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国生产世界上70%的汽车,但当时美国通用汽车工人的时薪仅仅只有20美分,那时的美国崇尚绝对的“市场经济”,认为工人的薪资就应该由市场自己来决定,而不是其他。

美国人买不起自己生产的汽车,这不是一句笑话,而是当时赤裸裸的现实。

随后,美国经济出现大萧条,数千家银行倒闭,上万企业关门,无数的工人出现失业,这几乎是人类商业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供需失衡。

大量的美国工人由于薪资低廉,消费不起日益增长的商品,最终酿成了经济危机,也出现了教科书最经典的一幕“美国奶农倒掉牛奶”。

今天我们知道,奶农之所以要倒掉牛奶也不免费送人,那是因为“送”这个行为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这次危机也让西方开启了浩浩荡荡的“修正资本主义”之路。

到今天,美国通用汽车工人的时薪已经变成20美元,一个美国家庭一年的平均收入,大体上可以买三辆奥迪A4,汽车不再是奢侈品,变成了美国最常见的商品,庞大的消费能力和收入,也让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几个经济体的不断崛起,世界工厂的角色不断转换,从最早的日本、韩国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今天的我们,全球化贸易格局一直存在,只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长,而不断转移。

到今天,我们也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时刻。

美财长前段时间访华,为的就是这一点。

她在行程的最后一天的记者会上强调,她此行的一个重大议题就是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领域的补贴和扶持,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当全球市场充斥着廉价的商品时,美国和其他外国公司就会生存堪忧。”耶伦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毫无疑问,这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如当年打压日本的半导体芯片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欧美在供应链上的去风险和多样化,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也面临着卖给谁的问题。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31%,货物出口占全球的14%,相比而言,20年前的我国制造业份额还不到10%,出口份额不到5%。

除此之外,较低的薪资也是我们维持强大生产力的源泉,另外还有缺乏针对工人权益保护的工会等等,因为没有这些,工人的收入和权益一直都是我们薄弱的地方,但这的确有利于企业生产。

耶伦还说,我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十多年前也发生过,当时大规模补贴下的低成本钢材充斥着全球市场,并摧毁了全球和美国的工业。

耶伦在讲话中还特别点名了我国出口“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并称针对这些新产业的投资正在增加。

耶伦说,“我已经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再接受这样的现实。”

根据我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2024年1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0.1万辆,同比增长21.7%。

汽车出口的激增,也是欧美打压我们的直接因素。

这是我们需要认清的一个现实,那就是随着欧美战略重心的调转,我国出口势必会受到欧美去风险和多样化的干扰,最终不得不依靠我们内部的家庭消费去消化。

正如耶伦自己所说,我国家庭消费占GDP比重太低,应该加大家庭消费的刺激力度,依靠消费去消化产能。

和消费直接相关的,就是我们的收入,收入的高低和生活成本,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频次和消费高低,要想刺激消费,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人们的收入。

但这一点,要比过去依靠出口难得多。

从我国引入市场经济算起,这已经是第三波出口潮了,第一次是90年代,在我国加入WTO之前,那时已经对美国一些传统工业造成了冲击,第二次就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消费品大量出口到美国,对日本、泰国的一些电器产业也造成了冲击。

然后是今天的第三次。

这次和前两次不同的是,以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行为,整体上欧美的战略也并没有转向,但这次随着俄乌冲突的演变,让欧美意识到,经贸往来密切,并不能够减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且还有可能随着军事冲突的爆发,产生供应链上的依赖,这是欧美供应链去风险和多样化的根本原因。

换言之,全球化贸易从过去的市场行为,变成了今天以安全为主导下的格局演变。

这是欧美极大的转变,也反过来倒逼我们转变。

去年10月,欧盟正式启动一项针对我国进口的纯电动车的“双反”调查,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重点调查对象包括比亚迪、上汽和吉利等国内公司,一旦调查结果出炉,等待我们的可能是欧盟的关税壁垒。

2024年3月7日,欧盟海关开始对我国电动汽车进行为期9个月的海关进口登记,这意味着欧盟未来随时都可以启动征收追溯性关税,除此之外,外界还预计欧盟可能在今年7月对我国车企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该税可以在调查启动后的13个月后变成最终税率,外界预计欧盟将对华汽车关税从目前的10%提升至25%。

到了4月份,欧盟委员会又宣布,对我国风机供应商开展反补贴调查,欧洲风能协会首席执行官迪克森说,我国风机在欧洲的报价比本地制造的风机低50%,还可以最多延期三年付款,两者对比悬殊。

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背后,是可能随时加征的贸易壁垒。

除此之外,针对我国贸易调查的还不仅仅是欧美,2023年,印度成为全球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其次才是美国和欧盟,印度发起的22起贸易救济调查案包括20起反倾销、1起反补贴和1起保障措施,主要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制品工业。

在全球化贸易市场上,谁的消费能力最强,基本上就决定了谁最掌握主动权,因为贸易依靠消费端的消费,谁掌握了最大的消费,谁就掌握贸易主动权。

这也是当下最棘手的地方,以汽车为例,欧美加上日韩和我国,垄断了全球70%的汽车市场份额,一旦欧美加征贸易关税,那么就会对我国汽车出口造成致命性的冲击。

在现状难以改变之下,我们唯一能够变的,或许只能求内,通过收入的增加,靠内循环来解决我国的产能问题。

形势的严峻性不言而喻,根据非盈利组织“全球贸易警报”的检测和统计,自去年年初以来,世界各国宣布了70多项针对我国的进口产品相关措施,其中就包括反倾销调查、进口关税和配额。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生产国,被誉为“世界工厂”,随着欧美供应链的战略转向,吸引的目光最大,所以受到的抵制也最大,以今天我国的生产力,足以生产出全球极大份额的产能,但这似乎也不太可能,抵制是一定的。

这几乎已成定局,接下来我们或许只能把目光转移到内循环上,用消费去促进产能的正循环消化,但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去进行我们的收入分配机制的变革。

不破不立,不管是破还是立,本身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世界格局的演变,到今天已经越来越清晰明了,过去那个以纯市场为导向的全球贸易格局,我们或许短期内再也难以见到了。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