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明王朝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再苦一苦百姓,绝对能榜上有名,这句话的出场是伴随着嘉靖皇帝的农业变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原因也无他,这句话在古代历史上非常高频,往往伴随着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个高频词——变法。

再苦一苦百姓,就是古代历史上变法的最佳注脚。

历朝历代中,变法不管对于当朝统治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是件影响非常深远的事。

虽然变法众多,但古代历史的变法其实只有两种变法:一种是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另一种是其它变法。

为什么说除了商鞅变法,其它变法都大同小异,只是因为其它变法的核心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朝廷搞钱。

钱不是万能的,可没钱又万万不能,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地主家没了余粮也只能去要饭,天下最大的地主,也就是朝廷缺了钱之后,也一样分外困窘。

大明王朝之所以评分很高,就是揭示了这个最真实的现象。剧中的媳妇梗也很有意思,严嵩和胡宗宪都觉得自己像媳妇,也都觉得媳妇难当。

为什么媳妇难当?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面有公婆需要孝顺,中间有丈夫需要顾着,底下有那么多儿女需要操劳,这些都需要钱粮。

为了维持这个家,巧妇往往就会提出史书上常见的变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620年周襄王去世,周王室的财政极为拮据,继位的周顷王只得派人去鲁国借钱,等他收到鲁国送来的钱时,已经过去了一年。

有了他的前车之鉴,此后的历代君王在遇到财政困难的时候,大都会找来巧媳妇,也就是理财高手,通过实行变法,创造出五花八门的捞钱术,来更快更多地聚敛财赋充实国库。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策略非常简单,官员豪强的田原路奉还,百姓农民的地三七分账,孝文帝赚的盆满钵满,只是北魏三十载而亡。

北宋王安石变法,表面有两个目的,一是为皇帝增加收入,二是为百姓减轻负担,但所有的制度设计根本无法触及官员地主集团的利益,所谓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活生生的成了一个笑话,宋哲宗继位时,朝廷财政盈余高达1亿贯以上,这些钱竟然全部是来自底层民众。在王安石看来,变法可能失败了,但在宋哲宗看来,变法不是小赢、不是大赢,而是赢麻了。

不过变法结束17年之后,宋哲宗的弟弟宋徽宗和数千皇亲国戚,却被金人当绵羊一样豢养了起来。

还比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雍正的摊丁入亩,无论打的旗号是如何为民,但实际百姓的负担却不减反而大增,结局来看也没有为朝廷续命。

纵观历代变法,其动力无一不是为国家财政创收,其结果无一不是增加百姓负担。为什么会这样?

表面原因是变法的内容。

历代变法的规模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其实都只是在农业这个单一的领域内实行结构性的调整,农耕以外的商业和手工业等行业很少触及,也从未出台过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原因就是因为古代的统治者认为,国家才是社会唯一的行动者,他们不希望在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能力捍卫自身利益的商人阶层。千金之子、 不死于市,就是对皇权赤裸裸的挑战。

比如汉武帝任用桑弘扬推行国有化,消灭民间的商业,把煮盐、冶铁、酿酒等几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国有化,甚至连水果之类的商品,都被朝廷的市易司予以垄断,让国家成为百姓的唯一交易方,想怎么涨价就怎么涨价,汉武帝赚了个盆满钵满,而汉帝国的边民们宁愿跟随匈奴而去,也不愿意生活在汉武帝的治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层原因是变法的本质。

宋神宗在谈到王安石变法破坏民田时说:若是变法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即使百姓遭到损失,也不能怪罪。

宋神宗一句话道破了古代历史上所有变法的目的,那就是增加朝廷的收入,老百姓的实际损失从未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也就是这些变法,不是抱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

变法的本质只是统治者们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为行将崩溃的皇权续命的奋力一搏而已。

各种各样的变法都是本着再穷不能穷朝廷,再苦不能苦皇帝的原则,朝廷只关心增税,而对税负公平毫无兴趣,只求迅速敛财而不顾及民间疾苦,老百姓的福祉随时可以被牺牲,统治者们也不会对此报以丝毫的同情与怜悯。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就是古代历史变法的最终结局。这些大小王朝,从百姓身上搜刮抢掠到无数财富而得以残喘,却又对百姓视之如草芥、弃之如敝履,最终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得引颈就戮,坐待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斩落。

19世纪60年代,在慈禧的准许下,清帝国的洋务变法开启,不过慈禧也给洋务派定下了四条红线:第一、三纲五常不能变;第二、祖宗之法不能变;第三、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第四、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

这四个不能变,就是古代王朝变法,永远无法摆脱的魔咒。

文图来自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