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要称赞一个人聪明时,十次有九次会拿诸葛亮来作比较,但其实我们津津乐道的那些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事迹,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大多是小聪明。

诸葛亮的大智慧在于其大局观,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隆中对”,它是一个不求全胜但求不败的大策略。

公孙策先生还讲了诸葛亮的另一些磕磕绊绊的战争故事,虽然不那么圆满,但是我们能从中学到,在己方处于劣势时,如何立于“退而不败”之地。

诸葛亮——最会处理败战的名将

文 | 公孙策

诸葛亮确实做到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但是他也犯过“其下攻城”的错误。

他首先确定,北伐必先南征,也就是安定大后方。

当时蜀汉南方有一个叛乱集团,首领是个汉人,名叫雍闿,他连续杀了两个太守,并向东吴投诚,还煽动南方人民“起义”。

诸葛亮先用安抚手段,不出兵清剿,关闭所有关隘,积蓄粮秣准备日后使用。

等到邓芝出使东吴成功,重新建立吴蜀联合抗魏的默契,确定东吴不会再支持雍闿,他才亲自率军南下。

大军出了成都数十里,参军马谡一路送行,在辞别时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叛乱不服已有多年,今天讨平,明天又反。如果将他们屠灭,以求永绝后患,既失仁爱之心,短时间又不可能消灭完全。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建议您以收服他们的心为务。”

这个建议跟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从此认定马谡有将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南中,蜀汉军队连战皆捷,击斩雍闿后,大军分三路进兵,在滇池(今云南昆明市境内)会合。

蛮族首领孟获集结雍闿余众继续抵抗,由于孟获素来得到南中蛮族跟汉人的敬重,诸葛亮下令“一定要生擒孟获,不准伤害他”,不久果然生擒。

诸葛亮带孟获参观蜀汉大军营垒,问他:“怎么样,我们的军容盛大吧?”

孟获说:“之前不晓得彼此虚实,所以战败。现在看过了你的营垒,如果就这样而已,我要取胜易如反掌。”

诸葛亮闻言,笑着下令为孟获松绑,说:“你回去,我们再战一场。”

再战,诸葛亮再一次俘虏孟获。

相同对话与戏码重复上演,最终诸葛亮将孟获“七擒七纵”!

最后一次,诸葛亮仍然要孟获回去卷土再战,孟获不走了,说:“阁下天威莫测,南中从此不再反叛。”

诸葛亮于是平定南方四郡,凯旋,同时任命南中各族原来的酋长为州郡官吏,命他们征收金银、丹漆、牛马等,供应国家与军事需要。

两年后,南方不但没有再度反叛,反而成为蜀汉北伐的后勤与兵源基地,诸葛亮乃能放心北伐。

他上书刘禅(《前出师表》),然后率领大军进驻汉中(今陕西汉中市)。

魏明帝曹叡(曹丕之子)得到消息,打算先发制人,发动攻击。

可是身旁的文官却说:“当年武皇帝(曹操谥号魏武帝)攻打张鲁,陷入危境,靠运气才勉强成功,他多次谈及:‘南郑(汉中郡治)简直是天然的牢狱,褒斜谷根本是一条五百里长的石穴。’不如命将领分别把守险要关隘,敌人进攻不利,自然会撤退。”

这个建议是正确的,可是魏明帝打消了先发制人的念头,却没有下令各地方要加强戒备,诸葛亮因此有了可乘之隙。

曹魏当时镇守关中的是安西将军夏侯楙,也是曹操的女婿、曹叡的姑丈。

蜀汉将领魏延向诸葛亮请缨:“夏侯楙是靠裙带关系当上将军,既没有胆量,又没有谋略。请拨给我五千精兵,外加五千后勤补给军士,穿过子午谷北进,十天之内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肯定闻风逃窜,长安城兵不血刃到手,魏国的粮仓和关中民间存粮,足够我们部队给养。等到魏国在东方集结兵力,最快也要二十天才能到达关中,而丞相大军从褒斜谷北上,也该到达了。这样,咸阳以西可以一举收复。”

诸葛亮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汉中进攻关中的四条路线

第一条是走子午道,由正南方经子午谷直取长安,即从前刘邦入汉中时,张良建议刘邦“烧栈道”的那一条,魏延建议的就是这一条。

这条路线最直、最快,却也最险,若不能速胜,很可能自取灭亡,诸葛亮始终都没有走这一条路线。

第二条路线是走褒斜道,循褒水、斜水河谷,最后出斜谷口(今陕西宝鸡市境内)进入关中平原。

这是从汉中的角度,从关中的角度则是溯溪入蜀,历史上秦国灭蜀就是走这一条路。

第三条路线是走陈仓道,主要是循嘉陵江上游古河道,也就是韩信“暗度陈仓”袭取关中的路线。

第四条路线是兵出祁山,先取陇右,徐图关中。

这条路最迂回,可是也最稳妥,因为道路平缓得多。

诸葛亮放出消息:大军将循褒斜谷攻取郿县(今陕西宝鸡市眉县),并派出赵云、邓芝率军据守箕谷,故布疑阵。

自从关羽、张飞死后,蜀汉最有名的勇将就是赵云,曹魏当然相信诸葛亮的主力将从这条路线来,因此派大司马曹真都督关右诸军(总管函谷关以西所有军队),进驻郿县。

但事实上,诸葛亮本人率领主力大军走祁山河谷。

那一片地方已经很多年没有战争,各郡县也毫无防备,听说诸葛亮大军杀到,地方官手足无措,老百姓态度摇摆(那一带从前是马腾、马超父子的地盘)。

一时间,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在今甘肃东部,靠近关中)先后叛魏,归附蜀汉。

魏明帝曹叡命大将张郃领步骑五万人西上阻截,自己御驾前往关中,以鼓舞士气。

蜀汉军队却在这个当口发生重大失误。

诸葛亮派马谡统御前线各军固守街亭(今甘肃天水市境内),那是一个河谷开阔、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

可是马谡却违背了诸葛亮的指示,放弃水源和城垒,竟然在山上筑营。

张郃大军开到,切断马谡军的水源,等到蜀汉军渴得快瘫痪了,张郃发动攻击,就如摧枯拉朽般将蜀汉军击溃。

诸葛亮面对前方败势,下令迁徙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居民一千余家,返回汉中,下令逮捕马谡,处斩。

诸葛亮自己则上书请罪,自请贬降三等,官衔右将军,但仍摄理丞相职务。

后人论诸葛亮这一次北伐,多有批评他不采纳魏延的“出子午谷直捣长安”战略。

可是我们揣摩诸葛亮的战略思考,主要目的应是在西方牵制曹魏兵力,因为蜀汉即使打进长安,也没有能力守住关中。

因此诸葛亮一开始就没有要攻取关中,当然不会采纳奇袭战略。

再看街亭败战以后,王平(《三国演义》中马谡的副将)所部一千人“擂鼓固守营垒”,使得张郃“疑有伏兵,不敢追击”,王平乃能集结散兵游勇,缓缓撤退。

王平是一个大老粗,认识的字不到十个,相信他的动作完全是奉行诸葛亮的指示,也就是说,诸葛亮从头就有“万一打败仗”的预备方案。

同样的,扮演“疑兵”的赵云在撤退时亲自断后,辎重粮秣没有任何损失,且部队秩序井然,虽败退而几乎没有损失,亦可见诸葛亮先前就有所嘱咐。

曹魏经此一战,开始在关中布置足够兵力。

而诸葛亮既然已经达成战略目标(牵制西方),乃回到汉中,命军队屯田生产,西县迁移回汉中的一千家平民也加入生产行列,储蓄粮秣,与曹魏于关中所置重兵对峙。

八个月后,孙权在东方战场击败曹魏大将曹休,诸葛亮决定趁此机会再对曹魏施压,于是上《后出师表》,率军出散关(遗址在今陕西大散岭上),包围陈仓。

而曹魏大司马曹真早就预料“诸葛亮下次一定从陈仓道来”,因此陈仓城守将郝昭虽然只有一千余守军,可是粮械充足,守备牢固。

诸葛亮这次估计错误,他认为曹魏东方救兵不可能及时赶到,可是他低估了陈仓城的守备力量,猛攻二十余日,郝昭顽强抵抗。

洛阳那边,魏明帝曹叡问即将出发的张郃:“将军抵达前,陈仓会不会陷落?”

张郃说:“等我到达时,诸葛亮已经撤退。”

果然,蜀汉军队粮秣告罄,诸葛亮回军。

魏将王双追击,诸葛亮设计斩王双—又一次“退而不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隔年,诸葛亮命部将陈式攻击武都、阴平,这两个郡都是鸟不生蛋的偏僻地方,却是魏国可以攻击蜀汉的要道(后来邓艾攻蜀就是走阴平道),双方没有大规模接触,魏军退却。

再隔年,魏国大司马曹真对蜀汉一再骚扰西方非常头痛,主张出动大军予以“解决”,但司空陈群谏阻,魏明帝把陈群的奏章给曹真看,曹真不予理会,随即领军出发。

诸葛亮获报,将重兵集结在城固(今陕西城固县)、赤坂(今陕西洋县东),严阵以待。

就在此时,大雨不停,连降三十余日,栈道完全断绝,曹叡下诏曹真撤退。

又隔年,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包围祁山。

鉴于之前“粮尽而返”的经验,诸葛亮发明了“木牛”,用来转运粮秣,它可以在栈道上推行,节省后勤人力。

这时,曹真病重(不久病死),魏明帝征召司马懿为大将军,进驻长安。

司马懿命副将领四千人驻守上邽(今甘肃天水境内),其他所有军队驰援祁山。

诸葛亮早算准司马懿的动作,只留一部分军队继续围攻祁山,自己率主力攻打上邽,击破二军,趁势割取刚好成熟的小麦。

这时司马懿闻报回军,两军相遇,司马懿据险扎营,拒不出战。

诸葛亮向后撤退,司马懿只尾随、不攻击。

魏军诸将群情激愤(都是曹真的部将,认为司马懿胆怯),司马懿只好下令出击,命张郃出奇兵攻击蜀汉军后方,自己跟诸葛亮正面对峙,以为牵制。

但是诸葛亮最会打“退却战”,将魏军杀得大败。

然后诸葛亮再后退,司马懿命张郃追击,遭遇伏兵,箭石俱发,张郃被击中,伤重死亡。

诸葛亮退回汉中,休养生息,三年后,又动员十万大军北伐,这次走的是褒斜道,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扎营,并且派出使节,请东吴同时出兵。

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两军隔着渭水扎营布阵。

郭淮向司马懿提出:“诸葛亮一定会夺取北原(五丈原北边区块),然后切断往陇右(甘肃南部靠近关中)的交通线。”

司马懿遂命郭淮进屯北原。

正在筑垒,蜀汉军队已经涌到,郭淮强力迎战,挡住蜀汉军攻势。

诸葛亮见无法立即取得优势,下令军队沿渭水开垦荒田,然后交给当地居民耕种,收成与农民共享,以充实军粮。

双方僵持一百余日,诸葛亮不断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派人送女性的首饰衣服给司马懿,司马懿上书要求出战,魏明帝派使节以皇帝符节前往大营,禁止司马懿出战。(其实那是一场双簧,魏明帝跟司马懿合演给诸将看的。)

却在此时,诸葛亮病倒了,蜀汉皇帝刘禅(阿斗)派使节到前线,问他“谁能接班(丞相)?”诸葛亮属意的是蒋琬,然后是费祎。

不久,诸葛亮就在五丈原军营逝世。

长史杨仪率军撤退,老百姓去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追击,却被姜维打了一记突击反扑。

司马懿急行收兵,不敢进逼,蜀汉军于是安全退入褒斜谷,杨仪这才为诸葛亮发丧。

当地因此流传一句谚语“死诸葛走(击退)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这话传到司马懿耳中,他笑笑说:“我能预料他活着的事,不能预料他死后的事。”

当然这是“阿Q式的说法”,大有“我斗不过你,你活不过我”的意味。

一路追到赤岸(褒斜谷南口),追不上蜀汉军,司马懿方才回军,经过五丈原诸葛亮留下的残营废垒,连连叹息:“(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孙子兵法印证

古今中外的名将很多,但几乎都是以打胜仗著称,只有诸葛亮是以处理败退而成为名将。更明确一些说,诸葛亮有很多次在败退过程中,却能取得重大胜利。因为有这个本事,所以诸葛亮即使打败仗,总是能保全军队战力。

所有兵法都求胜,但《孙子兵法》有两个最重要的观念:一是“先胜”,二是“全胜”。后者的意思是“胜而能全”,最能显示这个观念的一段是:

《谋攻第三》: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的意思是,胜利无可取代,但若为了胜利必须“破国”“破军”“破旅”,甚或哪怕“破卒”,都只能算“次之”。将领必须努力保全军队,即使是一伍也要保全。从先胜、全胜出发,孙子推崇“不战”超过“善战”。

《谋攻第三》: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七擒七纵孟获,赢得南蛮之心,让南中成为北伐的资源而非后顾之忧,诸葛亮不愧为“仁将”。

事实上,诸葛亮确实具备了《始计第一》提出的将领五德“智信仁勇严”:计谋无穷又能造木牛流马是“智”;蜀中军人驻防汉中绝不耽误移防日期是“信”;七擒七纵孟获是“仁”;亲自领军北伐是“勇”;挥泪斩马谡是“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