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以美苏为首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美国提出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的主张得到了苏联的认可。此举无疑是将朝鲜一个国家分成两半,激起了朝鲜人民的不满,分裂之后的南北朝鲜经常发起冲突。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鲜长期以来的冲突终于扩大,战争在朝鲜半岛全面爆发。仅仅3天之后,北朝鲜就攻占了南韩首都汉城,朝鲜人民军士气大盛,势如破竹,一个多月之后就占领了朝鲜半岛百分之90以上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党中央未雨绸缪组建东北边防军

就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的7月7日,周总理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的一次会议。3日后,周总理又召开了第二次会议。根据两会精神,1950年7月13日,正式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中央立即抽调13兵团全部、四野炮兵司令部、四野骑兵1个团、工兵1个团、汽车兵3个团共计25.5万余人组建东北边防军。

东北边防军的司令员兼政委是粟裕、肖劲光担任副司令、萧华担任副政委、李聚奎为后勤司令、万毅负责特种兵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东北边防军的编制已经组成,但当时部队都分散在全国各地负责生产和剿匪等任务。13兵团当时正在武汉,中央下令立即让13兵团开赴东北,由杜平带队。20日内,东北边防军全部部队集结完毕。

与此同时,林彪做出了一个不顾兵家大忌的决定,他向党中央毛主席建议,重新任命13兵团的领导班子,让身在广州的15兵团司令员邓华换下13兵团的司令员黄永胜,后来15兵团整个指挥部都换进了13兵团中,包括政委赖传珠,副司令员韩先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为何不顾兵家大忌提议临阵换将?

众所周知,林彪是不赞成出兵朝鲜的,但是当党中央和毛主席等领导人决定根据事态的发展必要时出兵朝鲜后,他还是非常认真地执行了中央的决定。

在7月7日周总理主持的第一次中央军委会议上,关于由哪一支部队担任东北防卫工作时,会议决定一致认为13兵团较好。13兵团是四野的主力部队,下辖38军、39军、40军、42军。38军是由原四野1纵队改编,李天佑、万毅等名将领导过,是四野王牌中的王牌;39军由2纵改编,是一支能征善战的王牌主力;40军是韩先楚的旋风纵队改编,参加过解放过海南岛的战役;42军由万毅组建和领导的四野5纵队改编而来。13兵团是四野的主力,而四野又是各大野战军中的主力。所以由13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最为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决定由13兵团挑重担之后,林彪立即提出换下13兵团的领导框架,将15兵团司令员邓华和13兵团黄永胜对换。这是一个重大的人事调动,在大战即将开打的前夕,临战换将,这是一个兵家大忌,在这种会议上提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林彪一向比较沉稳,平时沉默寡言,不爱多说一句话,他打的仗往往都是经济仗,每一仗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演之后才下决定的。他这个时候突然表态,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结论。

林彪作为四野统帅,对黄永胜和邓华两人十分熟悉,他也深知一军之将对于一个军队的重要性,统帅是指挥将军的,对于这两人性格以及作战的优缺点,林彪是最有发言权的。既然决定要出兵,那就要做到万无一失。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林彪更喜欢黄永胜一些。黄永胜性格不羁,做啥事都雷厉风行,对人豪爽大方,打仗英勇果断,他双枪可以打天上飞行着的鸟,近身搏斗七八个人进不了身,而且带兵严格,每天早上亲自带部队出操。天不怕地不怕的黄永胜一生只怕两个人,一是毛主席,二是林彪。而林彪也毫不掩饰对黄永胜的喜爱,黄永胜多次被人告状,林彪都帮他挡下。而在当时,黄永胜经历的战斗和战功要高于邓华,四野大军南下时,刘亚楼组建空军,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转地方工作,黄永胜担任13兵团司令员,率领四野精锐席卷中南,邓华南下广州剿匪,总的来说,黄永胜战功是南下最盛的。所以林彪在这件事情上做得比较大公无私,没有任人唯亲。不存在是偏向于邓华才换下黄永胜的,而相反林彪为了大局才换下自己的爱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彪选择邓华而弃黄永胜有几点原因:

为何林彪一定要换下黄永胜呢?还是在大会上说出来,综合几点,黄永胜不合适。

1、邓华比黄永胜稳重得多,有全局观念

在朝鲜作战不同于国内,不仅需要和作战的各兵团打交道,还需要和国内的各个机关打交道,要一位有统筹兼顾的将领才合适。邓华长期都是担任政委职务,一直都在配合他人作战,长期养成了合作的观念和意识。

而黄永胜在漫长的军事生涯中,没有一天做过政工主管的工作,这在57位开国上将中也是很罕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华和黄永胜两人曾经搭档过。黄永胜生活作风不太好,邓华经常爱管教,气得黄永胜说:“什么事情都让你这个政委管了,还让我这个团长干什么?”

邓华曾在抗战中多次被黄永胜排挤,但都能够保持着一位共产党员的初衷,始终坚持原则,懂得全局观念。黄永胜是一位猛将,干将,这类人容易发火,也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性。而邓华是政工出身,文武双全,更像一个儒将,他善于思考,冷静清晰,对于协调统筹作战比黄永胜强。

在朝鲜的异国他乡作战,邓华能够严于律己,在处理与朝鲜关系的问题上,那一定是比黄永胜强的。出国作战对于将领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黄永胜只是一个猛将,独自率领一个军作战还可以,担任统帅是不能胜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邓华比黄永胜更擅长大兵团指挥

邓华的军事才能是在东北展现出来的,邓华从参加革命开始一直从事政治工作,到了抗日战争中期才担任军事主官,但战绩平平,直到他来到了东北。他担任东联7纵司令员时,7纵在四平攻坚战中很多老兵牺牲,让7纵实力大损,部队新兵又多,这让7纵一度成为东联最弱的一个纵队。邓华随即采取了两个措施,他让老兵精英骨干多与新兵交流,并且传授战斗经验;在空余的时间组织军事训练和比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兵练好后,邓华主动出击,17天之内连克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5城,歼敌3个师,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通令嘉奖。

1947年6月,林彪决定“三战四平”,林彪根据情报判定敌人守军71军只有2万余人。而邓华分析陈明仁以往的战斗以及深入侦查后,他认为敌守军应该有三万余人,他向林彪建议再增加一个纵队的攻城部队,林彪没有采纳。战后才知道,陈明仁的部队有3.5万人。这次战斗的失利让林彪对邓华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平津战役中,邓华根据前方的局势发展,他提出了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的建议。林彪起初没有采纳,但刘亚楼却重视了,一再向中央建议,最终邓华提出的这个建议被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所采纳。在天津战役中,林彪破格让作为军长的邓华指挥东集团军攻打天津。这一仗也充分展露出邓华统筹大兵团作战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津战役之后,林彪对邓华的战略眼光和大兵团指挥能力敬佩起来。天津战役结束的第4个月,林彪提议破格提拔邓华担任15兵团司令员,邓华也成了唯一一个由军长直接提拔为兵团司令员的将领。

在南下作战中,邓华独自指挥一个兵团的能力又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海南岛战役也是邓华和韩先楚两人指挥的。

所以在大兵团指挥作战以及战略部署等问题上,邓华要比黄永胜强。

在诸多条件上看来,为了能够保证顺利入朝作战,入朝之后又能打胜,黄永胜是不合适的。所以林彪才决定不顾兵家大忌,临阵换下了黄永胜,让邓华顶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不得不佩服林彪的眼光,后来的历史证明,林彪的“临阵换将”是何等的英名。邓华和谁都能很好的融入相处,能够协调指挥志愿军各个机关和部队,就连陈赓大将、暴脾气王近山等人都愿意听从指令。在彭老总的领导下,邓华进步很快,不久后就成为彭老总离不开的左膀右臂,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在彭老总回国期间,也十分放心将志愿军交由邓华指挥。后来邓华也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从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转正,指挥过135万志愿军作战,邓华也成为我军指挥过60万以上兵力作战为数不多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