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将”、“文武双全”、“耿直、刚毅,带着一股虎气”。

这些话通通出自毛主席对一位开国上将的评价。

1973年,当中央急需派一人主持坐镇新疆之时,毛主更是直接点名了这位将军,直言:“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将军说的便是杨勇。

人如其名,杨勇将军无论是在军事业务还是在作风为人上,从来都是耿直刚毅、丝毫不惧的。

在儿子杨小平的眼中,父亲一生,眼里只有战争和人民,却不见他自己。

而这些,可能正是杨勇被“点名”的关键原因。

“杨勇是怎么回事?”

1971年12月,风云变幻的北京尘埃甫定。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周恩来总理抓住机会,开始组织突破,挨个点名,让一批老干部们重新出来工作。

而杨勇,也被点了名。

杨勇

一次政治局开会,周恩来突然看向一旁的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和副主任田维新,巧妙地向二人提问道:“杨勇是怎么回事?”

李德生和田维新闻言,面面相觑,答不上来,两个人都不知底细。

田维新最先开了口:“不知道。”

周恩来遂交代说:“你们去调查一下。”

于是总政治部立即着人调查。

不久后,总政治部就将针对杨勇的有关结论上报给了中央。

当周恩来看到报告时,停顿了一下,亲自作了批示:“请田维新同志找杨勇同志谈一下,征求下他本人对结论的意见。”

尽管结论征求本人意见,这是我党我军的传统,不过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组织结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是不和本人见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勇(左一)、周恩来

而周恩来却特意叮嘱,再加上杨勇曾是自己的老领导,田维新对杨勇的事情更加上心。

接到总理的批示后不久,他先后几次亲自跑到杨勇家,征求杨勇对审查结论的意见。

于是在周恩来的点名,有关同志的调查研究,还有杨勇的意见被征求下,结论就这样得了出来:杨勇是没有问题的。

这期间,尽管中间具体工作还费了一些周折,但最终都解决了。

因为调查全程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更让一些人无处可抓,无从反对。

1961年,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接见民兵代表

1972年7月,杨勇将军终于复出,并经毛主席亲自点将,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彼时,已经脱离工作岗位4年的杨勇,深感“不工作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最大痛苦”。

终于重新获得工作机会,他万分欣喜,干劲十足,誓要拼着一身“虎气”,在垂暮之年只争朝夕。

当时的沈阳军区司令员是陈锡联,他和杨勇都出身二野,都曾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刘邓大军中的兵团司令员,立下赫赫战功,并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对于杨勇到沈阳军区担任副司令员一事,陈锡联更是极大欢迎,还建议杨勇同时担任沈阳军区党委第三书记。

由此,在老战友的热烈欢迎下,杨勇更迫不及待地想要早一点去沈阳军区报到履职了。

为此,他特意请示了周恩来总理,不过总理却没有顺他的意,坚持要他待到八一后再走。

也是后来,杨勇才知总理此举别有深意。

当时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杨勇没有急于去东北,而是留在北京参加了八一招待会,很快这个事情就见了报。

而杨勇顺其自然地以这样一种方式公开复出了,后续的一切都变得名正言顺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勇

1972年8月3日,杨勇将军正式踏上了前往东北的征程。

8月底,杨勇即率军区检查组到边防检查工作,在20多天的时间,行程数千公里,踏遍沈阳军区的边境线。

因为早在恢复工作之前曾摔断了腿,留下了后遗症,他就拄着拐杖,一步一滑地查看主要地形和工事。

一直到9月下旬,杨勇才返回沈阳。

不到一年的时间,东北大地各兵营阵地都留下了杨勇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