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在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之后,形势终于出现好转的迹象,人们又重新燃起了对国计民生的恢复和发展的希望。

然而也就是这一年,对于身上肩负守卫祖国疆土重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却也是最多事、最紧张的一年。

彼时,东南沿海局势依旧不稳,包括时任中央军委战略研究小组组长刘伯承以及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尚荣在内,纷纷将东南沿海视作当时作战工作部署的重中之重,尤其在毛主席谈话要“有所准备”之后,中央军委作战部更进入战备状态,军事训练、登陆演习更在加紧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东南沿海的大动静没有等到,西南方向,中印边境的形势却骤然紧张敏感起来。

入夏以后,印度陆军全线接管了边境防务,侵入中国境内,并布置了100多个据点。

这些据点,有的楔入中国边防哨所之间,有的离中国哨所仅几十米甚至几米,更有甚者竟插到中国哨所的背后。

这浓浓的火药味,瞬间吸引了中国决策层和军方的注意力。

历史上,中国和印度毗邻处,有一千七百公里的边界,虽从未正式划定过,但按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早已形成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4年,英国统治着印度时,却强加给中国一条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并以英国外交官的名字命名为麦克马洪线,这条线实际是非法的,且令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被破坏,而我国政府更从没承认过这条线。

后来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印度开国总理)承袭了英国衣钵,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继续推行扩张政策,不断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蚕食中国领土,挑起事端,妄图借此实现他们脑中的“大印度联邦”狂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总理、尼赫鲁

1959年3月20日,尼赫鲁更直接致信周恩来总理,要求将其非法强占的中印边界东段9万余平方公里、中段2000余平方公里、西段2万余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尚荣

当时身兼中央军委战略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作战部部长、总参防敌突然袭击小组副组长数职的王尚荣闻讯,不禁怒火中烧:“尼赫鲁的胃口也太大了,竟要把中国相当一个福建省的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统统吃过去,这还了得?”

印度方面的无理要求,自然遭到我国的拒绝,但被拒绝后的印度当局反而更加步步紧逼。

出于维护亚洲地区和平及友好睦邻关系的目的,我国一再忍让,坚持着和平方针,毛主席当时甚至提议先搁置分歧,中印双方各自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

结果,印度方面根本不买账,最后只有中国单方面后撤了20公里。

这之后,王尚荣多次根据中央和军委的指示,打电话给边防部队:

严格要求他们在实际控制线300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在20公里内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在边境挑衅滋事的入侵印军,要先予警告,劝其后退,当劝阻无效,方可依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放其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边防部队俘虏收容所工作人员向被俘印军官兵分发日用品

但最后,中国所做的一切,竟被印方视为软弱可欺。

尼赫鲁甚至对他的亲信——时任印度国防部长梅农以及印军参谋局长考尔中格说:中国对印度的政策是“只叫不咬”,可以放心大胆地干。

1962年10月1日,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周年的时刻,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国防部里,一个将中国军队清除出本属中国却被尼赫鲁圈入印度版图区域的罪恶计划定型了。

在这次秘密的作战会议上,梅农首先声明,这个计划是在总理尼赫鲁赴伦敦参加英联邦总理会议前,亲自授意他拟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帕利特准将叙述了计划的内容。该计划的作战要点是:

在边界东部,印军要占领塔格拉山,将此处中国军队赶走;在西部,要拔除中国军队的21个据点,全部占领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为了加强东部的军事力量,拟在最快时间内组建印特种部队第四军,参谋局长考尔亲赴东北边境任前线总指挥,并兼任第四军军长。

该计划遭到印度前陆军参谋长蒂迈雅上将的反对,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个草率的计划,是出自只善哗众取宠、纸上谈兵的考尔中将之手。

他认为这种仓促地向中国境内推进,只会把印军推进坟墓,并可能导致中国反击进入印度国土。

但除了个别人默认他的观点外,几乎所有的与会将军,都认为他怯懦得荒唐,罪恶计划顺利地通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2日,尼赫鲁公然宣称:印度将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此刻,印军在边境西段,集结了五千六百多人;在东段则集结了一万六千余人。

10月10日上午,印军入侵中国西藏扯东地区的一个营,越过克节朗河上游,向中国守军发动进攻。14日,印国防部长梅农发誓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并飞赴边境的提斯浦尔城运筹作战。

这些情况送报中央后,引起毛主席的深深思索: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又都是为世界称道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起国,印度为何非要在边界以兵戎相逼,不惜流血和刀枪相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