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英国哲学家,罗素。

他年轻时,一战正要爆发,同龄人纷纷当兵入伍,罗素却吊儿郎当,袖手旁观。

有个老太太气愤的对他说:孩子,你的同龄人都去当兵打仗了,你却在这里游手好闲,不感觉到惭愧吗?

罗素问道:为什么要打仗啊?

老太太回答:当然是保护文明啦。

罗素哈哈大笑起来,说:老人家,我就是他们要保护的那种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请问,从罗素的这句话,你能分析出他属于哪个阶层吗?

从小父母老师都告诫我们,读书改变命运。

然而,长大后却发现改变命运的方式还有很多:有人靠创业、有人靠炒股、有人靠嫁土豪...但不管是哪种,你正在读的书一定是出卖了你的阶层。

德国数学家高斯说:书就像织布的机器,劣质的书籍会给你的思想和灵魂披上劣质的衣裳。

层次不同的人,读的书自然不同,人生的走向也是大相径庭。

书是分阶层的

“从前有人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

——周作人《书房一角》

书也是分阶层的。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认知水平,热衷读的书是完全不一样的。

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常年保持一种习惯。

每天早上拿到报纸,他先从娱乐八卦看起。

看5分钟,乐呵一下,转去阅读民事、财经、时政等方面的新闻。

大约半小时后,他就把自己关进书房,独自研读学术上的文章,直到午饭时才会出来。

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这个人的阅读史。

读低层次的书,如同果腹;读中层次的书,聊以解忧;读高层次的书,则如同一场修行。

你的时间是用来果腹、解忧还是修行,终将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底层人看书:满足欲望

五一假期与几个企业家共进晚餐,他们提议我们社群开个写作课,完成他们儿时的作家梦,我一听,哎,不错呀,于是乎昨天上班第一天开会就把这件事提到了议程上。

会上一员工说,干脆也开个网文小说写作班吧,肯定很多人报名,每天上下班地铁上一扫描前后左右除了刷短视频的,就是看网文小说的。

网文小说为啥这么火?

因为受众是最大的底层群体呀,每天沉浸在虚幻的世界中半梦半醒。

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就用虚构的幻想来满足心中的欲望。

虚构的豪门生活、幻象中的罗曼蒂克,这些遥不可及的生活都可以在网文中同步,跟着哭跟着笑,跟着演绎,拼凑自己的人生。

中层人看书:自我疗愈

如今快节奏生活中,生活的不确定性,自我发展的困惑,都在裹挟着中产阶级,尤其是竞争、内卷加剧,无论是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容易让中产阶级产生焦虑心理。

焦虑的情绪如一团无形的空气,吸走周身能量,让人觉得空虚和彷徨。

为了在焦虑中找到情绪的出口,中产的选择是,有人去寺庙烧香,有人去转锦鲤,有人疯狂购物,更多的中产选择看书。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关于“读书能缓解焦虑吗?”就被中产阶级顶上了热搜。
走进书店,放在正门口的往往就是各种心理治愈、心理实验室、多巴胺、内啡肽、情绪疗愈指南等等受中产热捧的书籍。

很多看似对症下药的书籍,本质上只是充当精神按摩师的角色。

它们能够抚平心头的褶皱,却解不开现实的结节。

他们只是通过读书追求情绪的安慰。

只有1%的人,透过焦虑的本质去思考人生,踩着书籍站上了金字塔顶层。

上层人看书:提升认知

张瑞敏从约瑟夫·派恩的《体验经济》中汲取灵感,开创了“供应链无尺度”的海尔模式。

苹果系统最初的文本设计,是乔布斯在美术选修课上学到的灵感。

曾有人问马斯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马斯克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我看很多书!”

他看的书很多,包括《爱因斯坦:生活与宇宙》《银河系漫游指南》《结构:物体为什么不倒》《超级智能:危险、方法、战略》等。

这类群体看的书是用来提升搏杀的认知与智慧,能够穿透繁杂的表象、幻象,抓住社会本质的东西。

查理·芒格被巴菲特称为“百科全书”。

没错,这个阶层的人,自己的大脑就已经是一本高价值的书了。

无论是商政名流、精英白领还是普通人,归根结底,只是一遍又一遍推着越来越大的石头上山下山,无限循环的地狱。

那怎么办?看书啊。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仰望星空。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