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

会议上,王洪文第一个喊到的是许世友将军的名字,可许老将军听见自己的名字,却没有站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洪文只听得“砰”的一声,这是茶杯重重砸在桌子上的声音。顿时,会场内的气氛低到了冰点。年轻的王洪文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之所以会有上面这一幕的出现,还要从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的军改开始谈起。

调换司令

1973年,我军迎来了一次重大变革,即八大军区司令员的对调。此次军区司令对调,是由毛主席提出的想法。究其原因,其实是毛主席对当时军事管理现状的深刻反思。

当时,我国共有11个大型军区,其中许多司令员已在本军区深耕多年,他们与周遭的环境和同事早已熟稔。然而,正上这种高度的熟悉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浮在水面下的潜在的挑战。

毛主席的担心不无道理。

首先,长期驻守一地使得部分将官容易产生惰性,倾向于沿用旧有的方法和习惯,这种墨守成规的态度无疑限制了军队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长时间的共事使得下级对上级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了如指掌,这虽有利于上下级的沟通,却也容易导致下级过分迎合上级,从而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甚至滋生腐败现象,严重阻碍军队的作风建设和实力发展。

因此,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高瞻远瞩,决定对军区进行整顿,并选择采取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生冲突

为了顺利推行这项军事改革,毛主席打算先给将官们做些思想动员工作。

他先是通知这些军区领导汇集北京,然后与他们深入沟通了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利害关系,明确指出这是为了我军建设的长远利益,希望他们不要误解,不要担心,更不要有思想包袱。

各大军区司令们也都是革命年代浴血奋战过的人,并非贪恋权势之徒,既然毛主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又岂会不明白大局的重要性?

很快,各大军区司令们都对军区司令对调表示了同意。剩下的事,便是需要举办一个仪式,走一个过场。

在正式公布对调命令的会议上,王洪文身为当时中央内的新锐干部,负责点名。王洪文本想借此机会在众位司令员面前树立威信,却没想到第一个就遭遇了许世友这样的“硬茬”。

当王洪文喊到许世友将军的名字时,许世友并未如常规般答“到”,而是眼神冷峻,抬头望向天花板,脸色阴沉。

王洪文见状,只好再次点了许世友将军的名,却不曾想到,许世友将军反应激烈。他愤怒地将茶杯重重放下,在桌子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

好在一旁的周总理及时介入,接过了王洪文手中的花名册,从李德生等其他将军开始点名,这场会议才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意义重大

许世友将军其实并非反对组织上的这次调动,而是对王洪文此人有很大的不满,对于中央的决定,他还是遵守了一个军人的天职表示服从命令。

会议结束后的短短10天内,各大军区司令员便完成了对调工作。

在这次对调中,仅有三个军区的司令员因上任时间不长而未被纳入对调之列,其余八大军区的司令员均被组织上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

此次将官对调在解放军军史上当属头一遭,意义重大。彼时,正是七十年代,中苏交恶之时,国际形势同样变幻莫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背景下,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这一决策,无疑是在为可能到来的冲突做充足的准备。

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各大军区的司令人选更是重中之重。因而此次对调,虽然实行过程中出了个小插曲——许世友将军之怒,但依然被组织上坚定地推行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