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新脱俗可达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疆域(开元二十九年)

唐朝的下半场

作为我国最辉煌的封建朝代之一,唐朝历史自安史之乱被一斩为二。

安史之乱前,唐军封狼居胥、兵临平壤的事迹广为人知,唐人开创的开元盛世被公认为封建社会的天花板。

诗圣杜甫有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甫

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将唐朝由顶峰推向深渊。

之后唐朝国都六陷、天子九迁,陷入地方割据、土地兼并、财税困难的“历史周期律”不能自拔。

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历史教科书往往以“唐朝由盛转衰”一笔带过。

其实在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坚持了144年才关门歇业。

这144年间,唐朝多次中兴,张忆潮光复河西、石雄大破回鹘、李晟重创吐蕃、高骈扫荡南诏,直至周边各强敌分崩离析,唐朝才在黄巢起义的余波中寿终正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议潮收复的河西各州

史家将汉唐并列,便是对唐朝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

中国的脊梁

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长盛不衰的。

在国家强盛时开疆拓土、为中华崛起奠基的卫青、霍去病、李靖、徐达固然值得尊敬。

但我们亦不能遗忘那些于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

鲁迅先生说过: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的主人公,正是这万千脊梁之一。

纵然他的事迹并不家喻户晓,但他和他手下一万将士所代表的民族魂早已融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

他就是唐代最后一任西域都护——铁血郡王郭昕。

安史之乱

故事从安史之乱说起。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独领唐平卢(今辽宁省朝阳市)、范阳(今河北省保定市)和河东(今山西省太原市)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反唐。

受益于长期以来唐朝“外重内轻”的军事体制,手握十五万唐朝最精锐之东北兵团的安禄山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承平日久的唐朝地方政府毫无应对手段,各州县纷纷望风而降。

在“开元盛世”的赞歌中迷失自我的唐玄宗更是昏招频出(包括且不限于杀封常清、严令哥舒翰出击),唐军连战连败。

安禄山叛军相继攻陷洛阳、潼关、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往四川,历经数代人上百年奋斗建立起的大唐盛世在半年内几乎灰飞烟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史之乱

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未随唐玄宗入蜀的太子李亨被众将拥立为帝,是为唐肃宗。

放弃安西之痛

肃宗上台后开始部署对叛军的反击,一方面命令郭子仪带领朔方兵团直插叛军老巢河北,另一方面被迫下达安西兵团主力部队东援的命令。

这儿的被迫,尤为沉重。

安西兵团由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组成。

安西都护府创立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北庭都护府创立于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两大都护府分管天山南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盛唐国力的象征,安西兵团管辖今新疆、阿富汗和中亚五国,鼎盛时一度饮马咸海,首都长安曾立路牌“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自安西都护府创立之日起,唐朝和周边四夷便为争夺中亚统治权反复拉锯。

安西兵团名将频出,侯君集、裴行俭、薛仁贵、王孝杰、封常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薛仁贵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一代又一代中华名将在西域这片土地留下不败神话,十万唐人来到西域生根发芽,假以时日,安西必能和内地融为一体。

在这关键时期,撤走守边将士,可以预见吐蕃、回纥甚至几年前刚和大唐在帕米尔高原刀兵相见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会迫不及待地发起反扑,吞下这块无人认领的肥肉。

唐人上百年的浴血奋战将化为乌有。

此时唐肃宗的心情是沉痛的,可是他没有选择。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眼下叛军肆虐中原,唯有百年锤炼的大唐安西兵团能抵御这群虎狼之师。

至于那片遥远的土地,待平叛成功总有机会卷土重来,毕竟太宗文皇帝说过“以我汉兵三千,可敌胡人数万”

中央一声令下,安西兵团只留下一万老弱士兵守边,精锐部队悉数东援,大唐健儿们未曾想到,这次告别竟是永诀。

西域飞地

安西兵团加入战场后,唐政府军实力大增,然而盛唐的国运似乎在安禄山起兵那一刻已被悄然腰斩。

将帅失和、宦官乱政、父子反目,一系列顽疾不断阻碍平叛节奏,直到六年后,郭子仪、李光弼才把这场叛乱平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子仪

这六年间唐廷无力西顾,对西域虎视眈眈的吐蕃多次发难,皆被留守士兵击退。

吐蕃转而进犯河西走廊,被藩镇割据搞得焦头烂额的唐廷无力抵抗,甚至首都长安都被短暂攻陷。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失守,河西节度使杨志烈殉国。

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沙州(今甘肃省敦煌市)、瓜州(今甘肃省瓜州县)相继被吐蕃攻克,河西走廊全境沦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人司空图有诗云: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河西走廊的沦陷意味着西域成为与中原隔绝的飞地。

此时摆在安西将士面前有三条路:投降、自立和坚守,将士们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

将门虎子郭昕

幸运的是,风雨飘摇的唐朝中央没有忘记这支远在千里之外的孤军,再造大唐的最大功臣郭子仪派侄子郭昕前往西域主持大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幸的是,这是唐廷为守卫安西和北庭能做的最大努力。

史书上关于郭昕的记载寥寥无几,我们不知道他的生年,不知道他有无后人,甚至不知道他何时辗转到达西域。

当他到达西域时,广袤的天山南北已被吐蕃蚕食得千疮百孔,,硕果仅存的唐军士兵据守在最后的根据地——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附近)、于阗(今新疆和田县)、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西四镇

作为将门虎子,不难想象此时的郭昕有着雄心壮志。

西域自古以来都是冒险家的乐园,昔日张骞三十六人开辟“凿空之旅”。

班超投笔从戎再造西域都护府,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千古传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班超出使西域

他决心像前辈一样为大唐的复兴添砖加瓦,他相信这个曾经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民族,绝不会被短暂的困难击垮。

安西尚在!

郭昕派人与同样在坚守孤城的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节度使曹令忠取得联系,安西北庭互为犄角,抵御吐蕃的进攻。

吐蕃人不止一次劝郭昕投降——你们的河西没了,漠北也没了,你们的皇帝早就忘记你们了,你们坚持下去有什么用呢?

回答吐蕃人的是唐军将士的大刀和长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来暑往,转眼间郭昕已在西域坚守十五年,他迫切想知道朝廷何时派兵支援,于是他派遣一支小部队突破重围前往长安。

这一年是公元781年,唐朝的皇帝已换成唐德宗李适,昔日送郭昕出征的叔父郭子仪在这一年溘然长逝。

被淮西藩镇搞得欲哭无泪的唐德宗不敢相信万里之外还有一群将士守卫大唐的旗帜。

听到士兵汇报安西的情况时,朝堂之上满朝文武哭成一团,西域仍是大唐国土!安西尚在!北庭尚在!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廷甚至派不出一个兵驰援西域,唐德宗唯一能做的给予将士们精神奖励。

北庭节度使曹令忠被赐名李元忠,任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北庭节度使。

郭昕任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武威郡王。

守边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

守土有责

然而对坚守在西域的将士们来说,升官发财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坚守的意义是兑现年少时的誓言: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一切。

之后,郭昕的事迹便再无只言片语,我们唯有从史书的蛛丝马迹中发现将军依旧在坚守。

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高僧悟空从天竺经西域回国,在龟兹见到了郭昕,此时据郭昕遣使入朝已过去八年。

八年在史书中只是浅显的两个字,在历史上却是郭昕浴血坚守的两千多个日夜。

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北庭都护府沦陷,北庭大都护李元忠和七千多名唐军将士壮烈殉国,安西都护府沦为孤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吐蕃和葛逻禄继续猛攻安西四镇,郭昕的坚决抵抗再次让他们碰了钉子。

他们不懂唐人在坚持什么,他们不过是朝廷的弃子、无援的孤军,抵抗只是徒劳。

此时的安西将士们是孤独的,内无财宝,外无援军。

可他们更是充实的,守土有责的信念是他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白发老兵守安西

为鼓舞将士们的信心,郭昕决定铸造钱币以宣示西域主权,钱币名“大唐建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至今日,新疆的考古发掘仍时不时能发现这些安西将士们的遗物。

这正是安西军民万里孤悬、军疲民乏、泣血死守、对祖国耿耿忠心的历史见证。

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与内地消息隔绝的郭昕甚至不知道大唐的年号已然改换。

新和县的通古斯巴西古城曾出土一纸借粮契,落款有“大历十五年”日期,而“大历”这一年号唐朝仅用了十四年。

791年,吐蕃攻陷于阗;792年,疏勒、焉耆相继陷落,昔日万里安西,此时只有龟兹这座孤城上还飘扬着大唐的旗帜。

孤城之上的战士早已白发苍苍,明光重铠早已破裂,锋利的横刀早已缺口连连,安西军民在这样的绝境下又坚持了十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次激战,都会新增几座坟冢;每一年春夏,都会多几根白发。陪伴他们的,只有漫天黄沙。

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吐蕃以十万之众对龟兹发起最后的进攻。

郭昕带领白发苍苍的老兵们坚守到最后,全部壮烈殉国,大唐的旗帜自此在西域完全落下,史书记载: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充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力战殉国,所部白头军皆没。

以郭昕为代表的安西军民,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了一曲精忠报国的史诗。

八百年后,中原王朝的士兵方才再度踏上这片土地,乾隆皇帝给这片土地取名“新疆”,寓意“故土新归”。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