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帝王热又甚嚣尘上。他们疯狂为帝王们洗白,处处维护皇帝权威。

《大秦帝国》《雍正王朝》,这些颠倒黑白的“帝王剧”被纷纷热捧,他们广泛地生产虚假苍白的主体,而历史真正的主体——人民大众,却成了“围观”与“喝彩”的道具,沦为了苍白平庸的看客。

十恶不赦的乾隆风流倜傥,残暴成性的“”杨广”雄才大略,甚至就连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慈禧,也被塑造的无比高大。什么深谋远虑的改革家,什么支持洋务和立宪的实干家,什么中国的伊丽莎白,仿佛一夜之间,她又成了中华民族的恩人。

所以,如果仅仅用一个罪人的标签就给慈禧盖棺定论,显然无法说服那些帝王粉,显然也无法根治他们身上的专制毒瘤。

一百多年前,清廷所面临的局面,可谓中华民族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沸沸扬扬,旧观念逐渐崩塌,新思想难以建立,纷繁复杂的政治主张迅速产生,而又迅速消亡。

在那个时代关口,最受瞩目的当属慈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学巨擘、《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尔杜兰特也说:“大部分历史是猜的,剩下的都是偏见”。

历史一旦发生,便再无真相,只剩下了各自的解读。而解读历史本身就像解读人性一样复杂,所以想要真正地了解历史,还是要从人性出发,还是要从那个时代的心理出发。

今天我们就来剖析一下慈禧一生面临的三次重大抉择。

19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工业革命时期,对岸的日本受黑船事件影响正在把权力交给年轻的明治天皇。这一时期,大清帝国惨败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帝国的话事人成了老佛爷。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廷内外交困,为维护统治,一部分官员认识到坚船利炮的威力,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慈禧表面重用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兴办军事工业。然而当海军初兴,不到两年,颐和园工程便大起,所用的费用竟然全部来自海军。巡游海洋的铁甲舰变成了昆明湖中的石头船,海军只能节衣缩食,购买便宜落后的军舰。

而一艘清廷没有购买的军舰,却被日本节衣缩食的买了回去,这就是 “吉野号”。1894年9月7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致远舰,在舰长邓世昌“撞沉吉野”的呼号中沉入海底,书写了北洋水师最后的悲歌。

慈禧就这样将大清的水师推进了坟墓。

为什么会这样,李鸿章事后才醒悟,慈禧对海军有自己的想法。战斗力如何,能否抵御外敌,她毫不关心。她关心的是李鸿章到底忠心不忠心,这只海军在李鸿章手里,是否会成为动摇她统治的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历史给慈禧的第一次机会,但她为了确认自己的权力,亲手葬送了洋务运动。

甲午海战后,国家更加艰难,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慈禧无奈批准了“维新”,这就是戊戌变法。

然而纵观戊戌变法的内容,经济、军事、教育各个方面非常完备,但唯独政治方面,仅仅是裁撤了重叠的机构和冗员、减少了旗人的部分特权而已。

很多人说,若戊戌变法成功,中国的历史就会改写,这明显是在自欺欺人,戊戌变法若要成功,最关键之处是要君主立宪,要让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

所以这么看,戊戌变法也不过是慈禧控制下的另一场洋务运动而已,继续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以当她发现变法可能会削弱她的权力时,她立刻采取雷霆手段,发动了戊戌政变,向书生们挥舞屠刀,喋血六君子、软禁光绪,戊戌变法百日而终。

这是历史给慈禧的第二次机会,但她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权力,亲手终结了维新改革。

戊戌政变仅仅两年后,因不满外国政府要求还政给光绪的干涉,慈禧居然利用义和团发起庚子之乱,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11个国家宣战,甚至下令围攻使馆,发动义和团和八旗军屠杀了十几万平民,闯下了几乎亡国灭种的大祸。

辛丑条约的天量赔款,让大清的江山摇摇欲坠,急需引入新的活力。这时,立宪后的日本竟然打赢了强大的沙俄,为大清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立宪的呼声响彻朝野,这时候的慈禧看着决心像很大,但她规定立宪的预备期长达12年,为的就是保证她老人家活着的时候不用交权。

然而,就算这样,清末的新政也是在慈禧的干预下进行,并没有真正赋予人民民主和自由。当她发现新政威胁到了她的权力和地位时,她就立刻采取了干涉和控制的手段,把新政变成了一场闹剧和笑话。她任命一些皇族成员组成了皇族内阁,把新政当成了一场表演。

这是历史给慈禧的第三次机会,然而她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亲手布下了一场骗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大潮汹涌而来,历史可以给慈禧机会,但不会给她无数次,因为每一次机会背后,都意味着中华民族要继续承受无穷的苦难。

历史有其自身逻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给清末的中国只留下了一种可能。作为帝国的掌舵者,必须要有观念和知识的大更新,要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文化的羁绊,并有足够的胆识去开拓未来。很显然,慈禧并不是这样的人物。

在每一次的历史抉择关口,她都选择了错误的那一个,她只是把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放在了首位。

当然,慈禧的困境,不仅仅是她个人权力欲望的困境,还是整个大清制度性的困境。当专制的文化固化为制度,当皇权至高无上不受制约,自然很难倒逼慈禧做出改革,只不过对于四亿国民来说,这个代价未免太大。

1908年11月15日,慈禧终于撒手人寰,临终的遗言竟然是:女人不可干预国政。


文图来自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