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功夫在诗外。”功夫也在胜负外。王阳明说,人的智能相差不远,胜负的归属,不必等到临战才知道,早就由双方所做功夫而决定。而最大的功夫是:不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养得此心不动

  • 【语录】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城,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知行录》

【译文】用兵有什么技巧?只要学问纯粹、深厚,养得此心不动,就是技巧。大凡人的智能相差不远,胜负的归属,不必等到兵临城下,只看这颗心能不能被摇动。

王阳明的“心学”有没有实用价值,原本令人怀疑,当他亲自运用于战争中后,才知道确乎有用。

王阳明以书生带兵,虽然学过兵法,毕竟全无实战经验,怎么能带兵打仗呢?好在他做学问,从来是“知行合一”,不跟实践分家,一旦遇事,自然不会茫然无措;再者他的“心学”,跟兵法也有暗合之处。胜人先胜己,每一个军事家都必然炼心,心炼成了,才可望胜利。镇定是军事家的一个必备素质,临阵之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面临生死威胁而不眨眼,才能冷静指挥,不动如山。

军事家的镇定一般是在生死搏杀中磨炼出来的,而王阳明修“不动心”,则是学问与实践齐修,效果却一样。

他的“不动心”是如何修成的呢?首先从克己开始。他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你要想成就自己,一定要超越自己;你超越自己,才有可能成就自己。超越之法,先要克服内心不合理的萌动。一个人需要自我超越的内容很多,超越对生的贪恋、对死的恐惧,乃是修道的至高境界,早在四十岁时,他在“龙场悟道”中实现了生死超越,“不动心”的功夫已经成就。在战争中,他提出了八字胜诀:此心不动,随机而动。面临任何危难局面,他都从容镇定,举重若轻。

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与其说是双方兵战的较量,不如说是双方心战的较量。

当王阳明带着少数随从去福建处理军官哗变事件时,突然接到朱宸濠的反情,众人无不色变,只有王阳明不动声色,好像早就料到有这一天一样。他随即决定,返回吉安府,准备平叛。船夫害怕此去会为叛军所杀,不敢前行,阳明拔剑出鞘,厉声喝令其开船,否则就地正法。船夫害怕了,只好鼓勇向前。

船行至临江,王阳明登岸召见临江知府戴德孺,研究敌情。王阳明认为,朱宸濠的上策是率军直捣北京,颠覆朝廷;中策是占领南京,控制大江南北;下策是据守江西,派兵分略四方。戴德孺听了,大惊失色,他们此时手中无兵,调兵尚须时日,如何阻止朱宸濠用上策和中策?王阳明一笑:应该扰乱其心,使他用下策。

于是,王阳明让戴德孺找来一群书吏,伪造朝廷公文,公文内容显示,朝廷早已料到朱宸濠将反,两广总督、湖广巡抚以及两京兵部已多路出兵,埋伏于军事要地,待机全歼北上的叛军;各地方官员已奉朝廷密旨,负责后勤事宜,全力配合歼击叛军。

然后,王阳明命人找来一批胆勇之士,许以重利,怀揣假公文,奔走于江西境内。不少信使被捕,假公文被查获,呈送朱宸濠。朱宸濠一看,大惊失色,一面怀疑公文是假,一面担心公文是真,犹疑半月之久,大军滞留江西,不敢进军北京和南京。

当朱宸濠此心乱动时,王阳明却一心不动,迅速赶到吉安,会同吉安知府伍文定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积极备战,同时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然后,他派人上奏朝廷:宁王朱宸濠反。

半个月后,朱宸濠终于定下神来,意识到可能中了王阳明的疑敌之计,于是亲率六万大军,渡过长江,攻打安庆。

此时王阳明麾下已集结了八万勤王将士,兵力在朱宸濠之上,因此文武官员们纷纷建议,立即出兵,救援安庆。

但王阳明清醒地认识到,各地勤王兵从无配合作战经验,人心不齐,而朱宸濠所率却是他训练多年的嫡系,两军交战,胜负难料。为稳妥起见,他决定:直捣朱宸濠的老巢南昌。

王阳明亲率大战,兵临南昌城下。为了避免各军相互观望、人心不齐,他向各带兵将领发出严令:敲四遍鼓还登不上城墙,带队军官就要问斩。

结果,南昌城很快告破,朱宸濠的眷属及附从官员都成了俘虏。

朱宸濠听说老巢被端,再次大惊失色,急忙回军来救。

王阳明以逸待劳,分后一路,四路当面迎战,一路于后设伏。交战不久,叛军腹背受敌,被分割成数段,又中了埋伏,军心大乱,被迫溃退。

朱宸濠退守南康地区,急调九江、南康的守城部队赶来增援,准备跟王阳明决战。

王阳明率军乘胜追击,在鄱阳湖上跟朱宸濠的船队相遇。朱宸濠深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下令:冲锋陷了者赏千金,受伤者赏百金。于是,叛军疯狂地向官军扑来,官军一时抵敌不住,节节败退。执掌前军的吉安知府伍文定不愧为一条好汉,挺立船上,巍然不动,指挥部下反击。他一连斩杀数名驾船后退的船夫,终于阻住败兵,大家定下神来,鼓勇向前。王阳明见反击时机已到,命人擂起战鼓,齐和叛军的战船杀去。

不料,朱宸濠拥有当时最好的武器:炮舰。随着火龙喷出,石块、铁弹齐飞,官军顿时损失惨重。伍文定的指挥船被火炮炸开了一角,燃起熊熊烈火。伍文定无所畏惧,仍声嘶力竭地鼓励大家共赴国难。

这一战,十人惨烈,双方的伤亡都很大。朱宸濠的弹药终于用尽,唯一的优势顿失。终于,官军占了上风,朱宸濠的重赏也阻不住他的手下对死亡的恐惧,顿时大败亏输,被迫再次撤退,退守八字脑地区。王阳明乘胜追击,用火攻之策,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自杀。宁王的大船搁浅,仓促间换小船逃命,被官军擒获,其他附逆的文武大臣均被擒获。

不久,王阳明派军攻下叛军占领的南康、九江,至此,宁王之乱全面平息。

朱宸濠蓄谋叛乱已久,不料从举起反旗起,仅42天就告失败,真的像如汤泼雪。不是朱宸濠无能,实在是王阳明太厉害。当王阳明接到消息时,手中尚且无兵,一番运筹,竟然将朱宸濠擒获。而他首先擒获的其实是朱宸濠的心,而他自己的心则从未被摇动。正如《明史》所赞: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

一般人如朱宸濠者,无法掌控自己的心,遇到事情心神不宁、杂念纷呈,智力因此减半。王阳明一心不动,智力正常发挥,自然胜于他人。

所以说,取胜从心开始。

你能战胜自己的心,你才可能从他人手中夺取胜利。

2.想在问题前面,成在问题后面

  • 【语录】事豫则立,人存政举。《巡抚南赣钦奉敕谕通行各属》

【译文】事情预先准备则可成功,人才具备了才能开展治道。

有些事不用准备也可成功,只要你有足够多的时间,“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准备,最后总能办好;如果是一个短期项目,非认真准备不可,哪个地方没准备好,出现“短板”,就可能导致全局失败。

有些事用非常平凡的人才可以创出不凡的业绩,只要你有足够多的时间,“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边干边学,未尝不能成功;如果是一个短期项目,那就需要合适的人才,一个萝卜一个坑。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人才不到位,事情也难成功。

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不仅是双方谋略的较量,也是双方准备工夫的较量。

朱宸濠并不是一个傻瓜,他也知道准备工夫和人才的重要。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开始准备了,一是做出礼贤下士、孝敬母亲的姿态,以博取名声;二是招兵买马,积蓄力量;三是拉拢地方官员,建立基础;四是以重金收买明武宗身边的亲信;五是拉拢宗室亲王如宜春郡王、瑞昌郡王等。他的准备工夫不能说做得不足,可正因为做得太足,也是个问题:谋反毕竟是一件机密事,他前后准备了十几年,谋反的迹象已经很明显,真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保密是谈不上了。

在人才方面,朱宸濠除了拉拢一些官员,还请来了两个“狗头军师”李士实、刘养正。这两个人颇有智谋,让人想起了明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其实,天下聪明人多得很,是不是真刘伯温,难说得很。

朝廷既然知道了朱宸濠必反,自然也要有所准备。原本有人建议将朱宸濠拿下,但又有人建议朱宸濠反迹未明,证据不足,还需等待。朝廷方面自然不会干等,除政治、军事上的准备之外,由兵部尚书王琼建议,给朱宸濠安排了一对手王阳明。此前王阳明已经平定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多起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暴动,军事指挥才能有目共睹。在朱宸濠就藩的南昌周围,也安排了许多忠勇的官员,如吉安知府伍文定等,都是为朱宸濠准备的。

王阳明本是一个深知准备工作重要的人,当他就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后,自然明白是为了让他防止朱宸濠谋反。他作了很多重要准备:一是军事准备,行寓兵于民之策,一旦有事,一声号令,即可调集重兵;二是经济准备,打仗就是砸钱,他提前解决了军费开支的问题;三是权力准备,他强烈要求朝廷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力,关键时刻他可不经奏请,即行就近调兵,并有赏罚之权。此项准备后来发挥了极大作用,朱宸濠谋反一个多月后,急报才送到京城,如果王阳明需要等朝廷的诏令才采取行动,“黄花菜都凉了”。

朱宸濠知道王阳明不是等闲人物,起初有意拉拢,派刘养正和李士实前往王阳明驻跸的赣州造访,试探着表示:宁王想投在门下,以求正学。王阳明自然明白其用意,开玩笑说:“宁王舍得去掉王爵,来赣州做我的学生吗?”

刘养正并未说宁王要丢掉王爵来就学,见他“听错”,索性顺水推舟,再次试探:“宁王去不去爵倒在其次,只是皇上总爱出巡,无心料理国事,如此下去,如何是好?”

王阳明未有作答,李士实接口说:“世上难道没有汤武吗?”

此言已经相当“反动”了,王阳明如果回答不当,可能有杀身之祸。但他不动声色,轻描淡写地说:“汤武也需要有伊尹、吕尚来辅佐。”

李士实说:“有汤武就有伊尹、吕尚!”

王阳明说:“有伊尹、吕尚,还怕没有伯夷、叔齐吗?”

王阳明的态度不偏不倚,因此刘养正和李士实听不出他究竟想做忠臣伯夷、叔齐还是害怕伯夷、叔齐。为了麻痹朱宸濠,王阳明又派弟子冀元亨去南昌,为宁王讲学。朱宸濠对冀元亨礼遇有加,冀元亨除了吃喝游乐之外,只知向朱宸濠讲“君臣大义”,听得朱宸濠头昏脑涨,但总算听出道道来了:王阳明是敌非友,不可能为他所用。但他并未为难冀元亨,以礼送出南昌。在没有正式摊牌前,关系能维持,还是先维持着,可见朱宸濠也不是等闲人物。

双方都做好了准备,鹿死谁手,正待揭晓。

朱宸濠反迹已明,兵部尚书王琼担心朱宸濠抢先动手加害王阳明,恰在此时,福建有官军哗变,王琼趁机上奏,调王阳明去福建解决哗变官兵。此举不仅使他脱离了险地,还增加了他调动福建兵力的权力。

朱宸濠见王阳明已经离开,以为机会难得,计划在八月十五日正式举起反旗,因为这一天是秋试日,必将吸引全国官兵的目光,可收突然之效。但一件小事,却让朱宸濠改变了计划。有一天,明武宗朱厚照听到身边人都夸奖宁王贤孝,朱厚照便说:“为什么人人都说宁王好呢?这不合常理啊!”

朱厚照的话很快传到了朱宸濠的耳朵里。恰在此时,都察院御使萧淮上疏参劾朱宸濠的不轨行径,朱厚照召集内阁大臣商量削藩,而且京城到处流传,朝廷要将宁王押解进京。

朱宸濠建立了广泛的情报网,送来的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情报搞乱了他的头,于是跟“狗头军师”刘养正、李士实商议,提前行动。

正巧朱宸濠的43岁生日临近,江西的大小官员必要祝寿,于是,他们决定在此日起事。

在生日宴会上,朱宸濠派武士包围了前来祝寿的官员,逼迫他们拥戴自己谋反。江西巡抚孙燧、都指挥使许清、布政司参议黄弘和马思聪四人坚决不从,被杀;其他官员都表示愿意跟从宁王谋反。

朱宸濠的谋反准备做了十几年,到头来却是仓卒行动,煮了一锅“夹生饭”,可见准备太多也不见得是好事。尤其谋反这种事,应该按做项目的方式来做,才可收突然之效。他把准备工作做得路人皆知,除非皇帝是白痴,否则不可能成功。

世上的事多半如此:凡事准备好了再动手,那就什么都干不成。成功往往发生在大家都看不清的时候。

朱宸濠请的两个军师也很好笑,看不出半分刘伯温的谋略,王阳明略施小计,用几封假公文,就逼得他们改变原计划;后来渡江作战,也是临时决策,时机完全不对了。

而王阳明准备的时间虽然不长,大的方面都准备好了,一声令下,众军云集、粮饷毕备;小的方面随机应变,尽可应付得来。人才方面,王阳明这边多的是忠勇之士,取胜就比较有把握了。

所以说,“事豫则立,人存政举”的道理,不仅要看你是否在物质、人才等方面做好准备,还要看你准备了一些什么货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预防意料之外的“隐祸”

  • 【语录】防隐祸于显利之中,绝深奸于意料之外。《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贼》

【译文】防止隐秘的祸患于明显的利益之中,杜绝深藏的奸细于意料之外。

与敌争胜,最怕两个“鬼”,一个是“心鬼”,那是自己的安逸心。因为安逸心,不愿做工期的工夫,必然内心冲动,急于求成,于是看不到潜在的危险。一个是“内鬼”,即潜藏在身边的敌对者。他们似友而敌,像“心鬼”一样防不胜防。

王阳明非常清楚,“心鬼”和“内鬼”都能解除人内心的武装,使自己丧失警觉性,因此他说:“防隐祸于显利之中,绝深奸于意料之外。”

王阳明初任南赣巡抚时,抚衙在赣州,下辖南安、赣州、汀州、漳州、潮州、惠州、南雄、郴州等七个府。这本是物阜民丰之地,如今已成了“山贼”的乐园,王阳明的任务就是清剿这些山贼。他知道,“山贼”闹了多年,屡剿不清,必然隐藏极深、遍布眼线,因此他非常留意抚衙之人,以防被内奸利益,泄露机密。他早年学过相面术,且精研“心学”,对自己之心及他人之心的变化非常了然,有很强的洞察。

过不久,他就发现身边的一个书吏有问题,于是,在一个晚上,将书吏召到自己的卧室,先问了一些琐事,确定了自己的判断,然后夸奖了几句,趁书吏暗自得意时,突然问:“不知这些年来,你向山贼送了几次情报,得了多少银子?”

书吏大惊失色,还想狡辩,被王阳明三言两语逼问,不得不吐露实情,表明自己确实是“山贼”安插在抚衙的内间。根据书吏供述,王阳明将赣州城内外的山贼眼线一一抓获,总算拔去了一根心头刺。

“内鬼”已除,但“心鬼”未尽,王阳明一直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况且这个“贼”并不是在他自己心里,而是在他统帅的将士心里,破除更难。当时他率领的多是各府的地方军,训练水平和纪律情况不比“山贼”强多少,遇到危险,则相互推诿;遇到利益,则蜂拥而上。因为这个毛病,多次丧失战机,本该打胜的仗打不胜,或者先胜而后败,为敌所趁。为了争夺敌人的首级、财物,使败敌轻松逃脱的情况几乎是普遍现象。没办法,王阳明只好像教小学生一样,教他们如何打仗。

在《剿捕漳寇方略牌》中,他不厌其烦地指导具体战术:首先散发假情报,“或宣示远近,或晓谕下人,此声既扬,却乃大响军士,阳若犒劳给赏,为散军之状;实则感激众心,作兴士气;一面亦将不甚紧关人马抽放一处两处,以信其事”,其目的是扰乱“山贼”的视线,使之无事惊忙,最后因心理疲劳而疏于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