让中国的鲍鱼养殖完成从“量”到“质”的飞跃,我国也逐渐从鲍鱼纯进口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鲍鱼出口国。鲍鱼,这种曾经的海洋珍品,已经变成了平价的食物了。

在2001年,我国的鲍鱼产量仅约8千吨,而到了2022年,鲍鱼产量则变成了22万吨。在辽宁、山东、福建和广东等省份,源源不断的鲍鱼产品从海边走向千家万户,变成一道道美味的菜肴,滋润着中国人的味蕾。

2022年,我国养殖鲍鱼的分布及产量,其中福建是我国最重要的鲍鱼产区 (图片 来 源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3数据绘制 )

但鲍鱼给我们的惊喜还不至于此,目前我国的科学家们,还在尝试让鲍鱼形成珍珠。这种带着独特光泽的鲍鱼珍珠,或许很快就会成为新的流行时尚。

作为一种贝类, 鲍鱼同样也会产珍 珠,并且色泽非常独特 (图片 来 源 :giaaatc.com )

纵观我国的鲍鱼产业发展,正是因为科技产生了剧变。也希望当大家在享用这种美味海鲜的同时,不要忘记科学家们在用努力和智慧,重塑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Unleashing Abalone Shell Potential: Meaning, Uses & Benefits.https://crystalstones.com/abalone-shell/

[2] Molly Watson.What Is Abalone?.The Spruce Eats.https://www.thespruceeats.com/about-abalone-2215715

[3] 王鹭骁.中国沿岸主要鲍种亲缘关系的研究[D]. 2004.DOI:http://dspace.xmu.edu.cn:8080/dspace/handle/2288/53153.

[4] 王鹭骁,柯才焕,王志勇,et al.中国沿岸几种鲍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比较及鲍属系统发育[J].[2024-05-07].

[5] 游伟伟,骆轩,王德祥,等."东优1号"杂色鲍及其亲本群体的形态特征和养殖性能比较[J].水产学报, 2010(12):7.DOI:10.3724/SP.J.1231.2010.07038.

[6] 梁爽.杂色鲍杂交种耐低温和抗病杂种优势的生理基础和分子机制研究[J].厦门大学, 2017.

[7] 吉龙.鲍鱼远缘杂交成功[J].海洋信息, 1999(12):25.DOI:CNKI:SUN:HTXX.0.1999-12-013.

[8]郭金凤.鲍鱼产业:在转型与突围的拐点上[J].海洋与渔业:水产前沿, 2014(1):6.DOI:10.3969/j.issn.1672-4046.2014.01.029.

[9]曾文萃.消费升级,中国鲍鱼产业如何定义新未来[J].海洋与渔业:水产前沿, 2019.

[10]黄一坤,张晓星,赵蕾,et al.中国鲍鱼养殖资源开发综合评价[J].广西科学, 2023, 30(3):551-556.

[11] 格致论道.游伟伟:打造鲍鱼“中国芯”.http://www.self.org.cn/self_yj/202312/t20231206_199019.html

[1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1&2023.

将“把科学带回家”

不错过每条有趣科学推文!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关注我们,点亮在看,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