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打工人”

“班味”跟咱一样重?

古代公务员的工作笔记

现在看也挺实用?

“老哥,我没钱了!快打点钱来!”

老祖宗也是这样伸手的?

五一期间,湖北省博“晒”出我国首次出土的秦简和“中国最早的家书”木牍,除此之外,还首次同步展出了最新的科技考古研究成果——“喜”的3D复原头像,让久远鲜活的大秦帝国展现在观众面前。如果五一期间没去成的市民朋友也不用担心,展览会一直持续到6月30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睡虎地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西部,1975年11月至1976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了12座秦墓,墓葬时代属于战国末到秦代。其中11号墓的墓主人便是秦代官吏“喜”。在“惠此简书——睡虎地秦墓出土简牍”展览现场,一张展示“喜”出土时的双腿弯曲姿势的图片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研究馆员要二峰介绍,“喜”是典型的一个仰身曲肢葬,下肢曲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秦人的葬俗。

根据“喜”的人骨头像分析、研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联合对他进行3D人像的复原,并通过3D打印技术“重见天日”。此次也是“喜”的人头像首次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研究馆员要二峰:“我们对喜的复原主要就是通过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的成果对他进行复原。通过他的骨骼我们看出他有颈椎病,高低肩,就可以大致推断出他是长期从事文案工作的低级官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要二峰博士介绍,11号墓共出土了千余枚竹简,成卷的放置在“喜”的身旁,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为研究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历史提供了前所未见的丰富材料。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研究馆员要二峰:“竹简一共大概发现了有一千一百余枚,后期整理是一千一百五十多枚,另有八十多枚的残片。此次展出的竹简一共有28枚,包括语书、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喜”用文字再现了中国首个大一统王朝的全景,秦简也被视为继兵马俑之后秦朝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此次“惠此简书——睡虎地秦墓出土简牍”展将展至于六月底,观众朋友们可以走进展厅,与“爱岗敬业模范”的秦吏“喜”来一场跨越2000多年的“对话”,看当时最日常的工作笔记,了解久远却鲜活的大秦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二峰博士介绍,“惠此简书”这个词是化用的诗经的畏此简书,“惠”有恩惠和喜欢的意思,这次展览就是受惠于这些竹简,对战国秦汉简牍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对战国末年到秦的大统一的历史进程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惠此简书——睡虎地秦墓出土简牍

展览时间

2024年5月1日-6月30日

展览地址

湖北省博物馆南馆三楼特展厅

票价

参观免费,请提前至湖北省博物馆

官方微信、官网预约

观展请携带证件

咨询电话

027-86794127

027-86790329

拨打时间:09:00-16:30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09:00-17:00

(16:00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本次展览限时两个月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