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有听说过这句老话了,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是对此是比较了解的。

“久涝必有久旱”,这是一句非常古老的谚语,在我国很多的地方都有流传,只是在各地的 说法可能不同,比如“久雨必有久晴”,或者是“大旱必有大涝”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意思是差不多的,说的是一个地方如果长期下雨之后,必然会有长期晴天。或者是长期的干旱,那么在后面就容易出现持久的降雨。

而在今年南方很多地方的雨水就有点偏多,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南方多地就出现了持续的降雨,就连五一假期期间也几乎是天天都有降雨。

这也引起了一些网友的担忧,说今年是“早涝”,从而会担忧后面会出现“久旱”。

像我的父母和村里的一些老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说今年春季的雨水太多了,实在是有点不寻常,在后面就可能会长时间不降雨,甚至出现旱情。

那这句老话还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久涝必有久旱:自然界的循环规律?

“久涝必有久旱”这一说法,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指的是长时间的降雨之后,往往会跟随着长时间的干旱。这种规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其实这也不完全是没有道理的,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欢养花种草的朋友们应该比较清楚这样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不浇水,那么等到那一天想起来了,再次给它浇水,就会发现这些水大部分都是在表面,并且如果浇水过猛,水还会流得到处都是。

相反,如果经常降水的花草,那再次给它浇水,就算是水很大,也会快速的浸到泥土里面去了。而在自然界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一个地方长时间不下雨的话,即出现了“久旱”,那么如果突然就下雨了,一般这样的降雨都是比较大的。而这样的雨水并不会马上被突然吸收了,而是会直接流过不透水的干燥的土地。

这样的情况下,随着雨水的增多,这些雨水很快就会汇集成一块,这些雨水就会凭借极大的动能而在地面上不断流动,就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冲走地面上的一切,当它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引发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相反,在长期的下雨以后,也容易形成长期的干旱少雨。这些都是古人的观察总结,也是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类似的还有“夏季有多热,冬天就有多冷”,或者是“大旱之后必有大灾”,这里说的是如果长期干旱,那么在后面就容易出现严重的“蝗灾”。

大涝之后必有大疫,更要引起重视。

在“大旱之后有大涝”这句谚语还有后半句,那就是“大涝之后有大疫”,这也是有道理的。

因为在洪涝灾害发生之后,大量的积水为蚊虫、苍蝇等病媒生物提供了滋生场所。这些病媒生物会传播各种疾病,如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此外,洪涝灾害还会带来很多的污染物,甚至淹死很多的家禽家畜,在它们死掉之后,很快就会腐烂,然后滋生细菌、病毒等,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引起大的传染病。

尤其是还有一点,洪涝灾害还会导致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引发水源性疾病的流行。同时,由于洪涝灾害导致的环境破坏和人口迁移,还会加剧传染病的传播和扩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古人这话,也是在提醒我们要注意灾后防疫工作的。只有做好灾后防疫工作,才能有效地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今年会不会出现大的旱情呢?

其实这里有必要说明的一点,就是今年虽然在南方多地出现了持续的降雨,但是到底算不算“久涝”,这个还是有待商榷的。

也就是说,虽然很多地方出现了降雨,但是降雨的幅度并不是太大。因此以此就来判断今年会出现大的旱情,还是有点太早了。

不过在今年初的时候,水利部就发布了预测,说今年我国的汛期总体形势旱涝并发,涝重于旱。

而且目前也确实应验了,那就是今年的大雨偏早、降水偏多、暴雨偏强、高温偏多,总体来说是涝重于旱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老祖宗的这句“久涝必有久旱”,这一规律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