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成都平原的母亲河——岷江,正在面临一个空前严峻的问题。

有专家提出,经过科学预测——

到2035年,岷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缺水问题,成都平原经济区供水缺口约27亿立方米/年,超过整个成都一年用水量的一半,更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水荒”。

对于一座超大型城市而言,“缺水”带来的后果,简直难以想象。

有人说,四川不是“千河之省”吗?按理说,水资源总量应该相对丰富,怎么还会缺水呢?

我们一起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河之省

为何会缺水?

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是四川盆地腹地最主要的水源。

因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创造了无坝引水的工程奇迹,润泽了成都平原上千年,但这个超级水利大工程,怎么如今就不奏效了呢?

一方面,是水资源分布不均。

尽管四川水资源极为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看上去似乎并不缺水。

但是从全年来看,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10月,容易形成季节性缺水;

甘孜、阿坝等地人均年水资源拥有量高达4万-7万立方米,而人口耕地集中的四川盆地腹地却不足1000立方米。

而按照国际标准,人均少于1700立方米都属于缺水区。早在2010年,成都就被列入全国420个缺水城市行列之一。

四川各市(州)2020年水资源量

图据四川水利厅官网

四川盆地腹地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80%,水资源量却仅占全省的20%,因为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经济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加剧了用水矛盾。

另外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是急速的人口增长。

在水资源有限的成都平原核心区,迎来的是不断膨胀的用水需求。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成都市从2010年的1405万人口,到2021年的2126万,一轮的时间增加了721万的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预测,到2035年,成都市的人口规模可能会达到2800万,甚至3000万。

仅从五大经济区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常住人口就为4193.5万人,是其他四大经济区的一半,全省占比高达50.12%。

这十年间,全省人口进一步向首位城市成都聚集。数据显示,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的趋势极为明显。

因为人口急速增长,“用水”背后的意义也在发生改变,在以前,大多说的用水是指农业灌溉用水,但现在则完全不一样,城乡、工业、生态都需要用水,并且用水需求量非常大。

尤其是以都江堰灌区为主的成都平原经济区,作为四川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集中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目前成都从都江堰水利工程每年的取水量约有100亿方,已占据岷江总水量的70%,基本达到可取水的极限值。

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深入,成都平原经济区人口和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用水”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是的,开辟新水源已经迫在眉睫,为了解决这个巨大难题,一个被称为四川的“一号工程”应运而生。

四川又一个世纪水利工程

即将诞生

这个终极方案就是——引大济岷工程。

引大济岷,顾名思义,就是就是引大渡河之水入岷江。

以大渡河为集中水源,该工程引水线路总长304千米,取水口设计引水流量141立方米/秒,年均引水量27亿立方米至都江堰供水区。

这个超级大工程规划总投资约680亿元,总工期96月,也就是整整8年。

建成后将满足成德眉资、绵阳、遂宁、内江7市40个县(市、区)供水,受益灌面1400万亩,供水区人口约3500万。

该项目被称为“四川一号工程”,也被一些人认为是“21世纪的都江堰”。这意味着,以后的成都平原,将拥有岷江、大渡河两大水系的水资源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孜州康定市若吉村的大渡河段

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大渡河?

首先,大渡河水量充足。

整个大渡河年均径流量超过400亿立方米,完全有“接济”岷江的条件。

并且引水对于大渡河自身也是有益的,往年这里因为水量较大,常引发下游水患。

每年夏季,位于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乐山常遭遇洪峰袭扰,其中大渡河就是重要的洪水来源,引走部分水流也有助于防洪。

其次,海拔落差足够大,可行性强。

据了解,引大济岷工程总体布置方案确定的取水口海拔高程超过1000米,引水线路末端海拔高程只有600米左右,落差足够大,完全可以实现自流引水。

大渡河石棉安顺场段

大渡河水来到成都后,也可充分利用现有的都江堰水网体系,无需要再建新的配套工程。

最后,是工程带来的未来效益。

目前,都江堰灌区还在进一步扩大,待二期工程建成后,都江堰灌区实灌面积将达到约1500万亩,引大济岷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由于工程在汛期削峰囤水,不需修建配套渠道,全自流引水且以隧洞为主,建成之后,预估年均供水经济效益约60亿元,造价较低、产出较高、效益较好,对于未来城市发展而言,可持续性也更强。

最后不妨再来看看岷江的“邻居”,沱江本身还要依靠岷江的水补充,属于“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涪江水位比岷江低,而且水量不大,引水给岷江不太现实;青衣江的位置也比岷江低。

综合对比,大渡河尽管被崇山阻隔,但因为各方面条件优,成为给岷江引流最理想的选择。

其实,引大济岷工程不仅工期漫长,从提出到不断实验、测算、优化,最后敲定方案,同样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相关专家提出引大济岷工程,但由于这条线路的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加之投资额巨大,技术尚未成熟,只能搁浅。

幸运的是,经过几代水利人不断努力,引大济岷工程终于迎来了突破。

在水利部水规总院等专家的多次论证之下,工程均未突破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并且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充分衔接,风险性大大降低,操作性不断提高。

是的,两千年前,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了都江堰,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两千年后,一个新的世纪水利工程正在开启,将延续天府之国的富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